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以根为话题作文7篇,欢迎参阅。
以根为话题作文1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
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
以根为话题作文2
根,树木生长之基础,故乡,我成长之摇篮。—题记
这是一个僻静幽深的小巷子,这是一条被人遗忘的弄堂口,它蜷缩在都市的角落里,无人问津,鲜为人知。它,很普通,却又很特殊,它就是我成长的根。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弄堂口的青石板上时,昏暗的小巷中就有了忙碌的身影,那是一群年过古稀的独居老人,他们纷纷推开自家古旧的红木门,迎接着新一天的晨曦。和蔼的笑容随着清晨的凉风充盈了整条巷子,古老的小巷也有了些许生机。
我不知道这条小巷的过往琐事,也不知为何小巷如此狭窄,如此古旧。两旁低矮的平房老屋,残缺的墙头木板,碎落的瓦砾石板和坑坑洼洼毫不平整的石子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了我,小巷也是个孤寂的老人了。
老人最喜幽静,所以这鲜有人过往,偶尔几个疯玩迷路的孩童经过是这位老爷爷唯一的热闹光景了。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出古屋,当无知的孩童长大成人,当世俗的忙碌代替了天真幼稚,老巷更孤寂了,这一条古老而又破旧的孤根,我却无法忘怀,可笑吗?
漫步于小巷深处,踏着深浅不一的小水坑,幽静得可以辨别出脚步声与水声,忽然闻到一阵花香,我惊奇的四处寻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色彩斑斓的野花吸引了我的注意,红如火,白如雪,绚烂夺目,随风摇曳,摆弄着种种风姿,似欢快的小女孩一般,倾心歌唱,顿时在这寒意凝重的`小巷里有了一丝暖意。
回到自家院中,看着那陪伴了我多年的老树,我不禁伸手抚摸着它。我好想问一问老树,那种暖心的感触可否真实?老树啊,你有没有感受到那如同春日的暖意呢?老巷啊,你是否还孤独寂寞,心如寒冰呢?
巷子旁边有条河。虽是无名溪水,却是热闹非凡,与巷子的寂静鲜明对比。每日清晨,守旧的老奶奶们总爱在河边浣衣,在河岸青石板上磋打,谈笑风生,讲着许多往昔琐事,不经意间,那笑声传到了小巷里,巷子却依旧平静,每日如一,反复如常,这便是那条巷子,我成长的根。
站在弄堂口,向前迈一步便是喧闹的城市,汽车鸣笛,行人匆匆,树木低头,没有花香与鸟鸣,只有小贩的吆喝声。退后一步便是小巷,安静平寂,鲜有过路人,平和中有着某种说不出的乐趣,我的家,我的根,在这小巷里,说不出为何喜爱,只是心中少不了那份牵挂罢了。
巷子很深,老人最爱,恬静淡雅,弄堂很旧,我挺喜爱,心灵归于此。站在弄堂口,身处大都市,得此一根脉,慰疗空乏心灵,身处世俗忙碌中,得此一根脉,悦心,暖心。
我的故乡,一条古旧小巷,我的根,它很重要。
以根为话题作文3
前些天,妈妈突然告诉我:老屋没了,老树也没了。那一瞬间,好像心最柔软的部分被狠狠撞痛,泪水汇聚在眼底,我愣在那儿。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我小时就有的老屋老树啊,怪可惜的。”
是啊,怪可惜的。我在心里重复了一遍。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屋和老树,就是故乡的象征。那些关于它们的独家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越来越清晰,就在脑海的最底层,时不时地动一下,让我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小时候,和我玩的一帮孩子们,野得很。翻墙头,爬屋顶都是家常便饭,可我却不敢。每当他们玩得起兴,我都是在一旁看得羡慕。仅仅是看看而己,因为胆子小,所以很多事。都不敢做。可我敢爬到老树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爬老树时,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让我安心,它好像在告诉我:不要怕!也许是因为老树在妈妈小时就已经是老树;也许是因为老树的守护;也许是因为那一年冬天的老树让我明白的道理……
记得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老树的枝丫上被厚厚地积雪压着,像是承载不了那一堆积雪似的。我看着老树光秃秃地样子,比夏天的时候瘦了一圈。我用衣服把老树围起来,可却没有起什么作用。我以为老树可能熬不过冬天了,执拗地不听妈妈的话,搬到老屋里,陪着老树过冬。老屋里很冷清,连简单的摆设都没有几个,像是和老树一样,被人们遗忘了。所以那个冬天,我以为是老树的最后一个冬天。
可当春天来了,老树又开始长出新叶。经过一冬天的洗礼,仿佛又强壮了。我惊奇地看着老树,满脸的不可思议。想起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不要砍冬天里的树。”
原来:如果你就是一颗战栗在冬天的树,请不要让脆弱战胜自己的坚强,不要轻言失败,且不说冬日亦有暖阳相照,只要能以顽强的毅力延过严冬,好运明媚的春天定会将你拥抱,而在寒冬中磨炼出来的那身刚强,定会引领你在春天里写下最美的篇章。
思绪还在脑海里翻滚,可老屋和老树却已不在,想老树那股让我安心的力量,心里便是一阵失落;可想起那战栗在冬日里的老树,又是莫名的满足——那棵老树,是陪我长大的老树!
