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分析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主题,供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分析1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简述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此外本单元还包含了一篇《词语盘点》,一篇《语文园地》。
二、学生分析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非常有爱心的,非常喜欢小动物,乐于与小动物亲密的接触,与它们友好的相处。但学生在与小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们不同的特点,而本组的四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何引导通过充分阅读来感受动物们的可爱、可敬,体会每种小动物的特点,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充分了解了动物的特点,对动物产生了喜爱之情,并学会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及不同的表达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后,就很容易完成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教学方法概述
1、识字教学应根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凭借课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3、加强朗读,从读入手。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了解自然段的构成,初步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4、增强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加强句、段的训练。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5、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情怀。
6、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悟,留有余地,拓展空间,发展个性。注意课外适当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以一带多,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7、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句子领导孩子进行感悟、理解。必要时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以加深理解。
8、单元训练重点:拟人参照作家的描写方法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9、《词语盘点》的内容可放在平时分部分学习,不用集中一节课突击教学。
四、具体教法
1、《白鹅》、《鹅》
以《白鹅》为重点讲解。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感悟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同时让学生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来体会鹅的特点。同时通过狗和白鹅的对比来体会白鹅的可爱。这些部分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表演进行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习园地》理解作者用反语来表达的对白鹅的喜爱。本文有较多难理解的词:引吭大叫、狂吠、奢侈、堂倌、窥伺等,注意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白公鹅》可以与《白鹅》进行对比学习。如描写白鹅和白公鹅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家描写白鹅的异曲同工之妙。注意这里只要意会即可不用对学生多做要求。
接下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体会。如:公鹅与人强占水面,吞食鱼饵等部分。以上两篇文章注意让学生体会
1、作者对鹅的外貌、神态的描写;
2、拟人手法的运用;
3、通过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2、《猫》
本文是篇经典文章,相信老师们都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猫那古怪的性格,从中感悟作者对小猫浓浓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时注意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学习。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功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
要利用好课文后面的“阅读连接”,同时可以开始指导学生仿写小短文。
3、《母鸡》
本文同样是老舍的文章,但写作的重点从动物的可爱转移到了母爱的伟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到母鸡的那种母爱,同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可放手通过问题:作者为什么前后情感的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到课文中去阅读,感悟。学到情深处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母鸡对小鸡无微不至的照顾。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分析2
0
单元主题教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西宁市李积雄名师工作室
编者的话:
单元主题教学在工作室三批成员中得以扎实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思想理念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全市全省。为了达到研究成果共同分享,促进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工作室组织了三批成员共同编写了单元主题教学教案,陆续发送到各学校,供老师们学习、借鉴和运用。
单元主题教学集“注提”实验、诱思探究教学、愉快教育、洋思、杜郎口、太谷课堂教学经验为一体,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七个课型,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教师的教学需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特点。多读积累,多练口语,多练习作是单元主题教学的理念,同时“让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台是师生共同拥有的舞台”“学生的精彩是才是老师的精彩”等思想贯穿七个课型,给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因人教版教材向部编版教材逐步过渡,整套教案需要几年才能完成,本次首先提供一年级上学期,三-六年级上册,下学期提供一年级下册,三-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教师用书是教案,工作室提供的同样是教案,这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更多选择,无疑可以减轻教师再次备课的负担,省出时间深入钻研教材,修改课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鉴于此,提出以下使用要求:
一是三批成员必须运用,其他老师可以尊重中心学校意见基础上选择运用。中心学校可以选择青年教师使用。
二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教案认真阅读,在以下方面加以修改、删减和增补。
1、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当堂练习;
2、单元导读型中阅读材料选择,问题设计方法,板书设计;
3、课文解读型中的问题设计,解读方法选择和设计,展示交流的方式方法;
4、综合训练型中的题型设计、拓展内容;
5、主题阅读型中的材料选择,方法运用;
6、口语交际型中的环节设计,展示互动方法,评价办法;
7、习作教学型中的命题、指导、自改互改、点评环节,评价项目的创新,实效性建议;
8、回顾拓展型中的拓展、主持练习的方法、评价等。
三、凡使用此教案的老师必须以批注方式呈现。
四、由于部分成员研究单元主题教学还不够深入,理解尚有不到位的现象,请你在使用过程中再次修改和调整。如果有明显的错误和疏漏,可以直接向工作室QQ群里提出建议,由编者继续完善,不断提高教案的层次和使用效率。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
贾尔吉小学 吴洪明
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理念: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单元导读课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有哪些选文,单元主题。明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浏览四篇课文,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
3、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主题,去搜集资料。
教学重点:在课文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发展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1、师读单元导语,引导学生发现单元主题。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这些自然奇观,一起继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四篇课文,都和“自然奇观”这个主题有关。
(板书:第一单元主题——自然奇观)
二、了解单元构成,及课文大意。
1.本主题单元共安排四篇选文,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它们是:——(学生说,老师用课件出示四篇文章的课题。)2.浏览四篇课文,逐一梳理:每篇课文给你什么感受?
