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历史新课改体会3篇 新课改的体会,供大家品鉴。
历史新课改体会1
历史新课改教学体会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话已经回答了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哪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往哪里走?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生在学校应该怎样学习?三年的高中生活结束后他学到了什么?这三年的学习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这样的一幅漫画,学生在进校前,脑子里有各种图形,有的有三角形,有的有正方形,有的有矩形,有的有圆形,可是经过教师的调教,出校时所有学生脑子里都只有了椭圆形。把学生培养成同一个想法、同一个模式,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吗?
纵观历史,但凡有作为的王朝、民族,都是思维活跃、才能各异、人才辈出的。所以,我们现行的教育出现了大问题,走进了死胡同,必须要改革。教育改革已经推行许多年,许多地方已经初见成效,而我们贵州2010年才参加,虽然有了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地区的学情、生源不一样,所以实践起来难度还是蛮大的,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体会新课改的意图,并努力地将新课改精神贯彻下去。在这里简单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叫“填鸭式”教学,一堂课全由教师在讲,讲少了会被认为教师业务不精懂得不多,所以一上课就拼命地讲,从打铃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最后一分钟,还不愿意下课。说得是唾沫横飞、眉飞色舞,但同时也疲劳之极、嗓子冒火。同事见此情此景还嘻皮地说“这就是历史教师的本色,能说会道。”听到这样的话我通常会冷笑一声算作回答,感觉我们历史教师就是只会耍嘴皮子。学生听一节课后又怎样呢?由于课堂上老师讲太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听的内容太多了记不住,有的干脆不听反正历史考试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教学中会脱节,高一时会考简单,讲的也简单,有时还会考前勾重点,学生没有形成历史的思维,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会考也就过了。高二时开始向高考接轨,试题灵活、上课难度加大,学生就不适应了,也就不喜欢历史了。为了分数,压学生背书,考完后什么都记不住。学生对历史老师也没什么印象,下课后像不认识一样,也不会和老师打招呼,师生之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课堂上,老师也不注意学生的反映,抱着“有效无效责任尽到”的心态,把教学内容讲完就算,关注的是教材不是学生,教的是教材不是学生,备课也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几年下来,学生换了几届,对教材滚瓜烂熟,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却没更新。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个毕业证,上面写:历史合格或良或优。再回想学到什么了?只记得参加了考试,其他什么也记不得。换句话说,对历史的记忆只是一个成绩和一次考试,仅此而已。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容学生半点挑衅,因此闹了许多不愉快和笑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但一下课学生就生龙活虎。这些问题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问题可能就出在教师的观念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光靠教师“填”是不行的,得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学生提问题才说明他在思考,思考了才有可能创新,才有可能实践。我们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发现问题不可能由学生独自来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老师引导,既要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性,所以我们应该由教师的“一个主体”观念变成“双主观念”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导,把“双主”
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实践的教学中,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而是把学习过程放在第一,课堂上会先设置一个与课堂相关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然后见机抛出一个问题(一般在书上可以找到的)给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们找,有时点名回答,有时师生一起归纳。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会给出材料,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共同得出答案,绝不会一下就给学生讲答案,如在讲“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节时有这样一个思考题:通过查找苏格拉底有关资料,思考古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弊端。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前一周布置。等到我检查时,没几个查资料的,就是查资料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幸好我多一个心,我已经将苏格拉底的资料整理好印刷出来(学校没有多媒体,无法投影展示资料)每人一份,内容包括对苏格拉底的评价、审判,苏格拉底的几个小故事、服毒时的一张油画、几张头部图片。先让学生读资料,让后让学生说说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大家共同的印象是:博学、睿智、胸怀宽大、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简朴、乐观、视死如归,一个伟大的人。显然同学们喜欢他。我们再提示:他怎么死的?学生说:被500人陪审法庭判的死刑。再提示:等于是被他深爱的人民杀的,如果是你,你舍得吗?学生:舍不得。老师:哪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学生思考。我提示在书上什么地方找。学生看书后回答:被人利用了。然后自然得出“暴民政治”。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记住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也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还受到了伟人人格魅力的感染,在学生心理上留下良好的影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这也正好符合“人文精神”的教育,完成了三维目标的教学。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教学一般只用讲授法,老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的听。现在教材变了,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空间,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更加突出重点、难点,对重要问题可以补充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总之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讲解,不像老教材面面俱到。所以在教法上就多样和灵活,一节课往往采取多种方法并用,如讲“1787年宪法”时,我先设置情境:美国广场上(没具体广场)竖着一根旗杆,飘着美国的国旗,这是由什么图案组成的国旗呢?学生会马上回答:由条形和星形组成的。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又问:这有什么意义吗?学生:代表美 国的州。讲:这里包含了美国两段历史·······这里要求学生看到书上的地图,找出独立时十三个州的位置和西进运动后得到的领土,让学生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意识,树立发展观。之后我加了一个内容,给学生介绍了印第安人的情况,向学生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后再发感慨: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在学生对美国有兴趣时切入课文内容,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中。分析完“年轻美国窘境”后,明确美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再次树立发展观、奋斗观。在分析宪法时加入材料(材料:华盛顿在遗嘱中要求夫人在他死后将家中的奴隶给解放了,问:华盛顿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帮助学生理解三权分立,在处理材料时先让学生思考并让同学说出他的答案,然后再由老师分析。学生会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宪法里的权力制约、利益平衡,是要防止暴民政治(这一点讲苏格拉底时学生印象很深,一下就可以理解)说明制宪者想要建立一个人类理想的社会、公平的社会,他们的胸怀是广大的。这里对学生进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宪法影响时,再次用美国地图发展过程,说明总统共和制的作用,前后向呼应。在这节课用到情境导入法、问题启发法、地图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分析归纳法、资料引入法,培养了学生多种情感,不单为讲知识而讲课。知识记住了,能力培养了,情感烘托了,三维目标基本实现。
教育中众多问题不可能一下解决,改革的路还很长,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每天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每天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这将是我们教育改革成功的开始。全体同仁努力,我们的学生进校时头脑里有各种想法,出校时头脑里有更多的想法。思想不是被钳制了,而是被激发了。这时教育有望,民族有望。
历史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浅析
六盘水市五中:代红信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些规定:
1.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性质”中,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学科的功能在于“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4.“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必修课的功能是“进一步提高人文含养”