人活一辈子,须如老树一样扎根大地,伸展枝丫。未必一定成为最繁荣的,但至少是自己努力过后的样子。
以根为话题作文4
座座大厦鳞次栉比地屹立在城市中,每一天都会有房屋被建造。毫无疑问,每一座建筑物都是从最根部被造起,深入泥土之中打好地基,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像种子一样先扎根于土地。没有地基,哪会有楼层,不然那些楼不就成空中楼阁了?由此可以看出,扎根真的很重要,不仅是人类的世界,自然界也需要“扎根”,植物不会移动,所以只能扎根土地,也是其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然而,扎根不仅是现实中的景象,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音乐家肖邦在离开自己国家时,是带着一捧泥土走的,而那泥土也一直跟随着他,每当他累了,倦了,想家时,泥土带给他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故乡的气息。不论游子身在何方,他们的根总是扎根于国土,是土壤哺育了他们,最初的一切都来自土壤。在肖邦死后,他要求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因为游子的心没有一刻离开过祖国。伴随着每个人的出生,一颗民族的种子便会在心中扎根,而这是一份永远割舍不掉的故乡情。
扎根从广义上而言,也会是个人的.一种期望。每个人都会有梦想,而当这个梦想在心中扎根,它就会成为一颗种子,只要有汗水为它付出,它就会枝繁叶茂。梦想是人奋斗的动力,所以当初选择是否扎根,是否破土而出便是一种勇气。犹如在大海上航行,在浩瀚的海面上你不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会有无数种可能,可是一旦你扎根,选择了航向,就要执着前进不能偏航,因为你不会知道回去的路在何方。只有牢牢地扎根于地下,才能塑造叶和花的辉煌。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陆地。
扎根也许是无意间的举动,也许是深藏内心许久后最终的抉择。选择扎根需要勇气与坚定不移的信念,而在扎根之后更不能退缩,虽然会遇到更多的荆棘,但心中的信念也会更坚固。期待着当根扎到一定深度时,当它饱经风霜后,会开出成功之花。
其实人们的每一种情感都会在心中扎根,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根也会如老树般坚硬,顽强,粗壮,纵横交错。拥有这样的根,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阅历,享受更加精彩的人生。
以根为话题作文5
母语,是妈妈教会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爷爷教我认识的第一朵花;是奶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童话。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由她引领着,开启着,我的手被她轻轻握着,推开生命的大门。她就像我周围的空气,清新而透明,却又无处不在。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却又是她幻化出来形状。是她,母语,贯穿了这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历史生活。
母语是历史。她是比《史记》更加辉煌的,可以延续到永远的史书。从远古的甲骨文走到楔形文字再到秦始皇的隶书,她经过了太长的变迁,却没有像别的事物一样,如泡沫般从人类的视线中淡去。时间是她的血液,是她的勋章。如今,她仍然从容的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任由水流冲刷她的棱角,使她的精神变得圣洁,透明。
直到现在,她以如此美丽的样子随着我的手腕转动,从笔下溢出。几千年的结晶,在我的笔端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民族的花,生存的花,原来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伸展,开放。散发出文化的底蕴与芳香。
母语是桥梁。是她,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它们的心窗打开照亮黑暗与无知。拥有了自己的母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闭塞。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认识彼此,认识世界?如果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那生命的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吧。当今社会是快速转动的马达,它不断的向前跑去。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年代,母语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这些通讯设备,却没有语言,那不是很可笑的么?语言,是我们的基础。
