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4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悟)

时间:2022-07-14 08:42:2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4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悟),供大家参阅。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4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悟)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1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转基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听写课文中几个词语,看大家的掌握情况: 发号施令 水土不服 供不应求 反馈:对照幻灯片同桌互查,并点评。

2.回顾课文(浏览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先介绍转基因技术可以“种瓜得豆”,然后介绍第二部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先介绍基因,然后介绍什么事转基因技术。第三部分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医疗方面的应用。

  板书: 基因 转基因技术 应用

  师: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种瓜得豆》,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的特点。

二、研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提示:

  师:请看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细读课文2—4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进而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做批注。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此处强调学习的顺序及做法) (1)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文字)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叫长得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A.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大管家 发号施令 B.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方法:打比方

(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通俗、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板书 动植物“发号施令” 大管家 (2)指导朗读

  师:读文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一读第3自然段,朗读说明文时注意语调应较平实,语速、停顿可以用叙述的语气把文章读正确。

  生练读 指读后生评价 再读 (3)总结学法

  读文——圈画——思考——讨论 (4)(出示一段文字)对比体现课文表达方法 出示百度中对转基因技术的解释。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课件出示:绝大多数情况下,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地控制性状的表现。并由基因直接作用于某个遗传性状。

  师:你读懂了吗?资料介绍的就是基因的作用,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哪个好。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及作用

  师:课文中对基因的介绍,你一读就懂,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看看课文是如何介绍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 (出示文字课件)(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搬)创造新生物 教师: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引导学生理解:水土不服的意思(板书)

  师:转基因技术有哪些应用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先让学生说,后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法:举实例 师:老师找到了一些转基因食品的图片,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

  过渡:转基因技术既给人们带来了福利,同时也有很大弊端,希望同学们在好好掌握知识,在座的同学们也许有人将来会成为生物学家,研究出对人类更安全、更可靠的转基因技术造福大众。

三、课外延伸、体会方法

  师:下面快速阅读这篇文章,想想短文介绍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方法介绍的?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课文《种瓜得豆》和《 》都运用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我们及了解了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既要关注内容的理解又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种瓜得豆

  基因

  发号施令”

“大管家” 打比方

  举实例 转基因技术 (搬)

(创造)新生物

  水土不服 应用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2

12.《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陈秋娴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对于这一课,作如下的反思:

一、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比较典型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的提纲。

二、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转基因技术这种高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我不在科学名词术语上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通过朗读、感悟,说出自己在这样的表达方法中读懂了什么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部分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三、在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创设“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研读课文,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模拟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由教师当“主持人”,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当“新闻发言人”,结合课文内容发布“新闻”,台下的学生当“记者”,可以向“新闻发言人”提问,“发言人”要“答记者问”。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充分去享受和体验学习的成果,在学生生动的讲述和巧妙的应答中,不仅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感受课文的表达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学生掌握的资料过少,语言表达过于害羞,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

  2015年4月8日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3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者:刘恩梅 安丘市石堆学校

——探究农村幼儿园种植区对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培养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

  我园是一处乡村中心幼儿园,其前身是一所撤并的初级中学,园所占地面积较大,有大量的闲置农耕土地。在转化为幼儿园之前,大量的土地承包到一些农户作为庄稼用地。建园后,这些闲置的土地,为园所用,一部分改成幼儿室外活动场地,另一部分则用作幼儿园种植园区,平日种植一些时令蔬菜,作为本园收益的一部分。但自从种植园设立以来,便成为小朋友们常去“光临”的地方,有时将园内物品弄得满目狼藉。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保护”我们的“战利品”。但效果不明显。经过调查得知,农村幼儿虽身在农村,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很少让他们的“小皇帝”到地里“劳作”。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到种植园里去进行人生的第一次“探险”。为此,我们决定成立一块儿童种植园区,作为幼儿“田中劳作”的实验基地,培养儿童动手动脑、相互协作、感知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勤劳多思,爱护公物,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操。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

