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堕落3篇(西方文化的堕落)

时间:2022-10-06 10:15:48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国文化的堕落3篇(西方文化的堕落),供大家赏析。

中国文化的堕落3篇(西方文化的堕落)

中国文化的堕落1

  时代未曾堕落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终于又尘埃落定,屠呦呦获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全中国为之震惊骄傲。但今年的气氛在喜悦之中,更显出几分沉重感。源于近日中国又一大新闻——中国娱乐圈当红明星黄晓明的婚礼。

  一场耗资俩亿几乎让上海俩座机场瘫痪的“世纪婚礼”,一位获诺奖却在北京买不起半个客厅的杰出女科学家,一时间引发了无数人良知与心灵的思考。

  俩亿的耗资和一生努力却买不到半个客厅。的确,在看到这种强练的反差时,我们会感到辛酸,甚至悲哀,我们会觉得中国正陷入一个“娱乐至上”的思想狂潮。这样的对比所体现出的是一个扭曲了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盛行的堕落时代。

  然而我们也可以想,耗资巨大,是为了一场婚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终身大事”之说,由此可见在中国人心目中成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人生大事,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对相爱的人极尽心思把自己的婚礼设计得完美难忘。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是恰好拥有丰厚的家庭背景,于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世纪婚礼”脱颖而出。至此我们可以批评他们奢靡不懂勤俭,但是谈及不到时代的堕落。或许我们更应该祝福他们在“世纪婚礼”后依然能够白头偕老、相敬如宾。不是一场虚张声势的秀,而非带着羡慕而不能得到的情绪与盲目的“时代忧心”感慨不已。

  相反,当我们用“在北京买不倒半个客厅”来衡量屠呦呦所获的奖金时,才是真正站在一种骨子里浸刻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上看待事件。北京房价高高在上,于是在北京买房成了一种有成就有地位的象征。与今年三月十三万人疯抢上海车牌一样,充斥着扭曲与虚浮、盲目与可笑。这样杞人忧天的断定与拯救了一百多个国家无数性命的高尚科学情操放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社会悲哀。

  如果你觉得获诺奖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屠呦呦没有能办的起一场豪华婚礼的明星得到的多。只能说价值观的重心不同。在半生的努力中,她得到的是在自己痴迷并从事的事业中得到幸福、为造福人类而不懈追求的一腔理想。最终实现目标并获得世界认可,而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无上的荣耀,这也本身就非一场豪华婚礼可比。每个人生在世上,有不同的特长、从事不同的行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你不能要求一个影视演员能为全世界做出太大的贡献。同样也不能认为一个获诺奖的杰出科学家获得的奖金必须能买下什么。

  事各有态,人各有志。不能用统一的物质或精神眼光来衡量。伟大的中国梦、民族复兴梦不仅需要一个民族有觉悟的意识。还需要有清醒不盲目跟风的智慧、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宽容绝非苟刻的心。对于大家关心的诺奖奖金的疑问,屠呦呦本人也笑谈说“买不起半个客厅吧”,学者的淡泊可见一斑,“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经拯救了全球数以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或许我们的科学家并不想在北京买房,我们又何必替此忧愤不已呢?

中国文化的堕落2

  从今年春季休学至今,在别人的眼中,我一直过着猪一般的生活——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操心出国还是保研,不用努力,也不用做出选择。但是我的大脑从来没有停滞。我看了很多书,也尝试了一些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看似优越的环境中,我一直不快乐?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开始我就很痛快的承认了,除了高中化学竞赛的一年,我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从我生下来,就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也许是遗传,软弱的我使得父母没有费丝毫的力气就将他们的价值观复制给了我——要刻苦学习,走在前面,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本没什么错,大多数孩子都是这么被教育的。但是我不喜欢学习,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我不喜欢学习,依然刻苦学习。我重视分数,重视排名,每一次学期的开始都让我陷入一种焦虑,为期中和期末考试做准备,放假后又疯狂的玩,以发泄每学期被压抑的情绪。我喜欢手工制作,喜欢玩转所有的电子产品,现在想想,也许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是我每天都在为学习烦恼。我不喜欢语文,讨厌写作文,特别是讨厌写出老师希望我们写的作文,然后给我评语;我本来挺喜欢数学,但是它太难了,偏偏又是数学课代表,在初二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做BT的平几,却在几何期中考试拿到75分,得到数学老师疑惑的目光;中考本应完全不用担心,正常发挥就能上本校高中,却给自己非常大的压力,一定要考高分,每天的熬夜伤害了身体和情绪。此类事情不胜枚举。