除了这些,语言还承载了太多的深意。她就像一个钢瓶,装满了我们民族的宝贝。我们要学会打开这个宝瓶,让宝瓶内和瓶外的空气连通。运用她,保护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的博大精深,我想,是不能在这篇文章挖掘出多少的。
母语,在我心里,真的,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她的丰富、博大、精准以及多种多样的内涵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不会因为网络语言或一些符号的流行,而忘记这个民族的符号。因为,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民族之根正握在我的手里,我会把她种更深更深……
在它开花结果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为有了母语而通达了。
以根为话题作文6
“植物吸水通过根来完成,用导管将根尖吸收的水运送到茎干中,植物才能散开枝叶。对于植物来讲,扎根几乎是一切。”
生物课。生物老师是一名女博士,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被授予国家勋章的人有着一样的学历。而不同的是,那些人们都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杰出的贡献,而她虽然是一名遗传学博士,却在一所初中里给我们这群无知的少年们上生物课。这令我从开学第一天注意到她时就觉得十分难以理解。
她在课上给我们讲解各种考试根本考不到的知识点,将每一个结论追根溯源,她剖析生命的本质,一点一点地展示给我们生命的本源。
一次放学,我拿着笔记本问他一个他上课拓展的我没听懂的问题。我走进悄无声息的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备课。她似乎是随意地在键盘上敲打着一些她认为十分基础的知识,可对我来讲并不易懂。她看到我,立刻转过来,一边听着我的疑问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笔记本。她先问了我几个别的上课讲的知识点,看到我一一答上后才展现出了一种欣慰的神情。接着她就讲起来了,从我不明白的问题开始散开一个个分支,正如她上课给我们展示的`植物的根那样。我知道,从那时起,生物的新奇深深地吸引了我。
又一次是在走廊里,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许识别的老师家的孩子,一只手把一个饼干塞到嘴里,有些含糊不清地仰头问她:“老师,我吃掉的饼干到哪里去了呢?”老师马上抱着书就蹲下来:“你看,你的饼干先被你吃到口腔里,你的口腔里能分泌唾液去消化饼干里的营养物质;然后你把饼干碎屑咽下去,饼干碎屑就经过了咽……”她很耐心地给小孩以一种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讲解,小孩认真的看着生物老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停下脚步,突然想起来她课上说过的一段话:“杂草,光拔掉它的叶子是不够的,只要有根,春风一吹这些叶子就又长起来了。根是一切……”
我停下匆忙的脚步,我知道我明白了。她默默无闻的把生物的种子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她也在扎根,根扎深了,才会叶茂。
根深,叶茂。
以根为话题作文7
一场凉凉的秋风掠过,让刚下过雨的早晨愈加寒冷。天还没亮全,太阳还在地平线上,连绵的山峰耸立在河水两岸,缓缓流动的小河像一块漂浮在云端的浅色绸缎,一条蜿蜒的小径平铺在地上。我不由想起我的外婆,她最喜欢牵住我的手,在径上走几个来回,外婆的手并不算光滑,常年劳作结成的茧,让手渐渐变得像一块粗糙的树皮,可它却永远那么温暖,在秋风中为我驱散了寒意。轻声哼起一首外婆在我幼时教过的曲子,漫步于径上。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起风了,秋叶喝醉了酒,从枝头摇摇晃晃地跌下,像一只只淡金色的蝴蝶,乘着冷冽的秋风在空中颤颤地飞着,落在地上,落在无言的河上,落在我的头上。我捏起一片缓慢地拂过,叶子是金色的,边缘是微红的光晕,我不禁想起些外婆的事来,她常常爱边走边问我些古诗,或是“枯藤老树昏鸦”抑或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牵着她的手,一句一句笑着答给她。回过头脱口而出的诗,现在却没有人听,而那双寒风中牵住我的手,也不知去向。我把秋叶抛到空中,它便向那地里直直坠去了,轻轻的睡在那——和我的外婆一起,就此长眠。
漫步向前,两旁仅有稀稀疏疏的野草,突然一颗树撞进我的眼眶来,在秋风的催促下,它竟仍不紧不慢,却又坚定地长着,树冠还是盛夏的浓荫,只有那一点微黄是秋风在叶面留下的痕迹。我记得它!曾经也是这样的秋天,它就长在那儿,没有生机。外婆便带着我一齐给它照料着,松土、施肥,再把快乐融进水里,一起浇灌下去。外婆走后无人照顾,它竟还活着,在这样一个秋天又长回了我眼里,把根延伸到我心里去。
霎时,晨曦破开层层厚重的`云,千万缕阳光照耀在那条孤寂的河上,金色的波光在水面闪闪发亮。风又吹来了,阳光已把她晒暖啦,暖和得像外婆的手,轻轻抚过了我的头。我摸过树的枝干,粗糙的质感像外婆的手。啊,我又抓住了她的手。
在秋风与纷飞的落叶中,无不告知秋已至,秋带走了春与夏,带走了花与蝶,却没有把外婆也一同带去远方,外婆一直在这秋色里,扎根于我的心土上。
以根为话题作文7篇相关文章:
★ 人物作文常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