3.交流:孩子们,从课文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观潮》:天下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画卷
《鸟的天堂》:和谐美丽
《火烧云》:绚丽多姿
4、总结内容,升华主题。
三、浏览《语文园地》,明了学习任务。
“口语交际” ——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
“日积月累”——背诵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 趣味语文”——多音字和回文句。
四、学习准备
师:看来这单元的内容真是魅力无穷,那我们为了学好这单元,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五、小结。
1.通过本次单元导读,自己明白了什么? 2.对哪一课特别有兴趣,为什么?
3.想在接下来本单元的学习中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主题——自然奇观
《观潮》:天下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画卷
《鸟的天堂》:和谐美丽
《火烧云》:绚丽多姿
课文解读型
1、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湖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教学准备:
1、搜集反应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设计:
1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观潮
盐官镇
笼罩
蒙蒙
薄雾
屹立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沸腾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依旧
恢复
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薄
号
4.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5.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写在课本上)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沸腾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6.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7.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按照()、()、()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在文中画出你认为描写生动具体的句子并一边做标注写一些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8.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钱塘江大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大潮,引出课题。
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将欣赏许多自然奇观。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写下一句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里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水?通过预习,你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了解?
2、交流各自搜集的信息。
3、引出课题“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字,意思一样吗?你能用上这两个“观”字,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今天我们就去走近它,观赏它!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不会读的多读几遍,遇到新词,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试读。
教师相机出现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笼罩(zhào)
屹(yì)立
人声鼎(dǐng)沸
山崩(bēng)地裂
恢(huī)复
“鼎”字的笔顺和笔画数 “罩”字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桌”字 风号浪吼的“号”读“háo ”
3、请再次快速地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先写了什么?在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三、研读课文
1.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2.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批注、感悟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谈理由、指导朗读。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最合适? 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生边读边回答
3.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视频)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 从远到近的顺序(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5.朗读指导: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6.指名读、挑战读,评价。7.范读想象。
(1)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也我想读,给我一次机会表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范读)
(2)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8.练习背诵
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指名背诵
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9.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请“小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文)
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三、小结
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观 潮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二、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美
1、看课件,师生齐读课文。
2、说说你的感受。
三、词语训练(小主持人主持)
1、听写词语:先花一两分钟自己识记,然后听写,互改,订正。
2、在这一课中除了这些词语,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生:(积累词语)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谁能用自己试着用上学到的好词佳句说说潮来时的情景,再写下来。
四、赏读、欣赏课文佳词美句:
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写得特别精彩,读给大家听,请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五、作业设计:
1、写出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描写人多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预习设计: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皑皑雪山
人迹罕至
郁郁苍苍
2.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在课本上。
不容置疑
一争高下
咫尺为邻
神秘莫测 3.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说说课文是用
和
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2)作者 从
和
两个方面来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景观的。画出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师范读课文,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1)师指名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③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 白处画“问题泡泡”。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
2、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3、读说结合: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学法运用,创新练习: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五、以文带文(综合训练)
快速阅读下文,思考文章讲了什么自然奇观,奇在哪里?