(一)一年问计“在于秋”

  秋天的农村是农民收获的季节。但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入园接受正规教育的开端,是老师和家长播种希望的开始。刚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因环境的改变,让他们一片茫然,有的调皮好动,有的内向畏惧,有的哭哭啼啼,有的无所事事。因此,教师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和幼儿进行语言、心灵上的沟通。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保教环境,老师们除了要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做足工作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植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种植区恰好为幼儿创造了一种回归家园的感觉。

  九月份,种植区内的各种作物如西红柿、黄瓜、韭菜、生菜等正值生长季节,小班的老师在室外活动时间带领他们观察“家里”的蔬菜。

  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有没有蔬菜园子? 生:有,?? 没有??

  师:好,有的小朋友说有,有的说没有。现在呀,我就领着小朋友们去看看我们家的蔬菜园子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进了自家的菜园子,我们应不应该保护好自家的菜地? 生:应该!

  生:老师,妈妈说,我们种菜是为了我长大、长高的。要是破坏了庄稼,我们就不能长大了??

  师:对了,小朋友们进了菜园可以相互说出蔬菜的名称。看到小草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呀??

  短暂的交流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进了种植区,他们站在埂上对着各种植物指手划脚,有的说是黄瓜、有的说是小麦、有的说是西红柿不一而语。小班的孩子对蔬菜或其他植物的认知处于起始阶段,因此在种植园区内的主要活动就是对各种蔬菜的辨认和记住各种小草的名称。老师此时,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并采用逐一询问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引导和修正。为了增强孩子们对种植区内作物的感知力,老师还帮他们采集植物的茎叶,通过看颜色、观形状、闻气味等方式辨别园内常见的水果、蔬菜。

  经过一个阶段的活动,小班的孩子开始对种植区有了“感情”,每天一入园,就跑到种植园区,去看看自己喜欢的植物,还会主动向老师“告发”一些试图“搞破坏”的孩子,种植园区又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欣欣向荣”。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了孩子识别植物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二)秋末冬初“种植忙”

  秋末冬初,正是农民冬藏的季节。但有两样东西正是种植的时候,一是大蒜,再就是小麦。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探究能力,我们决定利用我们的种植区,为孩子们设计了种植大蒜的探究活动。

  一天,中班的老师拿着一头大蒜走进了活动室。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生:蒜!

  师:你们喜欢大蒜吗? 生:喜欢??

  生:不喜欢??太辣了??

  生:老师,我爸爸说,大蒜能杀死好多细菌??

  师:对了,大蒜呀,有好多营养,而且,还能预防小朋友们感冒、拉肚子呢。因此,大蒜是人类的好朋友。??,现在正好是种植大蒜的时节,??

  生:是,我妈妈今天在地里种了好多大蒜??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大蒜是怎样种植的? 生:(异口同声)想看!

  师:好,现在老师带大家去看看老师们是怎样种植大蒜的。小朋友们,还可以亲自动手呢!

  生:哇塞??太好了??

  老师整理好队伍,每3人一小组,来到了种植区。有两位保教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一瓣一瓣的摆在地上。种植区里调好了畦子。一名老师将畦子里种植区灌溉完毕,然后说,“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知道大蒜种植的办法,试试看,每人一瓣,按顺序种植,看看谁的方法正确”。孩子们高兴地将自己手中的蒜瓣向地里“撒”去。有的直接撒到地里,有的挖出小坑埋到土里,有的将蒜瓣倒着插到地里,还有的将蒜皮剥开扔掉的。孩子们“种”完后,老师开始给他们讲解种蒜的方法:第一要不要种反了,注意蒜头向下;第二,不要将蒜瓣完全插进土里,同时注意不要剥掉蒜皮,因为蒜皮可以起到保护蒜瓣的作用;第三要注意每颗蒜之间要有10厘米的距离;第四要注意每颗蒜要照着“标准线”(农村种植大蒜时为了找准距离,每行都从畦头,到畦尾扯上一根线),让它们排成一条直线。孩子们听了老师的讲解后,重新将已经播“撒”到地里的蒜瓣捡起来,认认真真的“种”了起来。看着他们天真烂漫、毕恭毕敬的神态,让人忍俊不禁。在老师耐心的帮助下,一畦子的蒜种完了。老师们将准备好的地膜覆盖在大蒜的上面。孩子们则变成了一个个“花老虎”。孩子的天性来了:“老师,大蒜种在地里,冬天不冷吗?” “老师,他把蒜种反了??” “老师,大蒜什么时候能够长大呀?”“老师,为啥要盖上地膜?” “老师,我来帮帮你吧??”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老师们耐心的回答。几天后,大蒜们冒出整齐的新芽,老师们带领着孩子们用小木条帮助大蒜钻出地膜,让它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孩子们欢呼着??

