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方案14篇

时间:2024-01-25 15:53: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微课程设计方案14篇,供大家赏析。

微课程设计方案14篇

微课程设计方案1

  教材分析

  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学情分析

  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好篮球运动;

  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提高篮球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开始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

  二、准备工作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内容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2、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3、教学比赛

  4、素质练习

  四、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水平

  2、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五、课堂结束

  1、放松练习

  2、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

  3、教师宣布下一次课内容、地点

  教学反思

  1、本课遵守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常规,按照常规要求进行。

  2、在课堂准备工作,通过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参与,融合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在篮球教学中,首先是运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观察、模仿、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学生自己轮流担任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进一步运用所学过的篮球基本知识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又可以检验所学过的基本知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听教师的讲评,学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篮球水平。

微课程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领略自然中花卉的美,分析花卉纹样的设计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

  广州作为花城大家都十分喜欢花,花卉和花卉纹样是大家都熟悉的主题,生活中经常运用花卉纹样做装饰,教学各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各花的生长过程视频。感受鲜花的美丽造型,引导学生以花为元素进行纹样的设计。

  二、发展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例比较一下花卉纹样与自然的花有什么不同,尝试分析图例中的纹样运用了什么样的变化方法?

  2、教师分析自然花卉转化到装饰性纹样的常用变化设计方法:省略法、夸张法、添加法、几何法等。

  三、总结和提出创作要求。变化是纹样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纹样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请以鲜花为创造素材,设计纹样装饰生活。

  设计理念与特色:

  “源于自然的启示”是本课总的设计理念,自然的美是美术创造的重要灵感来源,本课主要围绕自然界的花卉美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花卉感悟自然的美,学习运用美术的纹样设计基本方法再通过自己巧妙提炼加工构思创造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美、探寻美的规律,在生活中创造美,把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融汇课堂之中。

  教学反思:

  初中的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力,简单的花卉造型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在创作纹样的时候往往是缺乏方法,所以这课是以图例启发学生找纹样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思考探究,然后教师再通过典型的图例分析几个常用的变形方法,引导学生在创作纹样时把自己的创意结合一定的设计方法来创造作品。当然由于微课的时间限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要提出课后的创作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纹样的创作方法。

  特色与点评:

  从欣赏自然界花的生长视频作为导入,吸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生活中花卉纹样的应用中探究纹样的创造方法;最后落实到具体物品的装饰纹样的创造,启发学生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到实物的审美中来。重点落在花卉纹样变化设计方法中,解决了这个重难点后,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的知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解决重点的方法是通过图例比较分析、教师示范、自制教具的运用,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启发理解纹样的创造方法。全部教学内容都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逐层深入,作品既重视美观和实用功能,又紧扣自然启示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

微课程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微课程让孩子自学掌握绘本阅读的一般方法和注意的事项,掌握简单的读书方法。

  2、体会爸爸对子女的爱,同时也表达出子女也爱爸爸。

  3、在听故事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读故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父子之间浓浓的爱意并学会珍惜。

  教学方法:

  想象表达法;图画观察法

  教学准备:

  《我爸爸》ppt及绘本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结合微课程进行自学小展示。

  1、感恩节导入,进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绘本,交流如何阅读绘本。

  4、观看微课程,交流绘本是什么,以及绘本阅读的三个小游戏。

  5、运动微课程所学,自己使用绘本阅读猜猜猜的方式阅读绘本,并进行全班交流。

  6、引入绘本作者:安东尼·布朗,曾获得过安徒生童话大奖。

  二、亲近文体观察想象

  1、交流我爸爸怎么样?说说你的发现。

  2、观看微课程第二段,自学绘本阅读的几个注意事项:文字上没说,图画上画出来了;文字上说了,图画上没画出来;文字的排列。

  3、交流你的新发现:睡衣。总是穿着睡衣的爸爸你觉得他酷吗?

  4、你觉得爸爸有什么特点?交流:勇敢、力大无穷。

  5、交流跑步的爸爸:这一页上你有什么伟大额发现?爸爸累的汗都变成了云朵了。

  6、仿写训练:爸爸好酷啊,爸他像——一样——。

  7、小结:嘿嘿,这就是我爸爸,这么搞笑的,这么温柔的爸爸,心里好开心啊,这时候我心里又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

  8、主题升华:同学们,在最后,我们的作者还有一句悄悄话要告诉我们,但需要大家安安静静地去听:这就是我爸爸,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爱我们的爸爸,同时,我们的爸爸也是那么的爱我们,而且是永远爱我们!

  三、交流感受,传授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书看完了,回到第一页,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看了那么多了,不知不觉中就像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网,等到你们慢慢长大后你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看课外书。

  师:同学们,书看完后 当然你不可能在脑子里把书上的每一个画面都记住,但是一定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现在我就请同学们来说说哪幅图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生: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师:也许还有很多同学想跟老师交流你的感受,那我们等到课外再交流,也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能多看课外书、爱看课外书。

  四、回顾微课程,重温绘本学习方法。

  五、绘本推荐,绘本制作。

微课程设计方案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切分节奏型,并且正确视唱。

  二、教学重难点

  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看这个谱子,音符上面是一条向上或向

  下弯曲的弧线,这个弧线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课

  (1)这个符号叫作延音线,乐谱标记符号之一。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那么拍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看实例:这个1上面的线就叫延音线,这个1的音要连续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们看这个谱子5 6 6请同学们为这个乐谱划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视唱一遍。

  如果把中间相同的音6用延音线连起来,又该怎么划拍子?请同学们试一下划出拍子来。

  (3)同学们划的拍子看和我一样吗?