黄果树瀑布
去年深秋,我去了一趟贵阳,还未落稳脚,便匆匆坐上了开往黄果树瀑布的汽车。
刚下车,便隐隐听见隆隆的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我快步向声响处奔去,下石阶,过溪流,声响越来越大。顺着水流很急的溪水转个急弯,我的眼前猛然一亮,只见瀑布似银河决口,从九天崩泻而下,拍石击水,发出轰然巨响,犹如万马失蹄,千军仆地,气势磅礴;喷烟吐雾处,万练倒悬,细如珠帘,粗若冰柱;飞瀑跌落处掀起轩然大波,碎玉四溅,银珠轻扬,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阳光射来,瀑布霎时化作一道七彩长虹??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惊人杰作!
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如同一首雄壮的史诗,一曲激昂高亢的交响乐,又似一股青春的激流,一腔沸腾的热血??然而,是谁给了它这雄浑奇伟的气势呢? 我沿着山路攀援而上,登上山崖,来到了游客很少到过的瀑布的上方。原以为这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白浪滔天,但出乎意料,这里只有一条平凡的河,宽四五十米,不太深,水中石头隐约可见,浅水处还有大一点儿的石头露出水面。河水很静,几片叶子无力地漂浮着,水面上还有绿藻,投下一颗石子也不过荡起小小的波纹。三两顽童正在河边玩耍,鸭儿在水中嬉戏,村妇在水边涮洗,一个村民正背着犁,光着脚趟水而过,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
这平凡的河,没有浪花,没有急流,恬静、安详、默默无语,根本无法将它与雄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联系在一起。可就是这条河,流向几十米之外,便化作一道令世人称奇的大瀑布!就是这些平静流淌着的河水,几分钟之后,便化为万马奔腾、咆哮如雷、汹涌澎湃、崩崖裂石的世界奇观!
学生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奇异
海拔:
3000米
长5044米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涛涛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设计: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纠正
逼近
不禁
应接不暇
抛在榕树
陆续
茂盛
颤动 不可计数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3.多音字组词(整理到课本上)的 dí
dì
de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陆续
逼近
应接不暇
5.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大榕树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课文中进行批注。并用简单的词语将它的特点写下来。
(2)画出文中描写鸟的语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3)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4)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5)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顺序观察大榕树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三、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 :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PPT出示“鸟的天堂”图片。
四、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
六、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七、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播放群鸟飞舞的视频。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八、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
(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
一、回顾主题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鸟的天堂》讲了什么美景?用我们学过的词语说一说。
二、巩固生字(小主持人主持)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桨(奖)耀、隙
3、听写生字词语。
三、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
六、以文带写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火烧云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设计: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红彤彤 金灿灿 笑盈盈 一模一样 恍恍惚惚
威武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恍恍惚惚
威武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模
糊
4.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句子,并试着背一背。
(2)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 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
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早晨或傍晚的云霞吗?这美丽的云霞就是火烧云[板书:火烧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色吧!(出示火烧云图片)
二、检查预习,展示成果
1、检查读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火烧云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3、自由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看看有哪些收获?(1)知道了霞光照在地上是什么样的?
(2)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一)颜色
1、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你们都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来谈,很好!谁再把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这一部分读读。(指名读)
2、课件出示文字,自由读读这一段,体会一下火烧云颜色有什么特点?(颜色多,变化快,板书:多,快)
3、火烧云有什么颜色?就这些颜色吗?你怎么体会到的?
4、天空中的火烧云不断变化它的颜色,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自由读----指读----范读----体会读----齐读)
(二)形状
1、我们通过读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那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读也能体会到。
(形状多变)
2、作者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非常有趣,你喜欢哪种动物自己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喜欢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3、火烧云形状变化可真奇妙,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马,接下来会像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
(三)读说结合
说一说火烧云还有什么颜色?还会像些什么?