  我不喜欢学习,却强迫自己学习。我希望成为优秀的人,但却误以为只有“学习”优秀才能成功。我只能希望获得学习结束后那一点被延迟的快乐和成就感。

  庆幸的是,我拥有一段真正快乐的日子,就是高中的化学竞赛。那段时间,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化学,但至少不讨厌,而且比较擅长。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命,觉得第一次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自己既不讨厌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又被周围的人所承认。为分数学习、为兴趣学习和为梦想学习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时就想以后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有了这个想法,就什么都不怕。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快乐很幸福。幸福不需要大房子,不需要好车,也不需要几十万的年薪,只需要兴趣和梦想。周围一起奋斗的同学也给了我朋友的温暖,直到现在,他们仍旧是我最珍惜的。

  上了大学之后,我也不能摆脱迷茫。多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我们的个性,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只是一味地满足家长、学校、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想象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然后忠实地实施。面对高考,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种被强迫感?高考之后,两极分化。一部分自制力差一些的人沉溺于游戏与玩乐,在多年压制自己欲望之后痛快的释放,却在放纵中感到空虚和迷茫;另一部分自制力强的人依旧逼迫自己每天去图书馆学习,去做实验,去背书拿高分,在每天的忙碌中感到疲惫和迷茫。无论生活是积极还是堕落,迷茫是共同的。我以前觉得我不迷茫。在大环境的感染,在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中,我希望出国读博士。出国读博士给我的印象是,很优秀,国外的环境很好,科研条件很好。毕业之后可以走学术道路,或者找个好工作,要么定居要么海龟,拿比较丰厚的薪水,买个房子(当然现在就不敢想了),买个车,取个老婆,生个娃,把娃养大。然后呢?让娃去出国读博士,买个房子,取个老婆再生个娃。有人问山里的孩子,你们放羊干什么?放羊,卖钱,取婆姨,生娃,生了娃再放羊……

  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生活,生活最终要归于平淡。OK,我觉得挺有道理,于是我开始尝试过这样的生活。我好好学习,考前刷夜,并且找了个课题组,开始研究DNA的转动扩散对FCS有啥影响,虽然我根本不懂把这玩意弄明白了有啥意义。也许我这辈子就会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下去了。

  可是也许是命运要拯救或者毁灭我,让我对科研的忍耐力还不如对中学语文。在日复一日学习、考试、做实验的重复当中,有一种崩溃的感觉。我问了很多周围的人,很普遍的对话是:

  你喜欢做实验么?

  还行吧。

  你真的喜欢做实验么?

  嗯..不太喜欢。

  那你为什么要出国?

  因为外国科研环境好,做的研究有水平,blabla……

  别扯淡!

  嗯,因为出国就是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国环境好?有钱?能找到好工作?大概这样吧。你为什么要读博士?

  因为不读博士找不到好工作。现在本科毕业工作多难啊。不读博士也出不了国。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迷茫了。我不是在为兴趣做实验,我是在为了一口饭做实验。我在做实验当中缺少热情,是达尔文刁虫子,哥伦布航海,舍勒烧白磷,李比希炸房顶的那种热情。不仅仅是做实验,我学习也只为了那最后的GPA。整个大学是一件为了别人而完成的任务。我丢失了自己的梦想,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我在为了生存而生活,希望买房子,买好车,找好工作,觉得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幸福,那样会弥补自己奋斗中所有的痛苦。

  很多人就这么妥协了。他们告诉我,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熟。理想是年轻人谈的玩意。踏踏实实干事吧,每天空想着人生的意义,还不如去实验室多过几根柱子来的实在。

  我不想妥协,所以我休学了。我需要一段时间纯思考,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想想自己的兴趣、理想,想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做什么,想明白了再奋斗,这一年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生其实是很微小的。如果钉钉子钉到了砖上,与其加大力度砸,不如换个地方钉。说来也可笑,人们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时间还不如在超市里考虑买哪个牌子的方便面的时间多。我首先想的是,为什么我的路越走越窄?