  此后每天一入园,就有许多孩子围在自己的“劳动成果”面前,充满了期盼的眼神,有的同学还从家里带来了麦秸,说是帮大蒜们盖上过冬的棉被。他们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在体验劳动带来的无限乐趣和遐想。

  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在不断地同孩子们的交流,孩子们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孩子们天真好奇的提问,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思考探究能力,相互交流能力,协作监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就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孩子们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谁敢说,本次活动不会对他们今后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呢?

(三)秋去冬来“独枝秀”

  冬天的到来,万物萧条。但在我们的种植园内,却仍然透露着生机。因为孩子们种植的大蒜在寒风中每天张着小手欢迎它们的主人,老师们开辟的一块小麦地还泛着绿色。室外活动期间,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就是种植园。这里有他们问不完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冬天我们园内最美丽的地方是哪儿? 生:花园。

  生:不对,花园里早就没有花了,连绿色也没了(有的小朋友说) 生:菜地??种植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里有小麦、还有大蒜。老师,到了冬天为什么它们还是绿色的?大树那么大都死了??

  生:不对,大树没死,它们是到了冬天落了叶子?? 面对孩子们的争吵,老师也没了话说。

  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在中班和大班开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主题就是:到了冬天小麦和大蒜为什么还是绿色?老师们经过上网搜寻,才知道,这样的问题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给孩子们解释清楚的。我们通过搜寻资料,甚至询问了初中的一些生物教师才勉强找到了合适的答案。

  不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天真无邪上。一些科学的问题,正是他们用没有约束的思维经过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迸发出的科学探究的火花。虽然在冬天,没有鸟语花香,没有莺歌燕舞,但孩子们的心灵依然是异彩纷呈。

(四)春天一来“种欢乐”

  幼儿喜欢一切活泼、美丽的事物,一只蝴蝶、一朵小花,都有可能会激发幼儿的爱美向善之心,所谓“一草一木皆有生命,一沙一石都有感情”。每天孩子们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大蒜和泛青的小麦有了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到了全体幼儿参加劳动的时候了!种植园区内的闲置土地要翻耕,我们又要和往年一样种上老师和孩子们爱吃的草莓、西红柿、黄瓜,还有泛着鹅黄的韭菜等着孩子们去划锄。

  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

1、我是勤劳小农民。(小班)

  目标:感受春天农民的勤劳;学会用种植园区工具小木划子划锄韭菜;锻炼孩子手臂的协调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相互协作的思想情操。

  地点:种植区

  材料:种植区必备工具:小木锄、小木划子(划锄菜地的一种农具)。 活动时间:2天。每天1个小时。 指导要点:

  鼓励孩子大胆使用劳动工具,学会正确的使用姿势; 老师及时指导,注意保护好孩子们工作时不要受伤。

2、我是勤劳小园丁(中大班)

  目标:中班幼儿分辨日常植物的种子;大班幼儿学会用必备的工具种植花草、蔬菜;能够帮老师管理园内植物,并写简单的管理记录;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地点:种植区 材料:准备草莓、黄瓜、西瓜、西红柿等比较常见的种子(中小班为主)。 准备塑料小桶、小铁锹、小耙子等种蔬菜的劳动工具(大班为主)。 活动时间:2周,每天1个小时。

