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历年的中考满分学生作文3篇 中考满分作文,以供参考。
历年的中考满分学生作文1
岁月在飞逝,但不会逝去的是我的童心;河水在污染,却染不了我的灵魂。妈妈常跟我说做人要有孝心,要懂得感恩。母亲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该如何回报?每天,我都要感受那揪心的痛。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在学校的垃圾堆里,我们经常看见一个身影。她是那么瘦弱,仿佛微风就能让她倒下。她衣着单薄,里面一件看不清颜色的旧毛服,外面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在寒冷的冬日里冻得发抖。走近,会让你吃惊得倒在地上。原来,她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满头银白而蓬乱的头发,一脸的皱纹,瘦得脸上只剩下一张皮,看了叫人心痛。她为什么在那又脏又臭的垃圾堆里捡垃圾?她没有儿女吗?不,她有儿女,她有家,只是她被她的家人抛弃了。他们嫌弃她,嫌她脏,嫌她臭,嫌她老,嫌她不能干活,只会吃白饭。我想,如果当初老人没生那些不孝子,她也许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吧。
同学们把垃圾不断地往里倒,灰尘四处飞扬,她的身影变得模糊。她没停下,仍旧在那里仔细翻找着。她那么认真,那么仔细,生怕放过一张纸屑!她是在找她的生活啊!
今天轮到我值日,我和几个同学提着沉甸甸的一大筐垃圾向她走去。我很小心,很小心,生怕把垃圾倒在了她的身上。老人抬头,漠然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又低下头继续寻找她的“宝贝”。我看了看老人,鼻子发酸,逃也似地离开了。我低着头,慢慢向教室走去。我的心很沉,很重!脚下似戴上了脚镣,似有千斤重担,迈不开步子。
回到教室,那一幕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子里,无法消除。一闭上眼睛,老人那褴褛的衣作、漠然的表情、拾垃圾的动作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从那以后,当我看见老人干活时,我就会想起那位在学校垃圾坑里拾垃圾的老人。
这是一篇完整的叙事文章,文章开篇点题,告诉我们让自己永远难忘的那一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叙事条理,情节曲折起伏,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构思大胆新颖、有独创性。
历年的中考满分学生作文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首十五年的青葱过往,深感自身最大的恶习就是懒惰。曾几何时,“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是我的追求;“磕着瓜子,扯着闲皮,打开试卷,高分拿来”是我的梦想。然而,一朝梦醒,洗尽铅华,才发觉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乱随流水到人家”的黄粱南柯。对,背上行囊,上征程,征战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才是正途!
优秀是一种习惯,更是诸多品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外烁教育的品质;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是砥砺学习的品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物华天宝的品质;喜鹊连声叫,黄狗轻声吼,是山高水长的品质……修身、养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当代中学生必需的功课。
这门课如果做的不好,不仅遗祸自己,更会戕害他人,甚至误国误民。现代大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就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最终害死了自己.小时候,母亲让差不多去买红糖,结果他买了白糖回来,母亲责怪,他却说:“白糖红糖都是糖,差不多.”长大了,他要坐火车去外地,原本8点30的火车,可他到车站已经8点32了,火车已开走了,他抱怨:“30和32差不多啊,火车咋就开了呢?”;得病了,家人找不到东村的王大夫,他让家人请西村的兽医汪大夫,结果庸医误诊,生命垂危之际,他还说:“王和汪,就三点水的区别,差不多……”
差不多?简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莎士比亚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但,如何改正?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给出了答案:“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所以,我们要坚决摒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绝不能一蹴而就,要每天学会照照镜子、整整领子,以大国工匠精神严于律己,修身养性,以待春晖!
历年的中考满分学生作文3
人生在世,免不了与人交往;与人交往,就免不了大事儿小事儿;有了大事儿小事儿,就免不了磕磕绊绊。面对这些磕磕绊绊的时候,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来处理呢?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谦让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美德。孔融祖父六十大寿的时候,他才四岁。当时来了很多客人,有一盘酥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了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孔融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我们遇到麻烦事儿的时候,难道还不如一个四岁的娃娃?
“让廉颇,大局为重,凭的是一腔热情。”退让,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谦和,也是一份洒脱。蔺相如因公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处处刁难蔺相如。蔺相如为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处处退让。大家很疑惑,蔺相如却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负荆请罪”,才有了“将相和”的美谈。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古往今来,遇事忍让的故事数不胜数,“六尺巷”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挣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大学士出面干预。张大学士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邻里之间相互忍让、相互谅解,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只要我们遇事“谦让、退让、忍让”,生活中就会少了一些烦恼,而多了许多快乐。
历年的中考满分学生作文3篇 中考满分作文相关文章:
★ 感恩父母的初中作文21篇(写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要中学生的)
相关热词搜索:历年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 历年中考 中考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