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7篇 明朝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2-10-08 15:55: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7篇 明朝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阅。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7篇 明朝的名人故事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1

  空印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属罕见。

  明朝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元时,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中外历史年表》),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洪武八年(1375)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

  空印案与郭桓案中遭牵连诛杀数字可能是根据《明史?刑法志》而来。《刑法志》中提到郭桓案“系死者数万人”,又提到“二狱(空印案与郭桓案)所诛杀已过当”。空印案跟郭桓案等三案所诛杀也在四万。方孝孺在《叶郑传》提到,空印案发生时,“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士利兄亦以河南时空印系狱中”。士利兄即为郑士原,曾任河南怀庆府同知,此时任湖广按察司佥事。郑士原可能就是“行省言臣二十余辈”的其中一个。郑士利在案发之初就想上疏,但为了避免受人怀疑是为救其兄,所以一直等到郑士原出狱之后才敢上疏,就是为了替留在狱中的死囚申辩。在《叶郑传》文末提到郑士利失败,朱元璋还是“竟杀空印者”。 郑士原任官湖广,却因从前任河南任内之事入狱,说明朱元璋是按照空印文书上的署名逮捕官员。所以被逮捕的人数其实也不过数百人之谱。全文末也未提到在这数百人之后又进行了逮捕行动。且在这数百人中还有部份是被充军而非处死。所以被杀的人也就不会超过数百人。而一般所称的数万人很可能是依照其他几个大案推测而来的。 明朝之初整个官员阶层的人数并不多,而经手空白盖印文书也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如果按照数万人来推算,官员人数应该会严重不足,造成政务运转以及地方管理上的困难,这也不可能会是朱元璋所乐见的。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2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皇帝,也是明朝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皇帝,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并不像其他帝王那般贪财好色,或热衷求仙问药,却独独有个做木工的癖好,而且技术堪比祖师爷鲁班。贵为天子却好做“贱役”,是受阉党蛊惑玩物丧志?还是绝望之际的精神寄托?

“被即位”风波不断

  晚明历史上有“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而朱由校的继位便直接牵涉到后两宗,也许这早就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天启帝继位是非常仓促狼狈的,他的父亲明光宗在位仅仅二十九天就暴病而死。据史书记载,光宗在位期间贪恋女色,荒淫无度,在太监的诱使下服食“红丸”仙丹猝死。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红颜薄命,在他即位前便早已撒手人寰。十六岁的朱由校身不由己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了复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按古制,但凡皇帝即位,便应立即迁入乾清宫居住。可怜的朱由校虽然名义上继承了大统,却在继位伊始便成了身陷囹圄的傀儡。这便是明史上有名的“移宫”一案。上文说到朱由校的生母早逝,年幼的他是由李选侍抚养长大的。李选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试图挟天子以令天下,便扣押朱由校要挟群臣封自己为皇太后。群臣纷纷上书反对,要求归还皇帝。可雪花般的奏章也无法撼动李选侍孤注一掷的决心。最终亏得太监王安想出一计,假扮太子伴读,借探望之名将朱由校从李选侍身边抢了出来,李选侍才不得不迁出了乾清宫。内阁大臣这才将朱由校拥立登基,次年改元“天启”,至此继位风波才慢慢平息。

  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天启帝即位之际,正值国运衰退,风雨飘摇之秋。外有金兵铁蹄肆虐,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难当头之时,身为天子,却不思中兴,沉溺于木工,不管你技艺多么精湛,也不能不被人诟病。但是朱由校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昏君。在即位之初,他倚重东林党人,让他们在朝廷担任要职,罢免一些奸佞之徒,使得吏治稍显清明。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他为贤相张居正平反,录用忠孝之士方孝孺的遗嗣,击退觊觎澳门的西方列强。尽管这些举措对于积重难返的明王朝来说可能只是隔靴搔痒,却显示了一个年幼的皇帝试图参与政治的决心。