四、以文带文(综合训练)
五色茶花
小时候就听说,我们峡江的桂林村有棵奇异的古树,长在一户人家的庭院里。乡亲们也时常谈论它的美丽、醉人:一棵树能开几色花。它的名字──五色茶花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有一年冬天,我终于亲眼目睹了五色茶花的风采。寒冬腊月,许多花木正在休眠,而这株五色茶花,却开得如火如荼,格外招人。这株树高五米左右,树蔸出土分为两枝,成对称状。树干饱经风吹日晒,斑痕累累,连树心也空了,只靠约五分之三的树体表层支撑着如磐的树冠,主人在树下绑了不少撑架。
树很古老,树身印满岁月的痕迹,花也开得迷人。你看,花儿满枝头,远处看去就像是繁星当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走近细看,花瓣一重叠一重,富丽堂皇,情态各异。最为奇妙的是,同为一株树,两个树杈上的花,颜色却不相同。右边树杈上的花为纯白色,左边树杈上的花为红、白、黄、蓝、粉红五色,故名五色茶花。
相传这株花树是明朝嘉靖年间种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它几经劫难,最严重的一次是1985年,几个陌生人想高价买下它。守护它的主人认为,这是祖宗所传之物,不可变卖。不料,一天夜里,树上的枝丫被人锯了个精光。一株名贵茶花只剩下两根树杈。树的主人一家痛惜不已,一边包扎护芽,一边培土施肥。日日看,夜夜望,本以为难以成活了,可近几年它又满树新芽,重开异花,真是奇迹!
六、课堂总结: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火烧云美丽壮观的景色,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云彩、美丽的语言,永远的记在心中吧!
板书设计: 火烧云
上来了:霞光满天
颜色:变化多
变化着: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变化快
下去了:恍恍惚惚
主题阅读课型
设计理念:主题阅读是单元主题教学的特色,在教学时通读四篇表现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读或轻声读,然后感悟编者表现主题而选材的侧重点和几篇共同的与单元写法相同或相近的写法,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
教学内容:学习阅读丛书中的《早晨》、《黄昏》、《缝纫鸟》、《赤道上的“冰岛”和“雪山”》 预习设计:读一读四篇拓展文章,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认读出现的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早晨》、《黄昏》、《缝纫鸟》、《赤道上的“冰岛”和“雪山”》,积累优美语段,扩展阅读量。
2、学会对比学习,了解自然奇观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教学难点:学会对比学习,了解自然奇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步主题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自然奇观”这一单元中我们了解了不少自然奇观,大家想想我们欣赏到了哪些自然奇观?
板书单元主题 生回答并板书 《观潮》:天下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画卷
《鸟的天堂》:和谐美丽
《火烧云》:绚丽多姿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拓展阅读材料,了解自然奇观
二、学习《早晨》 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自然奇观,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指名回答(壮观、美好)
课件出示日出,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描述,并板书词句。
三、学习《黄昏》和《缝纫鸟》
学生自读,思: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自然奇观,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小组内解决生字词 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
小组上台展示,可以补充、反驳、评价
四、学习《赤道上的“冰岛”和“雪山”》 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小组内进行朗诵 小组上台展示朗诵
师: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指名回答(赤道之国、寒冷干燥;非洲之巅、终年积雪)学生板书
五、对比学习
师:这个单元,我们的文章中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学生指名回答
六、总结
小组完成知识树,总结本单元的十二篇文章 板书设计:自然奇观
《早晨》 壮观、美好 《黄昏》 夕阳、海浪 《缝纫鸟》 特殊、精致
《赤道上的“冰岛”和“雪山”》 赤道之国寒冷干燥非洲之巅终年积雪
口语交际型
交际内容:介绍一处优美景物 交际目的: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 分享。
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汇报交流
1、静心回忆或观察自己搜集的美丽景观的图片,运用课文中学过的方法对让自己感到惊奇的景观进行描述。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班内汇报。
三、听众反馈
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四、教师总结,学生再次相互交流
1、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2、根据教师的总结对自己的描述进行调整。
3、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五、“选美大赛”
1、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要求所描述的景观要美,运 用的语言要美,描述的形态要美。
2、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六、拓展延伸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习作教学型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描写自然美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写作兴趣
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二、充分交流,开拓思路
搜索你的记忆,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自然景观,想一想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1、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2、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3、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三、自主习作
你准备怎样去写呢?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和老师的总结,对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2、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3、要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4、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文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二、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1、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读别人的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3、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三、誊写作文
回顾拓展型
教学内容: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教学目标: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一、词语盘点(主持人一): 学法指导:
(1)自己反复朗读几遍,不会读的字词主动请教伙伴。
(2)小组长主持,轮流读字词,然后随意指定字、词,组员立即读字词,答出组词。(3)以“开火车”的形式再读一读,并将笔画较多,易错的字在课堂上书写。
二、我的发现(主持人二):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指生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从他们的话中发现了什么?(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三、日积月累(主持人三):
1、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2、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句子是对联,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3、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4、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5、练习背诵对联。
6、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四、趣味语文(主持人三):
(一)辨析“好”字的读法
1、板书“好”字,请学生说出它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3、指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读回文句
1、学生自己试着连读被盖上的字,想一想为什么把这几个字印在茶杯上?
