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3篇(初二物理重点知识梳理),供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1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2)单位:J。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香菇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船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航行。到19世纪,人类开始利用水能发电。
(2)修筑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势能越大,能发出的电就越多。风能也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4.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运行,所以存在动能和势能。
(2)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
(3)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2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②颌骨、头骨→听觉神经→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光现象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m/s
3.元电荷:e=1.6×10–19C
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介质的定义: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我们称其为介质。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在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40m,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要快。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到达鼓膜并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声音的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骨传声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入内耳刺激听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的声音传播方式叫骨传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①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②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③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三、声音的特性
●频率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人耳能感知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0Hz.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音调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物体振动得快,频率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物体振动得慢,频率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响度
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形状、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获取鱼群的信息。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3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平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3篇(初二物理重点知识梳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