  无奈明朝自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皇帝大都昏庸无能,致使大权旁落,阉党横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起义。加之崛起的女真族步步壮大,铁蹄长驱直入,逐鹿中原。正如《明史·熹宗本纪》中所言:“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积重难返的明王朝,覆亡只是个时间问题。此情此景,朱由校再英明神武也难以阻挡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了,更何况他还是个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文盲皇帝”。

“文盲皇帝”的糊涂政治

  说起“文盲皇帝”,朱由校并非中国历史第一人。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个文盲皇帝,只不过人家那是身逢乱世,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他临死不忘在遗书中嘱咐后世子孙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朱由校并非出身草莽,却为何成了个文盲皇帝呢?这是因为他自幼丧母,父亲又沉溺女色,祖父万历皇帝因为当年立嗣的纷争,也不喜欢这个孙子,因此就疏于对他的教诲,所以他的知识水平很低,可以说近乎文盲。

  天启年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忍受着种种苛捐杂税,时不时就有人揭竿而起爆发动乱。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词。这个成语本来出自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一句,意思是说追击败走的敌军。当时天启帝朱由校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自然不知这句话的出处,便由宣读奏章的太监作出解释。谁知道这太监也不争气,不但错把“追奔逐北”读成了“逐奔追比”。还硬是望文生义地将其解释为追赶逃兵,分销赃物。朱由校一听自然龙颜大怒,马上下令处置江西抚军,可怜这打了胜仗还要受罚,真是冤枉。这件事也就被朝野上下传为笑柄,更加挫伤了朱由校参政的积极性。后来他索性不听不问,任由东林党人和九千岁魏忠贤斗法,看着政权旁落,也是无可奈何,干脆去艺术的世界里寻求安慰了。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3

  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你要说他是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他敬天法祖、御驾亲征,运气不好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他有骨气,宁死不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他被接回京城时,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这份凝聚力,哪像个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气度吗!

  再说到个人私生活问题,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正宫娘娘钱皇后,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他被抓到蒙古的时候,钱皇后哭坏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出来送到蒙古那边去赎他。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争,结果摔瘸了腿。到了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两人被幽禁在南宫,生活困苦,更是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钱皇后情深,明英宗朱祁镇也专情,重登皇位以后,对钱皇后依旧礼遇有加,夫妻恩爱一生,既能同患难又能共安乐,这份模范,换做今天,试问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气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被囚禁瓦剌的时候,他身边的太监喜宁反了水,投靠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可英宗皇帝朱祁镇骗瓦剌说自己给大明朝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当喜宁乐颠颠的进了大明地界,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一拥而上,将其五花大绑,不久就被碎尸万段。原来,明英宗朱祁镇暗地派随从跟着喜宁,并给大明边关将领送去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一张纸条就解决了问题,这份聪明,你能说他糊涂?

  再就是后来的“夺门之变”,一夜之间取代了自己的弟弟景泰皇帝重坐了江山,还有天顺年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相继乱政,明英宗朱祁镇拉一个打一个,不出几年就将他们统统收拾掉。这种人,说他是糊涂虫?任谁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好事,最着名的当属“优老之政”。规定全国百姓,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放粮食钱帛,九十岁以上的加倍供给。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了。如此看,这位英宗皇帝,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明英宗朱祁镇与北京的城垣建设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宣宗长子,前后两任为帝,年号“正统”和“天顺”。他9岁即位,在他即位之初,即决心定都北京,并且用前后的时间,大规模地修建北京城垣,这确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决策。

  老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在明代曾先后有3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二次是在明永乐四年(14),第三次是在明正统年间。其中,第三次的修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终明一代内城城垣最后一次修筑。至此,北京内城城垣才初具规模,基本定型,直到清代晚期,再没有过大的修筑与变动。实际上,明正统年间对北京城垣的这次大规模修建,不仅是北京城建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明代最终定都北京,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从南京应天府迁都北京始,朝廷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崩后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即下旨,诏令北京各衙门行文时,俱于名前加“行在”二字,意欲复都南京。然而,仁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崩,但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后,也锐意复都南京,北京的“行在”之称在其在位的10年间,一直未变。宣宗崩后,其皇长子朱祁镇[即英宗皇帝]登基。出人意料的是,他一反父、祖之意,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决意定都北京,并利用前朝所积材料,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领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9门城楼。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落成之日,奉明英宗谕旨,将京城9门中的5座城门更用新名——即将南城垣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分别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城垣的齐化门改为朝阳门;西城垣的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其余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4门仍旧。