  指导要点:老师每人带3名同学,携带工具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 老师通过实物演示,教会幼儿通过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来辨别植物的种子。

  效果:孩子们经过辨认、种植、划锄、浇灌等工作后,在充满遐想的期盼中,种植园内的各种植物如期的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蔬菜、水果种植园内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们管理的“记录”,虽然仅仅是他们本人的名字,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认真程度。因为孩子们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成功的喜悦。

(五)夏天一来“尝百鲜”

  一进五月,种植园内的各种蔬菜水果也陆续的上架的上架,泛红的泛红。园内泛黄未熟的草莓,不时被采摘,泛青的西红柿也不时的被丢在一边,黄瓜地更成为了小朋友们经常光顾的对象,刚刚谢花的黄瓜就被采摘一空。是该到了教小朋友们“品尝”蔬菜水果的时候了。我们组织了以下活动:

  主题:尝百鲜

  目标:教会孩子通过蔬菜水果的颜色、气味辨别水果是否成熟;教育孩子们注意保护好“自家“的种植园,不要采摘未成熟的蔬菜水果;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材料:水果类:未成熟和成熟的杏子、桃子、草莓、苹果等水果各一组。 蔬菜类:未熟的和成熟西红柿各一组、带刺的小黄瓜和长大的黄瓜各一组。 工具类:水果刀、果盘。 指导要点:老师应亲自演示;

  指导孩子爱护植物、不随便破坏植物的习惯;

  指导孩子正确辨别酸甜苦辣的滋味,来判断水果和蔬菜的成熟情况。 注意事项:不要让孩子随便吞食不明来历的东西。

  效果: 通过活动,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表情中理解了以下道理:水果蔬菜在没有成熟的时候是不能吃的;我们应该保护还没有成熟的水果蔬菜植物;不能随便吞食没有成熟的水果和蔬菜;在采摘水果蔬菜时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陪同;孩子们更加明确了颜色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

三、收到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我园提出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案例充分利用了幼儿的天真好奇、好动多问的天性,结合我园有利条件,利用种植园区内鲜活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了解、辨认、实践、探究等活动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各种生活技能,培养了他们团结友爱、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合作协调、积极探索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们播种的是希望,管理的是过程,收获的是硕果。我们利用了种植园这片小小的土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播下了科学种子,将来必定能够收获科学的硕果。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4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4.激发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4.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导语: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高深的转基因技术,你们能读懂文中的内容吗?(生齐答:能。)

  2.追问: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写法将这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这般通俗易懂?

(用打比方(比喻)的写法来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

  3.默读课文,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比喻)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5.指名反馈,全斑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⑴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句中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通俗、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⑵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用“搬家”这种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来介绍转基因技术,十分形象直观,使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⑶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的“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

  用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行为来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原理,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

  6.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3、4自然段。

  8.教师过渡、引导:文中除了打比方的写法令人叫绝,还有其他哪些写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9.学生自由发言,并指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⑴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第l与第5自然段)

⑵设问激趣的写法。(课文第1与第2自然段)

⑶详略得当的写法。(课文第

7、

8、9自然段)

⑷举例说明的写法。(课文第7~10自然段)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马上提出建议,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斑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表达生动的语句。

  2.完成自测题。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由“种瓜得豆”引出一种现代高科技知识,这样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去读书、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三、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存疑,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本课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转基因技术,易于被人接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读咀嚼,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课件展示转基因图片。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此时,让学生拿起笔设想自己想象中的转基因产品,学生可以把在课文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之中,实现读写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种瓜得豆

  基因

  动植物“发号施令” “大管家”

(搬)

(创造)

  转基因技术

  一种生物的“大管家”→另一种生物→新生物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3.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5.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4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种瓜得豆教学评语反思(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