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评课稿3篇 优秀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2-10-05 16:58:4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数学活动课评课稿3篇 优秀数学评课稿,供大家品鉴。

数学活动课评课稿3篇 优秀数学评课稿

数学活动课评课稿1

  首先感谢四位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这四节课我们的观课点侧重于有效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探究。

  先说两节《秒的认识》。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秒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抽象,这两位老师设计上是独具匠心,引导上细腻灵活。

  本节课把鲜活的数学事例带入课堂,把时间观念与数学文化紧密结合。“秒的认识”一课开始,张老师就借助物质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地语言描述,引领学生重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自然引出时间单位秒。这一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震撼的画面,激情的导语,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春晚倒计时,学生通过看秒针转动、听声音、身临其境的体验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说说1秒1分等等,这些都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成的,于传统教学相比,教法上做到了 “指而不明,启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去探索、经历、感悟、体验,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在体验1秒的乐趣中放飞思维,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诠释。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秒这一环节,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受1秒创造的价值,先后列举了火车、飞机、火箭、宇宙飞船1秒飞行的距离,某港口1秒装运货物重量、造纸厂1秒生产纸张数量,包括红绿灯转换、新闻联播倒计时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这种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注重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知识的建构

  两位老师强调体验,重视估计。1秒到底有多长?它看不到,摸不着。郭老师把对秒的体验为重点,让学生描述1秒,自由体验5秒,闭眼睛估计10秒,估测有几秒,估测娱乐节目持续的时长,快乐的60秒等有效活动,一段1分钟闭眼感受秒针的脚步的时间估计,将教学进一步深化,通过观察分针与秒针走动的关系,研究得出1分=60秒这一结论。从1秒、几秒、10秒到1分=60秒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动,脑思,用心灵去感悟,令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建立秒的概念。

  三、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张老师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郭老师设计了小组活动体验1分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教师就要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张老四设计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四、练习设计,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本课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使教学充满经历、体验、观察、思考等探究性学习活动,使知识在体验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感悟中融会贯通,既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又唤起了学生珍惜时间,快乐向上的精神,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理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整堂课教师都在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情绪高涨,这种交教材为学材,把静止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两节《一个除以小数》

  抓住商不变的性质这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尝试,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机会和讨论空间,使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步入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能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轨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整堂课自始至终充满了活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找准练习的着力点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准备知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杨老师的出示口算题作复习铺垫,直接进入纯数学的研究氛围,通过练习,表明了商不变性质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但同时也明显的暗示了学生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这组复习了解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新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又在哪里,为下面探究新知做了良好的铺垫。

  练习过程由浅入深。首先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单项训练,再通过笔算出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几种不同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穿插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以加强新旧对比,注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接着又出现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以防患于未然,既概括了易犯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最后出现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字相同,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两组除法式题进一步对本节的知识点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二、创设有效地学习探究活动

  例5教学上把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上也是恰到好处的。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以两个关键问题为载体,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教师紧扣学习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也就是掌握了本科的教学重点,学生知道了什么是错的,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挥,得到锻炼,学习是有效的。

  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本课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自学例5。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识中,在教学中我们总认为阅读看书属于语文和英语教学,但实际上,数学教学更离不开阅读。我们有一些偏见,认为仅依靠听讲和做大量解题练习就可以学好数学,而忽略对教学语言的理解,以至于很少有学生能得到有关数学方法的指导,而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

  杨老师从例题读起,把当天所学的内容“读一遍”。一方面加深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看书”的好习惯,这是学会自学的前提和基础。

  三、注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课堂的精彩,不是老师表演得多好,而是学生的精彩。能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总是那么的耀眼。而在教学中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需要老师长期的坚持和引导,从而让孩子乐学、善学、好学。整堂课中,张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在课堂表现上自信一点,勇敢一点,在课堂中张老师也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观去理解孩子,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

  课堂练习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充满平等和谐。每位参与交流的学生,都能充分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有不够完整处,张老师也能及时给予点拨让他们很好表达,同时听的同学也能认真倾听老师同学的发言。其实,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也是培养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对四节课的理解,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数学活动课评课稿2

《三角形的内角和》评课稿

  开发区滨兴小学朱颖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威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善用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威老师用选王大会设悬念,三种类型的角在激烈的争执,到的谁的内角和大呢?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不能没有目标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威老师就问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我们总不能口说无凭吧?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威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威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第一关牛刀小试: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关过关斩将: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威老师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2012年3月

数学活动课评课稿3

  综合实践活动课评课材料

? 评课内容: 工农兵小学? 刘莹《我是奥运小志愿者》

?评课人:?? 工农兵小学? 付雅娣

  一、活动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师选择“我是奥运小志愿者”作为活动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仅仅靠讲道理他们肯定难于接受、难于理解的。而教师设置了一系列活动和游戏,以比赛和游戏的形式进行,而这正是孩子们所愿意参与的。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争当小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担任小志愿者的自豪感和光荣感,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课型特点。

  二、环环相扣、主线清晰明了。

  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志愿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志愿者充满了好奇,激起了学生想要担任志愿者的热情。然后教师顺势问道:你们愿意当志愿者吗?在学生们响亮的“愿意”声音中教师又设置了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的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志愿者的不易。

  三、尊重学生、体现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特点。

  比如在岗位培训这一环节中,刘老师让学生自行选择岗位,自由组合、自我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也从中体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媒体运行小组,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板面,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看到学生们不负众望,将板面设计得较为科学、合理、美观,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教师的“胆量”,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他们一定会做好。试想如果教师指定学生进行某某项目的培训,也许就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师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活动过程中,刘老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引导、参与、鼓励才更有向心力,凝聚力。

  五、情境创设比较成功。恰当的音乐选取使学生置身在一个亢奋状态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参与面比较广。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和融洽,全班学生几乎都能融进去。在场馆培训这个环节中,刘老师让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场馆名称、用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七、重视课堂孩子的点滴亮点,精彩评价让课堂生辉。

  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刘老师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感受。不论学生答对达错,刘老师都能适时点评、并送给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学生有敢于发言、愿意发言的冲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1、多媒体如采用液晶大屏幕,学生看得会更清楚、效果会更好。

  2、在岗位培训环节,两个小组的活动各自为政,教师有些手忙脚乱,组织得不算太好。还有就是礼仪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课前将顶在头上的道具书备好,不要现准备,以免耽误时间。

  体验新版博客

数学活动课评课稿3篇 优秀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