  明英宗所更5门之名,都有所取义。如更丽正门为“正阳”,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和《左传》里说的“天子当阳”而立之意,故名大明天子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亦称“国门”)作正阳门。又帝王治国离不开左辅右弼,亦离不了“文治武功”,所以更原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另外,朝阳门取“朝”字,其意为文武百官,天天要朝拜皇帝,所以改齐化门为朝阳门。阜成门取“阜成兆民”意,寓意朝中百官,都要以身作则,才能为民立范、国泰民安,故更易平门则为阜成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永远废除殉葬。

  大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即成化皇帝]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英宗皇帝思虑良久,对太子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自历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皇帝,他比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更像一个“人”。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4

  说到中国的皇帝,就会联想到三宫六院,嫔妃、贵人、佳丽三千,也许这就是中国皇帝的一大特点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倒要数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女兵整编师都有余。即使像倒霉的光绪也有一后二妃,在人们的心中,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其实不然,中国的几百位皇帝中还真有一个一生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其唯一的妻子就是张皇后。也许,朱佑樘这样是和他的苦难童年有着莫大关系。

  朱佑樘(1470-15O5)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宪宗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宪宗在位23年,生前宠幸贵妃万氏。这万贵妃比宪宗大了十多岁,自小侍候宪宗,万妃生的并不美,史称其是腰如水桶,面貌活拖拖一个大妈。可在宪宗面前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万贵妃受宪宗之宠爱的原因,说是宪宗患有疝气病,而万贵妃擅长按摸,宪宗所以离不开她。万贵妃年轻时曾经怀孕过一次,可惜流产掉了,以后因为年龄的问题再也未能生育。万贵妃因此伤心欲绝,把一腔愤怒都发泄到了其它妃子身上,凡怀孕的都被她暗中下毒或找罪名杀死,连太子也未能逃出毒手。成化三年,宪宗曾宠幸过一个身分低微的宫人纪氏。纪氏怀孕后被万氏得知,派人加害,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这样纪氏偷偷生下了后来的皇子朱佑樘。在一众宫女的呵护下,小皇子长到了6岁,这件事在后宫广为流传,可万贵妃始终恍然不知。

  宪宗的儿子接连死去,直到成化六年,连一个子嗣都没有,宪宗为此神伤不已。宪宗九年的一日,年已三十的宪宗召太监张敏替自己梳理头发,宪宗望着镜中自己憔瘁的面庞,忧虑的对张敏说年纪大了,可还没有太子。张敏马上拜服于地,讲出了纪氏生子的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怀恩也为张敏作证。宪宗听罢大喜,即召人迎取小皇子。

  小皇子十分乖觉,见到宪宗即叩首称父亲。宪宗随即传喻内阁,告知皇子出生之事并大赦天下。万贵妃闻训哭的死去活来,恨的牙跟紧咬,发誓报负并很快下毒手害死了纪氏,太监张敏知道自己最终定然不免,也吞金自尽了。年轻的佑樘却命大福大,很快(1475年)被立为太子并被周太后抱回后宫抚养,万贵妃几次欲加害均未得逞。佑樘在周太后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读书写字,讲经研武,终于为以后成为一代名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万妃请太子去其宫内玩,进上点心若干,佑樘不食,曰恐有毒。万妃大恐,思忖宪宗百年后自己定然难逃一死,便大肆在宪宗面前抵毁佑樘。这时宪宗已有好几个皇子了,在废立太子上还是游刃有余的。在万妃和太监梁芳的一再劝说下宪宗终于决定易储,召来司礼太监怀恩拟旨,不料怀恩以头碰地,死拒不从,宪宗无奈,罢了怀恩的司礼监掌印,欲继续易储。风雨飘摇之际,东岳泰山地震,钦天监奏报地震与太子有关,宪宗迷信,怕惹得天怒人怨,总算搁下了易储的念头。