2、再读,说说自己对每一句话的体会。
3、师点明回文句的含义和汉语的奇妙。
4、课下搜集其它类似的回文句,并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和汉语的奇妙。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董家湾小学
谢冬梅
薛长青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了解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知单元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视频欣赏,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2、解读导语,引出主题
学生自读单元导读语,思考:你能找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与方法吗?
汇报,引导确定并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学习要求与方法:
二、逐篇浏览,整体感知。
1.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四篇文章,它们分别是:(课件出示,学 生齐读课题。)这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究竟在观察中有些什么样的发现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课件出示树干,上书“观察与发现”几字。)
这棵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观察与发现”,那么这些文章观察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呢?自由逐篇读文并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古诗两首》──充满哲理; 《爬山虎的脚》──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吃苦耐劳;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不言放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添上知识树的叶子和果实)
三、作业布置
1、继续查阅、搜集、整理每课的相关资料。
2、根据课前的导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深入研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圈画批注。
板书设计:
观察与发现
《古诗两首》
充满哲理 《爬山虎的脚》
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
吃苦耐劳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不言放弃 教学反思:
课文解读型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拓展阅读古诗《登飞来峰》,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学校本课中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并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苏轼,通过学习古诗《题西林壁》走进美丽的庐山,感受庐山的万千姿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简单了解作者苏轼。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齐读课题,同学们你能用“题”和“壁”分别组几个词吗?预设:题目、题写、题词 墙壁、石壁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同桌相互读古诗,注意读准后鼻音。
31(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高低 / 各不同。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同样是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小组合作学习《游山西村》
引导学生依据第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古诗背景、诗人,然后放手让生合作学习。方法:初读读出节奏,再读了解诗意,诵读感悟道理。
五、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对山西村村民热情好客的赞美,更让我们懂得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2、以文帯文
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33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畏】怕。【 缘 】因为。【最高层】:最高处。
学生自由阅读,试着同桌说说诗句含义,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豪情壮志)
五、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掌握“缘、豚、疑”的写法。学习文中的多音字。
2、理解生词,掌握相关词语的近、反义词。
3、在理解名句基础上,练习运用文中的名句说话。
学习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词,综合性训练
1、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掌握“缘、豚、疑”的写法。还有文中的多音字。
(2)、理解生词,掌握相关词语的近、反义词。(3)、在理解名句基础上,练习运用文中的名句说话。
2、小主持人组织学习(1)、小老师引导学习生字。
34(2)、开火车认字、组词,练习用相关词语说话。(3)、老师重点指导 “缘、豚、疑”的写法。(4)、指导学习多音字“重”。
3、学习名句,我能行。
(1)、小老师:我们能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一段话吗?
