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是热心网友“qiaofuyuanwopai”整理的家乡的粽子作文,以供参阅。
在传统习俗中,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通常被称为“毒月”。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此时气温飙升,天气炎热,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毒气弥漫,人体更易生病。为了安全度过夏季,端午这天,民间人们除了采集草药悬挂、佩戴、净身和服用外,还需关注饮食健康,以避开毒邪,增强体质。
吃粽子成为中国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古籍中提到,早在春秋时期,农村就用菰叶包黍米,形成牛角状,称为“角黍”;将米装入竹筒密封后烤熟的叫“筒粽”。到东汉末年,人们开始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成四角形煮熟,称其为硷水粽。
在晋代,粽子逐渐成为端午节的象征食品。这一时期,包粽子的材料中,糯米之外还加入益智仁,煮出来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有时,米中还会掺杂肉类、栗子、红枣、赤豆等。如今,粽子的馅料更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传说中,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忠臣屈原自沉而逐渐形成的习俗。不过,更根本的原因则可能与季节饮食习惯的需求有关。古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介绍了粽子,说明它不仅是节令美食,还是一种具有相当药膳功效的食品。粽子的主要成分糯米和多种豆类,具备健脾和中、祛湿解毒的食疗效果。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季酷热,出汗增多,且冷食相对频繁,脾胃的功能会有所减弱。此外,初夏季节多雨,潮湿环境导致人体容易出现肚泻、腹痛等不适。适量食用温补脾胃的谷物,如糯米、豆类,能有效提升身体免疫力,减少生病的几率。
适当地享用粽子,对健康十分有益。
在广东,传统的粽子制作中,糯米是主要原料。糯米口感甘甜,性温,能入脾、胃、肺经,具备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效果。此外,糯米还有一定的收涩功能,对尿频、盗汗等问题有良好改善作用。面对脾胃虚弱、乏力、食欲不振及腹泻等症状,糯米的食疗功效亦不容小觑。
包裹粽子的竹叶和粽叶则味甘、清淡、性寒。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用于治疗热病心烦、喉咙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症状。同时,这些叶子可以帮助消解烦热,使得人们在高温时段得到舒缓。另配料如大枣、薏米、花生、莲子、芡实等,均能滋补身体,益处颇多。
在广东,传统的粽子常配以红豆和绿豆。绿豆性甘而凉,主要作用于心、胃经。古人认为,绿豆的清热功效主要在其皮,解毒作用则在于豆肉。因此,昔日做粽子时常去皮,只用豆肉,以发挥厚肠胃、解毒的食疗功效。
红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它的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功能,尤其在炎热多雨的夏季显得尤为重要。红豆能够帮助排除体内湿气,缓解热毒,与绿豆的功效相辅相成,成为清热的良好食材。
吃咸鸭蛋也是端午节的另一种食俗。中医认定,咸鸭蛋微寒,能够滋阴、清肺,对热症、咳嗽、喉痛以及腹泻等病症有帮助。咸鸭蛋不仅具备一定的医用价值,还能够有效补充夏季人体所需的盐分和营养物质,因此成为夏季食补与佐餐的佳品。然而,粽子内馅若以咸蛋黄为主,则不宜多食。
家乡的粽子作文相关文章:
★ 家乡春节的作文
★ 家乡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