  教育。中国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有我不假思索的顺从。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我喜欢小制作,喜欢机械,从小就拆玩具、看修汽车,做模型。有同学喜欢画画,有同学喜欢打球等等。后来我放弃了制作,因为忙于学习,但是我还能帮忙调试下家电电脑什么的;喜欢画画的人成了板报组的,却只能每周画一次。喜欢打球的成了班里的主力,却只能在不多的课余时间练习。最后大家高考考的都还不错,都进了大学。现在在忙着保研、考研或者实习。

  我觉得哪怕我只是中专毕业当个汽车修理工也比现在清醒。至少不用天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考虑为啥我这么迷茫。我每次看到油腻腻的齿轮和气缸就有一种冲动。我虽然只是个汽车修理工,可是我喜欢,我这辈子要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汽车修理工,我要设计出不增加能耗的自动档车或者按个钮就能换挡的手动档车。我要申请专利,办个厂子赚钱,或者找家公司应聘,平凡终老,总比我天天在实验室研究DNA这虽然重要但我不珍视的东西好。大学不仅是教人怎么考高分,怎么做实验,怎么能够拿到好的offer,怎么出国,怎么多挣钱。更应该教人独立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追求了自己的理想,满意自己的生活,即使成为一个修汽车的,也会和大学教授拥有相同的自信。

  我想那位喜欢画画的本来也许能办个画展,那个喜欢打球的说不定能进国家队。可惜他们都准备读博士了。

  对于一些人,理想不重要,因为根本就没有过理想,不知道有它是啥滋味。另一些人,有过,也知道为理想活着挺好的,可是理想不见了,只好说“年轻时候挺幼稚的”,然后强迫自己向现实妥协,相信生活总是要归于平淡的。最后一些人,觉得活着咋这么没意思呢,混吃等死吧。

  教育不好,但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啊,不是那些书本能够蛊惑的了。高考完了也一定有人大喊:“老子再不归谁管了!”可是多年的顺从和忍耐已经让我们放弃了反抗,妥协变成了习惯。

  再次用对话做例子:

  你喜欢做实验么?

  不喜欢。

  那你喜欢啥?

(Blabla,挺好的爱好)

  那你为啥不去做呢?

  这不做实验忙么。

  那你为啥不能不做实验呢?

  你坑爹呢?不做实验你给我offer,你给我奖学金,你给我文章,你给我PhD,你养我啊!

  发现了么?让人屈服的最好方法,不是绑个柱子把人烧了,那样在死前反而把反抗精神深深的印入在场的群众中。让人屈服的方法,是用多年的统一化教育,把我们变成价值观一样、思想一样、目的一样的人,干着大学让我们干的事。再用巨大的就业压力,让我们每天为生

  存担忧,不敢有一丝停顿和懈怠,甚至抽空想想理想都是奢侈的。让我们相信:我必须好好干现在干的事,否则就没有好工作,就不会成功。

  想起一个关于买房的笑话,说一个劫匪劫了一堆人,让他们排队交钱,第一个交100,第二个交200,以此类推。于是大家纷纷排队,第一个人得意的说,看,哥比你们交的都少。最后大家争先恐后的交钱,连反抗都忘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头很大的大象被细绳拴着,很容易就挣脱,可是它不会。因为小时候就被拴着,习惯了,觉得挣脱不了,就不再尝试,虽然一试便知是如此的容易,虽然前面是自由。我也忘了,我竟然忘了我可以不读博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养活自己。也许不容易,也许会失败,可是有这种可能!而且我会比现在快乐。

  我还有多少东西忘了?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忘了?被潜规则的演员忘了也许她们可以凭实力演出。收红包的医生忘了不收红包也能救人。政府官员忘了不同流合污也可以晋升。我们永远都在以周围的环境要求着自己,逼迫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没想过自己可以不向环境妥协,甚至改变环境。

  至此我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段时间我试过不盲目的顺从而去改变,有些失败了,有些却奏效。很多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容易的多,只是我们从来没想去改变。韩寒说过,在文化界,最强有力的审查不是广电总局,而是每个创作者的自我审查。最大的障碍不是社会,是人的内心。

  我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社会这么乱,大家这么疯狂的追求物质,理想哪去了。从根本上说,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学习、工作、赚钱,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拼了命读书赚钱,买房买车娶老婆不都是为了幸福么?