(2)、同桌练习说话。(3)、全班展示,评价鼓励。
三、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观察 发现 启示
题西林壁
庐山 横看成林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知难而上
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不懈
教后反思: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一顺儿 均匀平铺 嫩茎 拂过
叶柄 蛟龙 触角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均匀 拂过
叶柄 蛟龙 触角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空
铺 重
4.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描写优美的句子,并试着背一背。
课时准备: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神奇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9、认识“爬山虎的脚”
(1).书上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3).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10、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37(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
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以文带写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掌握“叠、痕、逐”的写法。还有文中的多音字。
2、理解生词,掌握相关词语的近、反义词。
3、练习运用文中的“??像??”说话。学习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字词,综合训练
1、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掌握“叠、痕、逐”的写法。还有文中的多音字。
39(2)、掌握相关词语的近、反义词。(3)、理解生词、词义。
(4)、练习运用文中的“??像??”说话。
2、由小主持人组织学习(1)、开火车认字,并组词。
(2)、老师重点指导写“叠、痕、逐”的写法。(3)、指导学习多音字“重”。
3、小老师主持展示学习词语。
(1)、学生个人展示近义词、反义词。(2)、一生问其他同学答,教师做适当点拨。(3)、生上台板演文中多音字。(4)、练习用相关词语说话。
4、学习佳句,我能行。小主持主持学习。(练习说话)运用“??像??”说一段话。(1)、小组内练习说话。(2)、全班展示
三、课后总结。
7、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在文章中作者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宅、遇”,理解“随遇而安、不费功夫、毫不可惜、慎重、半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是怎样选址以及蟋蟀住宅的样子,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认真严谨、富有情趣的特点,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体会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作者对昆虫的喜爱。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选址和样子的特点,学习抓住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认真,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学习生字
1、播放蟋蟀发出的声音。问: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蟋蟀的图片和资料,现在就来介绍一下 蟋蟀吧。(学生介绍蟋蟀资料)
通过课前的学习,大家对蟋蟀的了解还真不少。蟋蟀有三大本领你们知道 吗?(唱歌、好斗、建住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蟋蟀的住宅,(出示住宅图片和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出示图:甲骨文“宅”)能猜出这个字念什么吗?“宅”是本课的生字,它甲骨文的样子很有趣,我们来看它像什么?(像房子,房子里住着人,住着人的房子我们就叫“宅”,“住宅”)唉,住人的房子才叫住宅,怎么蟋蟀的也叫住宅呀?应该叫洞穴吗?
3、在我们眼里蟋蟀是昆虫,在作者法布尔眼里蟋蟀是---人【板书:虫 人】
二、自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
现在我们就去欣赏蟋蟀的住宅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然 后说一说这个住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三、浏览全文,梳理课文内容
文章都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哪些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预设板书:选址、工具、住宅样子、修建住宅】
这些都是围绕着(住宅)来写,住宅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眼,作者就是围绕着这个题眼来选取写作材料,展开下面的描写,以后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把内容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来写。
四、品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这么多内容,我们今天肯定学习不完,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好不好?我们就选蟋蟀住宅的选址和样子两部分。其他部分我们自己去学习。(擦去其余内容)
2、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部分,按照学习指引进行小组学习。出示学习指引:
选址(抓住选址的特点,找出哪些词句表现了这一特点。)..样子(根据文中描述,画出蟋蟀住宅的示意图,抓住能帮助你画图的关键词,..选一名小导游代表小组为大家介绍蟋蟀的住宅)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4、全班汇报:
a.请选择蟋蟀选址部分小组汇报。
1)蟋蟀的选址特点是-----慎重,不肯随遇而安。【板书:不肯随遇而安】
“遇”字是本课的生字,注意“遇”字的书写。
2)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吗?(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安家,或不挑居住环境,随处安家)
3)知道哪些昆虫是随遇而安的吗?(举例)
(出示句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抓住“临时、不费功夫、毫不可惜”进一步理解“随遇
而安”的意思。它们是那样的----随遇而安。
而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那么,它又是怎样“不肯随遇而安”的呢?(出示不肯随遇而安的句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慎重、一定要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不利用现成、自己??理解不肯随遇而安。)4)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蟋蟀?【预设板书:认真、严谨??】 让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蟋蟀的认真、严谨、不肯随遇而安。(学生齐读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语句)
听了大家的朗读,一只选址慎重,做事认真的小蟋蟀就浮现在了老师的眼前。5)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一部分写蟋蟀选址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昆虫的隐蔽所呢?是不是很多余呀?(学生自读、自悟,得出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法布尔爷爷可真是用心良苦,用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把一只认真选址的蟋蟀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由衷的喜欢起蟋蟀。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来,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男同学读别的昆虫的语句,女同学读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语句。B.请选择住宅样子的小组汇报。
1)小导游手指图介绍蟋蟀的住宅。下面的游客认真听,边听边对照书中的描述,如果你觉得小导游有介绍不恰当的地方或落掉的,一会指出来,也可以向小导游提出问题。(小导游介绍)
2)下面的小游客来评价一下吧。(生评价,提问题)预设:
隧道为什么不是向下倾斜呀?门口的草为什么不多画一些,把门都遮掩上,这样不就更隐蔽了吗?
