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陶渊明作文3篇,欢迎参阅。
关于陶渊明作文1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
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
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关于陶渊明作文2
暗夜,万籁俱寂。我拿着令人触目惊心的考卷,走在羊肠小道上。惟有冰冷的月亮伴着我。
冥冥之中,我来到间住宅。宅边的五棵柳树在寒风下狂舞着。那舞动的枝条犹如鞭子,狠狠地抽在我心上。
多情的月亮终于消失在我的上空,伴着另一个人去了。
黑幕中,一位先生扛着锄头伴着月光向我走来。再近些,只见他短褐穿结,手里还拿着酒壶。莫非,他乃是五柳先生?
“小女子何等悠闲,大临寒舍。”他发话了。
我轻笑一声:“先生乃彭泽县县令,怎会是寒舍?”
“那官,我早已辞了。”他有些不屑“我堂堂一个男子,怎能为五斗米折腰?”
“好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先生隐居在此,那又有何出息?”我反问道。
“田园生活如此甚好,怎能跟污浊官场相提并论。我在这‘衔觞赋诗’,‘无案牍之劳形’,妙也!
一阵沉默过后,他瞥见了我的考卷,说道:“你落榜了?”我木纳地点点头。他又接着说:“落榜又有何哀伤,应调好心态,以备下次迎战。”
“你寒窗苦读十年,最后竟落得这下场,你不怕我重蹈覆辙?”
他摆摆手,说:“这不同。你乃处于太平之世,无动乱扰民。岂能跟东晋相比。我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你也可‘不为挫折而驻足’。莫非,你们现代人的思想退化了。”
不为挫折而驻足,对,就是这样!我激动得说:“先生点通了我,我乃感激不尽。定不负先生之意。来日再聚……”
柔情的`月光伴着我,洒下一抹银光。而我奔驰在银色的小路上……
“叮叮叮”可恶的闹钟又响起来。忽然,一切都不见了。我从床上爬起。哦,原来是一场梦。“庄生晓梦迷蝴蝶”,看见桌上的试卷,我不再彷徨……
关于陶渊明作文3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死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死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关于陶渊明作文3篇相关文章:
★ 热带鱼作文3篇
★ 环卫工作文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