  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因为统一化的教育,我们的价值观也统一化。以前的人可能觉得入党就很幸福,为共产主义奋斗就很幸福。那个时代的人看上去很可笑。后来人们发现自己可笑,发现信仰、理想什么的都是虚的,不如金钱来的实在,所以现在的人信仰金钱。人们觉得我赚了钱,买了大房子,开了好车,穿了名牌就是幸福。甚至把这些作为理想,作为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获得这些之后,如果幸福,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不幸福呢?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于一些人足够,对于另一些人却不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背着沉重的压力,虽然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获得的却是空虚。对这些人,金钱不是理想,而是欲望。理想和欲望的区别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是快乐、充实、觉得人生有意义的,即使不达到理想,也没关系,因为我没有浪费生命,我为自己的天命奋斗。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著名的话,把“共产主义”替换一下,是对理想最完美的宣言。欲望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却是短暂的,它在不断的膨胀,让人空虚,然后追求并满足它。再次空虚,又再次膨胀,再次追求,永无止境,如饮鸩止渴。很多贪官拥有的钱是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却不断的贪,不断包二奶,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奇怪。我就想过,如果我是个贪官,贪上几百万我就不玩了,移民享福去。后来想想太不现实了,欲望是不能满足的,有了一百万就想要一千万。

  还是因为我们缺少理想。说的不那么理想化一点,我们缺少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么多人,职业有千千万万,我们却没有为兴趣、梦想、天命在奋斗,却只是在为了钱,只是为了成就感,只是为了被夸奖,被尊敬,被膜拜。稍微高尚一点,只是为了不浪费生命,只是为了觉得自己有用,只是为了老了之后不后悔。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奋斗是痛苦的?是因为奋斗的初衷就错了。奋斗的目标、动力都应该是理想。我们不需要达到目的地,不需要成功,这些只是副产物。真正值得珍惜的,是沿途的风景,是我们为理想奋斗的经历,是我们美好的记忆而不是未来。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成不成功都很快乐。所有人都会说,不要过分关注目的地,要在意沿途的风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没有结果的事业奋斗?具体一点,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不能发文章但很有意义的课题奉献自己的5年?很少,是因为这5年的最美好的青春不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是我为了生存、为了金钱、为了获得地位名望成就感等等的牺牲品。人生理想的状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设法用它养活自己。但我们却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拼命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本末倒置。

  我们的生活成本真的那么高吗?我们需要市中心三室两厅的房子,需要一辆好车,需要几十万的年薪么?在现在的我看来,有了理想和兴趣,我只要一个睡觉的地方,一个读书的地方,有吃饭和零花的钱。我不需要买房子,不需要买车,不需要500以上的衣服,不需要出差就住五星级,不抽烟不喝酒,不用送礼。只要我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娱乐,不需要休息,不用上天涯看八卦帖子,不用逛bbs,也不用刷校内。海顿说过,当他坐在一架破旧的古钢琴前面,他觉得全世界最富有的国王也没有他幸福。一方面,他的理想让他一辈子快乐和奋斗,另一方面,他的理想也为他带来了安逸的物质生活条件。理想和物质不是对立的。

  经过这段时间,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当然我的理想刚刚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检验和不断调整。我现在相信只要思考,一定有收获。在思考人生意义之类的大问题上,可能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但是每有一点小小的体会,都会给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就用这些想法对过去的半年做一些总结吧,按照周围人的看法,我变得越来越与众不同,成为了一个异类。但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中国文化的堕落3

《堕落天使》影评:一场场孤寂的相遇相离

  每一个人,因为孤寂的心,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相遇,而后离开。

  在孤独的时候,他们取舍牢牢靠在一起,相互取暖。

  在影片中,两个主角的独白,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起,恍如这个冬季,来得早了,因为认为冷了。所以他们就像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在寒冷的时候,互相依附着来暖和自己的身材,实在,他们感觉到寒冷的,还有他们的心,因为他们孤寂的心,在冰凉的世界里,觉得严寒。

