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是会员“xunxionggang”整理的大专顶岗周记300字,供大家参阅。
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观查状况进行实验。根据抽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融合,学生逐步形成概念和规律,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测与运用。学习科学课程时,试验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点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美香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属于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模块。该课基于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状况的前提下,论述了地球自转方向及时区。特别是,地球自转方向变成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结构清楚,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谁先迎来黎明?
二、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黎明的时间会有所差异吗?
三、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四、掌握世界时区图。在第一部分,学生观察中国的行政区图,以清楚所在位置与黎明时间的关系,直接进主题。第二部分,运用地球仪和手电进行模拟,学生结合实际发觉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会各有不同,迅速引导学生思索“地球自转方向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分,根据相对运动理论的创建,协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位,基于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开展探究。第四部分,激励学生关心地球仪上的经线,并计算不同地区时差,这需要他们灵活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知识,的确有一定的挑战。
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课程目标需分步达到,让学生慢慢掌握科学概念,展现了新课程科学教育的理念。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最先,确定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其次,明确地球的自转方位。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对地图上的位置关系已有基本认知,通常认为自转方向只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上下旋转的见解,虽然这种看法可能源于对地球的局限理解,但在认识地球发展的历程中,类似看法也曾被科学家提出。
探究地球自转方向时,需以相对运动的知识为载体。针对从未接触“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这一概念变成了课程的难点。因此,陈老师制定了2个试验,分别是地球自转实验与转椅旋转视觉享受。通过让学生回忆乘车时窗外景色快速倒退的场景,融合老师的讲解,帮助其理解相对运动。在掌握相对运动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从太阳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理解变得名正言顺。有关时区与时差的部分,考虑到缺乏与《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中地球仪了解连接,学生在理解世界时区图时可能遭遇阻碍。在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观查图示,提问问题,最后他们所提的问题包含:世界时区图上颜色不同的原因,竖线的内涵,竖线不均分的原因等等。这类激励提问的方式相较于老师直接讲解更为有效。在解释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行处理难题,当然也会对于常识性的难题给予直接的支持。教材有专门文字描述这副图,学生通过学习便能更加明确理解。
课堂应属于学生,让他们在这一舞台上变成“乐知者”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做为科学课老师,更需不断探索,以科学的视角审视教学,力求让每一节课既富有科学性又充满趣味,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大专顶岗周记3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