5.“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再度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念”,并强调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6.“内容目标”上增加了有关人文主义的历史内容:“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等。
7.“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发挥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加深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
不难发现,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新“课标”的灵魂。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只看作是知识点的传授过程,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不断生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漠视“人”的存在,无视“人”的尊严,无视“人”的情感,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凸现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把“历史”从“政治”中解放出来,注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并实践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的精神。人文精神既注重个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又关心他人、社会、人类的进步事业,关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未来命运的追求和思考。总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隋唐经济史”时,唐朝为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采取防火烧山、围湖造田的做法。我们可以就此为切入点,启发学生“防火烧山、围湖造田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一般会回答:良田多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老师肯定学生答案,这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和精神;接着又问有没有消极影响。学生恍然大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样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应协调一致”的道理。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通过列表归纳科技成果,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通过叙述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进取、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诺贝尔发明炸药,指出“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危害人类”;以日本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迎头赶上,指出“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的道理。认真回顾“二战中日本给亚洲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法西斯处置不彻底”这段历史,就能理智地分析“当前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和发表对中日关系发展不利的言论”一事,从而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萌发对祖国、对人民、对未来无限崇高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与史学巨著《史记》”时,补充一段司马迁为写《史记》历经千辛万苦、忍辱负重的史料,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
止的积极人生态度。中外有许多做人的典范,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恳忘我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苏格拉底立志做思想的“助产婆”为民服务的伟大情操;爱迪生“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的历史使命感与乐于奉献和不怕吃苦的可贵品质。通过对罗斯福和希特勒成长历程的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给他们施加的影响,说明良好教育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世界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和作用,树立学生对美好的、伟大的事业的追求。通过对丘吉尔成长过程的分析,挖掘他从差生到优等生到位居英国首相,让学生知道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可以没有兴趣爱好和放弃兴趣爱好。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重要的史,这无不彰显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民众,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这无不显示出人的智慧高超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刘胡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这些生动的素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品味无遗是有效的。
历史新课改体会2
“我的课改生活”参赛小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新课改 新体会 新生活》
平顶山市第八中学高二(1)班
李
响
教师论文
《新课改 新模式 新挑战》
平顶山市第八中学 宋建领
学生作品
历史新课改 新体会 新生活
平顶山市第八中学高二(1)班
李
响
作为一名高二文科的学生,我深知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长远来说,学史明智,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近的来说,它是高考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是却长期得不到同学们的重视,认为历史是死的,枯燥无味,且繁琐不好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自己的因素,肯定也有老师的原因。幸运的是,作为08级的我们,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通过近两年新课改的实施,我有了新的体会:老师的角色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效果改善了,我们正在步入新的学习生活。
一、增强探究意识
课改前,老师上课几乎都是填鸭式教学,一讲到底甚至照本宣科。我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听的似懂非懂,迷惑越来越多,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现在老师角色变了,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变成了我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多了,我们的学习主动权更多了。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设置适当的问题,鼓励我们积极参与。例如:在我们学完《选修1》后,老师让我们总结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老师让我们把《梭伦改革》、《明治维新》、《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四课的导学案拿出来,让我们以此为材料,认真对比探究,看谁总结的又准确又多。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快得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在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我们既多了份精彩,又多了份成就感,探究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二、提高合作意识
课改前,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就是一味地听、记,独自完成,很少有合作学习,整个课堂单调乏味,效果不好,现在,老师的教法改变了,随之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单调的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逐渐调动起来。如在学到《选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时,老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出了3个问题: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2)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然后,老师把我们班分成六组,要求前三组同学经过阅读,合作,总结,并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后三组分别对前三组代表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给回答和补充最多的一组计入班级百分赛。任务布置后,班里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前三组同学认真阅读,积极地讨论,互相合作,组织答案。后三组同学为了能够多补充一点,也在互相讨论交流,挖掘尽量多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后的教材,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间顺序的编年体,改成由相同类型的模块体。每一册书开讲之前,老师先整体上告诉我们本册书的特点、学习重点和方法。上新课时,老师先简单地列一个提纲或要点,让同学们自学。然后根据自学情况再有针对性的讲解。如在学习选修1中的《梭伦改革》的背景——第一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时,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关键词,A.政治(矛盾)B.经济C.个人,然后让我们自学,寻找答案,然后再讲。这么做,一方面,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很容易得出历史上的改革背景,一般都是从经济因素、政治环境、阶级基础、思想条件、个人努力等几个方面考虑。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历史规律又是可认可循的。