  影片中的六个主角,都不名字。也许他们自身就不须要名字,因为名字有时候也是一种包袱,他们只是在某个时间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当离开时,他们会不带滞留的分开,畅快地不留下一点痕迹。李嘉欣跟黎明饰演的角色,存在一种树立在好像即断却丝连的关系,他们的生涯在表象,看似毫无接洽,却在一种奥妙的关联牵引下衔接在一起,直至一切都有了个停止。拂晓饰演的杀手在影片中,有一次反复的独白:“ 做咱们这行,最大的利益是不必做决议。谁该逝世,时光、地点,一早有人决定好了。我是个很勤的人,爱好人家替我部署好所有。”不同的是,第二次,他又说了一句:“最近有点不一样,我想改一下这个习惯,我不晓得这样做对仍是错,不外至少这个决定是我本人的。”他的声音随同着灰暗的天空,匆匆远去了,或者他是被迫掉进这个陷阱里,又或者这一次,是他被别人决定了生死。

  他也是决定了,要远离那种生活,厌倦了吧,又或者是因为他和李之间产生了拍档之间不应当产生的难以掌握的感情。本来即便两个从不会晤的人,却在渺小的联系后也可以发生感情。片中的李嘉欣在那个屋子里,在酒吧里,感触着他的存在;在列车上不自发地去看房子里,他是否在。但是,他知道这样的爱,不是他要的,所以他需要阔别。但是他说不出口,于是,他给了她线索,在常去的酒吧里,让侍者传达他对话,告诉她,留声机里的歌声会告诉她他的话。所以我们在留声机听到的是那首关淑怡的《忘记他》,一切都很明了了。只是对她,无奈接收。

  他离开了,在一个雨天,遇到了另一个忽然闯入的女人,一个曾经跟他一起却不记得了的女人――莫文蔚饰演的金发女郎。

  她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她用呼啸来发泄她被孤寂感折磨的心灵痛苦悲伤;她把头发染成了金色,烫成一个很奇异的发型,由于她要让别人记得她,她惧怕被遗忘。

  她涌现在他最孤独的时候,他说,他只是需要一个伴。

  当李再次呈现时,他和她坐在一起,说了很久,她拿烟的手不停的发抖,却突然镇定了,凸起一口烟。

  外面又下起来雨。

  李嘉欣要他再做最后一次,原来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莫在外面等着,等了良久,她感到他再一次离开他了,所以,她冒着雨走了出去。然而在她最需要伞的时候,他追了上来,用衣服挡雨,把她送回了家。她认为他这次,不会走了吧。然而,黎告知她,他不会再上去了。她像个孩子,吼叫着,呜咽着。黎说,我们说好的。是的,说好的,只是临时的陪同罢了,她忘却了而已。

  该走的人,都已经走远,留下的人,却仍然孤单地活着。

  李嘉欣的明丽和冷淡变本加厉,浓厚的连她自己都觉得寒冷。

  影片里,是两条线索交织讲述,除了杀手,另一个就是哑巴――金城武饰演。他的经典名言是:每一天,你都会跟良多人擦身而过,而哪个人呢,可能会变成你的友人,或者是良知。他有一个不爱谈话的爸爸。爸爸在的时候,他只是个天天清晨撬开别人的店做无本生意,或是逼迫卖货色给别人的大孩子。因为爸爸总是会帮他解决他的问题,他不用斟酌太多懊恼。

  他在爸爸六十岁诞辰的时候,拍摄里一段录像,固然爸爸被他搅扰地简直发怒了,但是爸爸却在深夜一个人偷偷看录象带,边看边笑。爸爸逝世后,他也抉择离开那里,走得时候,带着的只有那一卷录像带。而且那天,看来好多少遍。

  在他本来荒凉的生活里,还有一个他自以为初恋的女孩――杨采妮饰演。他常常在某些处所,遇到她。有一次,她失恋的时候,他傻傻地陪着她去找情敌,在她哭的时候给她肩膀,陪着她去看棒球竞赛,他甜美地以为这是他的初恋,只是杨回身早就忘记了他。