  万妃谋夺储位不成,于宪宗二十三年春一病不起,不久就郁郁而终了。宪宗得信,颓然叹道,万妃去了,我也活不长了,是年四月,宪宗果然患病,七月召太子辅政,八月宪宗驾崩,追随他心爱的万妃于地下去了。孝宗佑樘继位,年号弘治。

  孝宗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佑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5

  明朝的棋迷皇帝也很多,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下棋好手,不过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果断下了“禁棋令”,不许在京军官和军人下棋,否则砍断双手。这令下得看似专横,却是为了防止军官们玩物丧志,也有一定道理。不过,朱元璋觉得这似乎威慑力还不够,又在京城修建了一栋“逍遥楼”。这所谓的“逍遥楼”并不是供人逍遥的地方,而是把痴迷下棋、违反禁棋令的人关在里面,用酷刑折磨,相当狠毒。

  但是,朱元璋一方面用“禁棋令”“逍遥楼”阻止他人下棋,一方面自己又手痒痒,于是便偷偷在宫中召高手对弈,可谓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陪朱元璋下棋的,就有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也是个痴迷下棋的人,象棋、围棋都会两下子。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便经常找刘基的次子刘璟对局。刘璟下得一手好棋,朱棣在他面前是屡战屡败,想悔棋又多次遭拒,弄得好不尴尬。

  有一次,朱棣甚至低声下气地向刘璟苦苦哀求:“卿不少让也?”但刘璟坚决不同意,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没想到朱棣这个人小肚鸡肠,竟然利用手中权力狭私报复,在当上皇帝之后便把刘璟关进了大牢,活活逼得他上吊自杀。

  可见,陪皇帝下棋是非常危险的,既要展示棋艺,又要给皇帝留足面子,否则可能因一盘棋招致杀身之祸。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6

  南北朝时期,围棋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很多棋迷皇帝,比如南朝的宋明帝、齐武帝、梁武帝等。

  宋明帝在治国方面确实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庸主,但他却对围棋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书记载,宋明帝非常喜欢下棋,堪称棋痴。

  他虽然热衷此道,水平却很低,而且没有自知之明,还常常喜欢挑战当时的高手王抗。

  他是皇帝,王抗不敢抗命,只得陪他下棋。每次对弈的时候,王抗就要想尽办法让着宋明帝,一盘棋下的诚惶诚恐,还不时吹捧他一下,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

  宋明帝居然信以为真,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圣手”,便越发对围棋着迷了。

  为了让天下人都分享自己的乐趣,他大力推广围棋,为此设立专门的一个官署,叫“围棋州邑”,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客观上讲,宋明帝对围棋的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宋明帝还按照九品中正制钦定了围棋的九个等级,即:入神,坐照,具体,通幽,小巧,用智,斗力,若愚,守拙,这也是现代围棋分成九段的雏形。

  在宋明帝的大力推广之下,围棋越来越盛行,而且人们对围棋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不像以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其义理,并出现了专门以弈棋为生的人。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7

  1、春秋早期打仗非常讲君子风范,一般击溃敌人后不会赶尽杀绝。晋楚邲之战的时候,晋国被打败了,晋国人逃亡时有战车陷在坑里走不动了,楚国人一看乐了,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才从坑里出来,没逃两步马又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兜风的大旗扔掉多余的重物,这才顺利逃走。晋军感觉脸上挂不住,就说我们可不像你们有这么丰富的逃跑经验。

  2、秦始皇规定天子自称是朕,秦始皇之前,天子自称是“余一人”,至于孤和寡人,是诸侯王的自称。

  3、西汉最鼎盛的时期,既不是文景之治,也不是武帝时期,而是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时,无论经济、疆域、国际影响力都达到西汉巅峰,并且宣帝时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新疆地区纳入版图。

明朝的人物历史故事7篇 明朝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