  怎么打拍子?请跟我打一下(老师示范)。

  这个音在一小节内书写的时候也会变化为:

  (4)总结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

  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②休止强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为强拍。

  (5)拓展:请同学们在歌曲《凤阳花鼓》谱子中找出切分节奏,并打节奏正确演唱。

  五、本节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我们学习掌握了一种新的节奏类型,节奏是一个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就能更进一步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微课程设计方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

  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动词

  加进的词

  三、探究练习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微课程设计方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微课程设计方案7

  教学目标:

  1、 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

  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 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三、探究练习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微课程设计方案8

  一、微课题目:

  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程设计方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

  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B、吕梁石C、龙鳞石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微课程设计方案10

  学习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2、你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4、激情引入: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思考:

  1、能否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有哪些发现呢?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2、启发提问:

  (1)、能否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有哪些发现呢?

  (3)、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学生拼摆,教师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提出问题:

  (1)、你发现两个怎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板块三】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1、动手操作,推导结论: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底 。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高 。

  (4)、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强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底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高,可以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

  2、思考: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求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3、知识拓宽: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S = a h ÷2 【板块四】知识应用

  一块三角形的纸板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纸板的面积。 5×4÷2=10(平方厘米)

  答:三角形纸板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三、反馈完善

  1、判断: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三角形面积一定比平行四形的面积小。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形状一样,大小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选择:

  (1)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 一定相等。

  A、形状

  B、周长

  C、面积

  (2) ()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等底等高

  B、完全一样

  C、面积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10

  B、20

  C、40 (4) 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10

  B、20

  C、40

  3、做一做

  你能计算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

  一个直角三角形,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个钝角三角形,底是5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个锐角三角形,底是2.5厘米,高是2.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选择适当的数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一个锐角三角形,底是8厘米,对应底边的高是7厘米,它的另一条底边对应的高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想一想画一画

  下面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强调: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6、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7、课外延伸

  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zhòng步数相乘得积步。”“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微课程设计方案11

  一、学习目标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七、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通过三个好朋友:小红、小黄和小蓝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观察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间色。微课程形式活泼、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一下子变得快乐了。

  适用对象:美术 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2、会用三原色调配出间色。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该微课程放置于课前预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难点。通过视频学习和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并且会调配出间色,提高学习的乐趣。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认识小红、小黄和小蓝三个好朋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思考:

  三个好朋友相互拥抱,他们身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故事画面,发现色彩的变化。

  魔术表演:

  三个好朋友将没有颜色的三种水果变出了颜色。

  在魔术的激发下,自己用准备好的颜料尝试红黄蓝三色调配,感受色彩的变化。

  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巩固学习

  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感知生活之美。

  设计亮点:

  《魔幻的颜色》这堂微课程,通过小红、小黄、小蓝三个好朋友的故事,将抽象的色彩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听、看、思、试的过程中,发现红黄蓝三原色的相互调配后产生的变化,知道了绿、橙、紫三间色的调配方法和名称。

  我将采用拍摄和PPT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方法来制作微视频,力求做到画面精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趣味性强,有效地解决本课中的疑问和重难点。

微课程设计方案12

  教学目标

  1、 掌握phoshop7.0的启动及退出方法,认识phoshop7.0的工作界面;

  2、 能够利用phoshop7.0浏览、打开图片;

  3、 学会对图片进行旋转和裁切;

  知识类型 上机操作型

  制作方式(可多选) 录屏

  预计时间 9分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一组经过PS的图片,引入新课

  吸引学生兴趣

  讨论: 利用phoshop7、0,能完成这一任务吗?

  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图像处理方法

  知识讲解、示范

  1、 phoshop7、0的启动及退出方法;

  用演示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 如何利用Photoshop7、0浏览、打开图片;

  3、 如何利用Photoshop7、0旋转图片

  2、如何利用phoshop7、0对图片进行裁切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1、利用Photoshop7、0旋转图片

  2、利用Photoshop7、0裁切图片

  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掌握巩固新知识。

微课程设计方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 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 当 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微课程设计方案14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课程设计方案(精选21篇),欢迎大家分享。

微课程设计方案14篇相关文章:

课程设计总结29篇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方案范文11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vb课程设计心得体会6篇(vb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plc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plc课程设计报告论文)

数学课程设计心得体会3篇 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学习总结4篇 c语言课程设计总结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活动方案设计4篇(高中心理健康疏导方案)

课程设计工作总结4篇(课程设计个人总结通用)

元旦班级活动设计方案范文7篇(班级元旦策划案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方案6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