  他开端失恋了。

  当再次碰到她的时候,她真的一点都不记得他了,他可恶地在旁边做着幽默的表演,引来的只不过是她生疏的目光而已。

  在这个冰冷的城市里,他也感到了孤独的侵蚀,于是他遇到同样孤独的李嘉欣,因为孤独感会把两个不相关的拉在了一起。在这个冬季提前降临的城市,需要彼此温暖。

  在洗练的隧道中,她靠着他,在他的摩托车上,互相凑近。

  直到地道止境,在外面,依然是灰暗的天空。

  整部影片的色调是惊艳、灰暗的,在这个基调下,每一个镜头中人物的动作,都在表白他们心坎的感触,片中最多的不是人物的对话,因为语言能够粉饰一个人的情感,而动作行动很难去矫正,它们正确的表示着实在的感情。所以看王家卫的片子,老是需要细心的去领会那些细节上的事物,在漫长的镜头里,重复去咀嚼一个轻微的动作,也能看出一个人物的个性。

  最近总是在看他的影片,越发喜欢他的作风了。我并不知道那些对于他的后古代风采评论,我只是从自己的感到动身,我想他的影片,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的解读。

  我想他是个很重视细节的人,可以从他的影片里感想到,所以影片里的细节不是可以逐一解读的,还是自己看过会,才干体会出滋味来。

  腐化天使,一个是指因追随撒旦而一起被打入地狱的天使,另一个是指因贪恋世间生下伟人族而遭天谴的天使,运气看待每一个人,犹如蝼蚁。

  这是一个冰冷的城市,在孤独的牵引下,我们相遇相离。

《堕落天使》:一场场孤寂的相遇相离 作者:Fuego

《堕落天使》1995年于多伦多国际电影展中首映,其另类脱俗的风格成为一时的焦点话题,王家卫风格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堕落天使》通常被当作《重庆森林》的姊妹篇,但两部片子风格迥异。如果说《重》是一篇称得上温馨闲淡的小品文,那么《堕》就是一部堪称血淋淋的人的孤寂史。

《堕》全部都是夜景,全部都扭曲了,杜可风超常规地用了的超广角镜拍完全片,这早已成为佳话。这样一来近处的东西扭曲了,远处的东西越发显得悠远,充分体现了咫尺天涯的感觉。一个导演没有绝对的自信,我想是不会这样来处理他的镜头,而演员如果不是绝对的信任导演,也不会作如此尝试。全片画面被扭曲,人的脸、身体被扭曲,在黯淡惨伤怪异的画面中,王家卫一贯要表达的主题“拒绝与被拒绝/选择与逃避/似远似近的距离感”,在此片中我认为已经说到头了。

  本片好像是一个个荒诞的故事的拼接,它们看似毫无联系,又不断地交接。也许每个人都是天使,只不过“堕落”的天使,不能够救人,更不要谈自救。

  黎明扮演的杀手每天面对窗外绚烂明艳的香港夜景,我们还是只看见他那颗寂寞无边的心。寂寞难耐,寂寞如漫漫黑夜,那星星点点的光照亮不了它。

  当他完成杀人任务坐在电车上偶遇小学同学,一下子把观众从刚刚枪林弹雨的虚幻中拉回到现实。

“每个人都会有过去,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

  杀手也是人,杀手也有感情。虽然这个杀手很懒,喜欢被别人安排好一切来行事,但是他是洞悉一切的,他知道他的拍档为他做的一切,当然包括帮他收拾房间,清理垃圾,还有她对他似是而非的感情。

  杀手拒绝过去,换来的是孤单;杀手拒绝了李嘉欣演的拍档,换来的是死亡。因为“感情是一种很难控制的东西”,他害怕面对,只有选择遥远的心灵距离。致命的是在拒绝之后“他就后悔了”,她就像他的影子,一个人不可能甩掉自己的影子,除非他死了。我想最后杀手在乱枪中死去,于他是无悔的,他终于可以摆脱这一切,终于可以释放自己了。

  这是一个绝望的故事,据说当初拍了两个版本的结局,一个是黎明逃走,一个是黎明死亡。最后上映时选的是后者,我想导演也绝望了吧?

