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供大家参阅。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
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要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诚信就业 探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trategy on Integrity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ZHUANG Qiang, XIE Zonglie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Nanchang, Jiangxi )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lemnity and the normative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Plan , fully respect the wishes of students and employers,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Employer and school , the papers analyze and propose som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redi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hich appeared in Employment wordsvocational college;integrity employment;exploration;strategy
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发展机制。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促进高职院校诚信就业谈一些看法。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书写就业推荐书,准备就业推荐材料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目前,许多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想聘用到最优秀的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书上下功夫,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成绩差的不把成绩附上,夸大其辞地介绍自己。更有甚者,在推荐材料上把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克隆”出来。结果,协议书签订后用人单位一调查,很多不实的东西就暴露了出来,协议也自然遭到解除。
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几家用人单位都有意向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于是该生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在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同时,心里就已经有了违约的打算,如果另一个单位比这个好,只要对方答应接收,就毁掉已签的约定。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脚踏几条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随时都作着违约的打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想法,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个星期就要毁约,致使有的条件不算差的用人单位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过了招聘的好时机,又浪费了单位的招聘指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有的政府部门在审查时表现出官僚作风等等外部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违约。而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正确理解签订协议的意义,没有明确自己签订就业协议书所应承担的责任。
面试时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宣传过多,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由于存在这种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学生在没有用人单位来招聘时心理特别紧张,而有招聘单位来面试时心理则更为紧张。虽然对于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并不困难,但这些学生也惟恐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哪怕是不太理想的单位或是后面还有用人单位来招聘。由于存在这种心理,学生在面试时为了不会错失时机,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会违心地作答。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知名企业把综合能力及诚信作为录取毕业生的重要条件,如学生在面试时不作如实回答,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人员很容易便会怀疑对方的诚信程度,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就业“双向选择”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在理解“双向选择”时有意出现偏差,玩文字游戏。如:有的学生在毁约时会说现在是“双向选择”,虽然和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现在他又不想选择那个单位了。有的学生则是 “随大流”,看同学签约他也签约,同学毁约他也毁约。像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们知道“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是指双方相互选择有了定论。对于玩文字擦边球的学生,其诚信也会遭到质疑。
助学贷款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
党和国家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用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有些助学贷款学生没有履行签合同时的承诺,而是错误地认为不还贷也没什么问题,他们以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还对方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有的学生则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还贷时间,没有按时还款,结果遭到银行罚款,有的甚至上了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和报纸,在信贷方面他们出现了信用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违约率的上升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寻找对策,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把“诚”与“信”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美德。
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面对近年来大学生违约率的上升,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解释“双向选择”。要让学生理解,国家计划分配机制转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的机制,并非是无原则的挑选。“双向选择”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的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协议双方当事人就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
(2)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或自荐信。推荐书是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或学校为了更好地使毕业生寻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而发给毕业生的就业“介绍信”,毕业生应当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中的各项内容。在指导毕业生填写推荐书时要耐心对学生解释清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自荐信,并让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毕业生的推荐书和自荐信。
(3)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的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必须签订《全国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在就业指导中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书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它是双方承诺的书面形式民事合同。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制教育时要让毕业生清楚了解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三个方面问题:
①《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行为,学校只是见证方。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用人单位,到工作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己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为单位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
②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双方的意思表达一致,才能签订协议书,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加条件,否则《协议》不得签订。
③《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当事人设定的各自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协议》的格式文本中应包含以下条款:岗位、工资报酬、劳动待遇、试用期、就业协议终止的条件、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凭此协议,毕业生享有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权利,而用人单位则享有对毕业生的人事管理权。
(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毕业生明白目前的就业困难是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因此,要指导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报效祖国。
(5)对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贷款毕业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就必须履行合同的条款,双方当事人享有各自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目前银行建立了信用体系,而且实现全国联网。只要有违约的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该生的信用问题,这也意味着该生已进入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将来贷款购房、购车以及凡涉及贷款的都会被拒绝,它将影响该生的一生。
加强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增强就业指导及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如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就业推荐表的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资料的认证管理、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及信息管理、暂缓就业学生的管理、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的管理等等。只有就业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才能使就业工作达到一种“制度育人”的效果,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诚信就业,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
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学生诚信就业,并非学校关起门来就能做好。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只有与政府的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及减少毕业生出现就业诚信问题的方法。
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减少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毕业生寻找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各人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1997]6 号[Z]1997.[2]周炳全,谢彩英.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
【摘 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敏感度,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主要担任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辅导员主要担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1.教师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热情,不去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动态,对一些思想政治领域的社会焦点问题不关心,也不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讲课内容空洞且不能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紧密结合,这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导致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
2.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有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本职工作,想调到别的部门。也有的辅导员对这项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觉得从事这项工作个人没有发展前途。还有的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内容陈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一些教材长期沿用以前的旧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时代的特点,而这些旧内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或掌握。
2.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大道理多,说教多,缺乏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婚姻观、事业观和职业观等方面的指导材料和案例,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受学生的欢迎。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简单套用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用国家层面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目标性。还有些教师在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未同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使得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2.重理论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化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提供相应资金,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劳动等实践活动没有开展。有些高职院校即便是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3.学生缺乏应有的地位。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主观地位过于突出,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成了被教育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4.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如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用试卷考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试卷考试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而学生、家长未被纳为评价主体。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高职院校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等,可以邀请思政教学专家介绍授课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对思政教学工作的认知。另外,鼓励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发表专业论文,攻读思政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对排名靠后的教师找原因、提建议,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课教师定期互相听课,开教学研讨会,以达到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爱岗敬业。此外,高职院校应拿出专项经费派出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学生管理方法和工作创新培训等,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抓起,促进他们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要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机制。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
(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多数学生对现有思政教材中的红色题材已经没有新鲜感,因此,任课教师应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献、红色景点和红色人物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红色文献,还可以带领学生瞻仰红色景点、拜访目前仍健在的红色人物。
2.补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教师可增加这方面的材料,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遵守法律和维护公共道德。
3.补充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扩大,职业素养教育也应列入其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如如何建立同事之间的友谊、如何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等,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2.改变教学方式。其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二,思政教学要以情动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答疑解惑,对知识掌握的作用片面夸大,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兴趣爱好等非理性方面的因素,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改进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科学,则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