(学生互答,教师随机点拨:为什么是“半掩”着?半掩有什么好处?------通风好,便于出行,可以找到家,阳光能照到住宅里。一个“半“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蟋蟀?------聪明的蟋蟀,认真、设计十分讲究的蟋蟀??一个“半”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蟋蟀的??,更让我们体会到法布尔用词
的准确性)
3)现在老师把这幅图还原回文字(出示五六自然段),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刚才的示意图。
4)刚才在画示意图时你选择了哪些重点词语帮助你画图。(学生自抓重点词)5)现在老师把这些关键词拿走,你能边读边把它们填上吗?(学生边读边填)
真厉害,都填对了。我们来观察一下填上这些红色的字后,文章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对蟋蟀住宅了解得更加清楚了)
6)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蟋蟀的住宅,我们来到蟋蟀的小平台上,(出示:蟋蟀发出的声音)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蟋蟀的叫声)它仿佛在-----弹琴、唱歌、跳舞。
(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师范读,找生读,跟着音乐美美地读)
晴朗的夜晚,宁静的原野,蟋蟀忙碌了一天,终于闲下来,来到平台上,弹起了琴,它的生活多么惬意,多么舒适,真是让人羡慕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全文,提炼写作方法
1)了解了蟋蟀选址的慎重,参观了蟋蟀的住宅,听到了蟋蟀的琴声,此时你还觉得这仅仅是一只昆虫吗?它是人,一个可爱的聪明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虫和人已经融为一体了。
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蟋蟀的住宅(出示:蟋蟀住宅的样子部分)
2)(出示句子:蟋蟀穴居,常栖息在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夜出活动。)
3)对比读,哪一段文字更吸引你?(法布尔的)为什么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吸引我们呢?他的文章为何有如此魅力?(他运用拟人,他长时间观察,他热爱昆虫。)
4)他对昆虫不是一般的喜爱,(出示:法布尔的图片)这位带着草帽的慈
祥老人,他对昆虫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解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喜爱的昆虫。他的手里时刻拿着一个放大镜,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察态度才让他的文章充满魅力。所以孩子们,我们也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奇妙。推荐阅读:《昆虫记》
五、以文带写
接下来我们也来学习法布尔爷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或小昆虫,抓住它的一个特点,写几句话。尝试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综合训练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巩固“住宅”、“隐蔽”等13个词语。
2、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学习仿写拟人句。
3、学习使用关联词,体会关联词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主持学习生字、词语:
1、多媒体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
宅、蔽、弃、慎、择、穴、搜
让学生用认读、组词、找形近字等方法同桌合作学习,不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查拼音或查字典,或向伙伴请教。
个别展示,互相评价、纠正、补充。
2、写字
出示词语: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
小老师领读,齐读,个别读。
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5(4)、教师对难字重点指导:“蔽、搜”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5)、检测练习:拼一拼,写一写。
Yin bi wa jue zhu zhi qing xie sou suo sui yu er an()()()()()()(6)、展示,纠正,评价鼓励。
二、学习使用关联词。
1、出示题目,学生自由做一做。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蟋蟀的出名()由于它的唱歌,()由于它的住宅。(2)蟋蟀钻在土地下干活,()感到疲劳,它()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3)、()在冬天,()气候温和,太阳照到它住宅的门口,()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2、展示,纠正,交流。
3、讨论、交流:句子中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4、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说话呢?展示、交流。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出示句子: 蟋蟀在门前的平台上弹琴。蟋蟀在门前的平台上鸣叫。
(1)、自由读一读上面两个句子,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哪个句子好?(2)、小组合作讨论讨论,交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变得更生动。)(3)、你也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个拟人句。(4)、展示交流,评价鼓励。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目标:读通读顺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思考: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指导学生观察,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
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交流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四、以文帯文
要求:阅读下文,思考X射线是怎样发现的?