  李嘉欣这个最美丽的港姐,在本片中也出彩了一回。当她穿着著名的渔网眼丝袜在床上想入非非时,我看到她还是有演技的,而不是人们视为的“花瓶”,可惜她太美丽了,被镜头扭曲的脸还是那么美丽,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他。

  她只有靠黎明的传呼机、垃圾,为他打扫清理房间,甚至去过的酒吧,做过的座位来达到与他的交流。当她终于对杀手拍档发出爱的信号,换来的是一枚硬币和一首《忘了他》的老歌,她绝望了,她只有报复。面对黎明的死亡,她没有丝毫的快感,只有灵魂被抽空的更大的绝望与冰冷。

  莫文蔚为了让别人记住她,染了一头的金发。一次偶然的邂逅,她在不经意间对黎明付出了真心,然而却得不到真心的回报,黎明心中始终装着另一个女人。感情最害人不浅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不可以等量交换的。

  而杨采妮偏执的在寻找一个叫金毛玲的女人,在近乎病态的寻找中,我简直怀疑这个人的真实存在?难道这是一个为了排遣失恋痛苦的女人脑海中臆想出的一个人,只要找到“她”,只要痛骂痛扁她一顿,男朋友就会回到她身边,所以杨采妮固执地相信有这么个人的存在。

  于是开始了追寻金毛玲的过程。金毛玲长什么样?不知道。金毛玲住在哪里?不知道。金毛玲的一切,其实统统不知道。最滑稽的是最后金毛玲出现了,他是一个正在遭到追杀的粗野男。这戏谑的成分里有反讽,生活有时就是这么滑稽与超现实。

  金城武深夜撬开一家家打烊的店铺门当老板做生意,热情指数令人叹为观止。热情地替死猪按摩,热情地向别人推销一切东西,甚而带有强迫性。因为他是哑巴,他渴望与人交流和沟通,他只有这样做心灵才能寻求平衡。在常人的世界里,没人会搭理他,所以他才会在心里说:

“每天,你都会和许多人擦肩而过,他们可能会成为你的朋友或是知己。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与任何人擦肩而过的机会。有时搞得自己头破血流,管他呢!开心就行了。”

  在这看似荒诞与心酸中,王家卫也没忘黑色幽默了一把,笑得我几乎流出了眼泪。那个在深夜经常碰到金城武的长发男,被强迫着洗头、刮胡子、买吃不完的冰激凌。每次在遇到金城武的那一瞬间,也只有无奈的说一声:“我靠,又是你。”最好笑的是在半夜里,他的全家被迫坐在冰激凌车上默默吃着冰激凌,金城武拉着他们在大街小巷漫游。温馨、宁静、祥和的这家人是否在预示我们:其实人生并非那么绝望?

  还有金城武在已经完全忘记他的杨采妮面前拼命想要引起她的注意认出他,不惜做出些夸张的举动,最终还是徒劳。有些人注定要被别人遗忘,忘记一个人其实也很简单。

  这种来自人物内心的荒诞感的产生,实则来自于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孤独,以及对孤独的逃避,与逃避未遂的彷徨无助。人们渴望交流与沟通,然而人们得到的是不断的疏离与漠然。与交流相比,人们更害怕伤害。善良的,害怕伤害,所以逃避;自私的,害怕伤害,所以就干脆拒绝。人们已经习惯戴着漠然的假面生活,偶尔的放纵是不被允许的。

  全片最感人的是金城武与父亲的父子情。相比之下那些卿卿我我的爱情根本不值一提。这是本片最亮丽的一笔,爱情何其短暂,亲情才是永恒。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城武用DV跟拍老父的过程。DV画面充斥整个银幕,在不断晃动着的甚而有雪花点的镜头中,浓浓父子情荡漾开来,不善言辞的寂寞老父深夜也会偷偷起来看儿子拍的DV并开怀大笑,这是人生写实的一面。这相依为命的两父子,凸显生命的温情。可是,任何东西都不是我们能够永远抓得住的,老父病逝了。其实我们也想如片中金城武父亲死后在心里说的那样:

“这么多年来,因为有他(指父亲)在,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小孩子。因为有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帮我解决。那天晚上,我在帮他收东西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想做大人,我希望我爸爸可以一直在我身边。”

  这种伤痛只会令人更加孤独无助,于是他又做起了老本行——深夜做无本的买卖。

  在影片最后他用摩托车高速载着李嘉欣穿梭在海底隧道,第一次两个陌生人可以靠得这么近。李嘉欣感到了一分钟的温暖,金城武体验到飞越的自由。

  难说人生最可贵的,就在我们放飞心灵的这一刹那?

中国文化的堕落3篇(西方文化的堕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