四、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课改后,老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前先发一份导学案,上面是所讲课文的课标要求,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本课的基础知识,并对本课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上课后,同学们先用三四分钟自学课文,填写基础知识,然后,老师用提问或同学复述的形式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掌握的老师就不再讲了,老师只把我们还不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详细分析讲解。讲完后当堂进行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又大大提高了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明显,我们非常喜欢。
新课改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变化,我们有了许多不同的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比如:有时课堂上老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让我们去讨论了,而老师自身讲授知识的时间相对就少了,一些重难点的讲授就不太详细透彻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有时根本就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我觉得有些问题讨论的价值不是很大,甚至没有讨论的必要。希望老师能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作品
新课改 新模式 新挑战
平顶山市第八中学 宋建领
2008年,河南省的高中新课改全面铺开,也就是那一年,我接手新一届学生,开始了新课改的教学。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期间有过困惑,有过迷茫,到也有过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李响同学写的这篇论文,针对历史教学在新课改前后发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方面,较好地展示了新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变化。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上的主角变成了配角;教法由填鸭式教学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李响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和希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积极创设一些课堂情景,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比如,用一些历史影片素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历史辩论赛,让正反两方针对某个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拟历史试卷,然后互换做题。这些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李响同学的困惑,我也进行了反思,一方面,今后,在课堂探究问题的选择和讨论时间把握上要三思而后行。另一方面,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明确写入导学案,并且提前两天发给同学们,让大家有时间预习准备,这样可以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是一套全新的模式,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同仁共同协作,为国家早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写出教师针对学生情况给出的指导意见、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以及对课改的心得体会等,字数在500字左右。
虽然在上岗之前,我们也进行了培训,但真正上台时仍然觉得不太适应,放不开,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老教法,老思想仍然存在,总觉得自己不讲,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会有内疚感。于是,上课时,不由自主地就会面面俱到,一一讲授。其次,对学生不信任,总觉得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行,不能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只有在老师的讲授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于是,以老师为主的现象仍时常存在。最后,教法太单一,每次备课不能针对不同的课文找出更有效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问题,我并没有一味抱怨,而是积极的思考,寻找解决办法。我深知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计划成功与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迎接挑战,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大量阅读一些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籍,如《建设理想课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同时,观看一些课改区的教学视频,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充分地信任学生,有了这种理念,就坚定我们必须放弃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更多地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
其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方面,积极创设一些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从而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鲜明逼真的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们的大脑,从而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比如在讲必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我先给学生们放电影《英雄》的一些片段,学生很感兴趣,我及时发问,“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又该怎样评价他呢?”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总结答案。
另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学习,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同的教法,充分信任学生,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比如,组织历史辩论赛,正反两方针对某个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拟历史试卷,每人一份,然后互换做题,这样做,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只是一位仅进行了两年新课改老师的一点体会和粗浅的认识,新课改,新模式,新挑战,这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同仁共同协作,努力为国家早日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一、论文要求
1.“我的课改生活”小论文参与对象为我省各学段中小学生,论文需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紧密结合各学科的学习情况,突出学生在新课程中的感悟,可以是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成功的喜悦。
2.参评论文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组别。论文题目自定,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生写作,高中组字数在2000字左右,初中组字数在1500字左右,小学组字数在1000字左右;第二部分由教师写作,写出教师针对学生情况给出的指导意见、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以及对课改的心得体会等,字数在500字左右。
3.所有稿件均不得抄袭,一经查实为抄袭即取消参赛资格。4.论文格式:标题为三号黑体字居中,正文为五号宋体。A4纸打印,一式一份。
5.所有参评论文一律不退稿,
历史新课改体会3
浅谈历史新课改体会
河曲红星中学
邬丽芳
通过有关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经验材料的学习,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正是信任,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质疑口也正是信任,使我更坚定了课程改革的信心。它真正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学起来达到了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自觉、主动,在此,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整个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比以往也格外愿意学历史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我们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正是由于开展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兴趣。
虽然只经过几个月的历史新课改的教育,但收获丰富,感受颇多。这种课程设计,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由主角变成了以引导为主的配角,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历史新课改体会3篇 新课改的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