X射线的发现
当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常常要给我们做X光透视。
X光是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它的穿透力非常强。它能穿过我们的心脏,穿过肺脏,却穿不透我们的骨骼。当我们站在透视机前时,医生从透视机的荧光屏上,可以看到我们身体器官的轮廓:骨骼是白色的,心脏、肺脏是暗灰色的。如果哪个部位有病,就会出现特殊的阴影。
瞧,X射线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射线。它是德国科学家伦琴最先发现的。伦琴17岁时离开学校后,他坚持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几年以后,他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
1895年11月8日晚上,伦琴离开实验室回家时想起忘了关电源,便转身回实验室。一进门,他就直奔电源的方向。忽然,他看到桌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感光纸。
伦琴知道,感光纸是不会自己发光的,只有受到光照时,它才能放出幽幽的冷光。他感到奇怪: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黑暗中,伦琴开始搜索可疑的发光物。找来找去,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他关掉了放电管的电源,那
幽幽的冷光立刻消失了。
“哈,原来是你在捣鬼!”伦琴一把抓住放电管。他注意到放电管外面包着厚厚的黑纸。“就算是放电管发光,也不会穿透黑纸呀!”伦琴感到疑惑,“难道说,放电管放出了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伦琴整天守在实验室中,白天黑夜地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放电管确实能放出一种神奇的射线。这种射线不仅能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伦琴把这种奇妙的射线叫做X射线。
一天,伦琴的妻子来到实验室,伦琴请她帮助按住底片。他的妻子伸出手,压在包底片的黑纸上。伦琴用放电管照射了一会儿,便去冲洗底片。当他看到冲洗好的底片时,惊讶地张大了嘴:底片上出现了人手的骨骼!那是他妻子的手,无名指上还有戒指的影子。
这样看来,X射线能穿透人体,但不能穿透骨头。
很快,各种报纸和杂志上都登载了这张手骨的照片。一开始,人们对X射线感到害怕,但没出几星期就传来了关于X射线的好消息:X射线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伤的位置。渐渐地,X射线透视机成了医院离不开的仪器。
伦琴为人类立了大功,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其实,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17年前,法国的克鲁克斯就注意到,照相底片放在放电管旁边会变模糊。他以为是底片没有包好而漏了光,把这个现象放过去了。美国的古兹皮德也曾看到,使用放电管后照相底片会发黑,他也没有理会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的勒纳德观察到在放电管附近出现了冷光,但是他也懒得去理它。他们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主题阅读型
教学内容:学习阅读丛书中的《牵牛花》、《春蚕》、《虾趣》、《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牵牛花》、《春蚕》、《虾趣》、《带刺的朋友》,积累优美语段,扩展阅读量。
2、学会对比学习,学习观察方法,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教学难点:学会对比学习,了解文中蕴含的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步主题阅读材料
预习设计:读一读四篇拓展文章,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认读出现的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中我们跟随作者观察了不少事物,也有不少发现,谁来说说观察所得。
板书单元主题 生回答并板书
课题 观察 发现
《题西林壁》 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 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 坚韧、顽强 《蟋蟀的住宅》
蟋蟀
吃苦耐劳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
不言放弃
口述学习目标: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拓展阅读材料,去观察,去发现,通过阅读课文《牵牛花》、《春蚕》、《虾趣》、《带刺的朋友》,积累优美语段,扩展阅读量。学会对比学习,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从中会受到许多启示。
二、指导阅读《牵牛花》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课文,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你从中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分析3
第三组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教学安排:
《巨人的花园》2课时,《去年的树》2课时,《幸福是什么》1课时,《小木偶的故事》1课时,《语文园地》5课时,共计11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分析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主题相关文章:
★ 2022教师节致敬教师主题演讲稿3篇(向教师致敬演讲稿)
★ 关于爱护环境主题的演讲稿简短6篇 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演讲稿
★ 2022我的梦想主题优秀演讲稿范文6篇 我的梦想主题演讲稿范文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2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3篇(上海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