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2022-11-06 20:01: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考历史试卷),供大家赏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考历史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1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陈方永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7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三个大题18个小题。题型有选择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

(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答题情况

  大多数学生分数都很低,不及格。其中选择题第5、8两小题错的较多。改错题没有一个同学全部做正确,有的同学是零分。

  材料解析题中的第18题,部分同学没有做,大部分同学做的不够准确。

  三、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四、对今后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

  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2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王村中学

  延文斌

  本次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多种多样。选择题40题共40分,非选择3大题共60分,分为简答题、材料题和探究题。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试卷中选择题的类型多样:有读图、有排序、有匹配等。试题新颖覆盖面大,实现了考点对本册书均匀的全覆盖,但有显得主次分明。

(2)图文并茂

  整套试卷共用图12幅,图片形式多样,有地图、有文物图等。如:第23、24题等,图说历史的两幅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时空关系。实物图有助于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资料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3)联系生活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分析题第24题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4)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原始史料,是本次期末试题的很明显特色。第22题材料一、二分别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始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做题并发表自己对这些改革看法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5)形成专题

  第26题围绕“文化与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这些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的同学考分很高,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帮学生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积累充分的表象知识,引导学生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3、在新课和复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和体系。

  4、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注意书写的正确。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3

  一.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

  26答案、(1)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1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

  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

  1)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

  2.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1分)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7答案、(6分)1)张骞(1分)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3)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2分)

  28、《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7分)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1分)

  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

  4)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5)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8答案、(7分)答: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1分)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1分)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2分)4)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2分)5)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1分)

  2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8分)

(2)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项内容对当时的“守旧群臣”打击最大?(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2分)29答案.(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8分)

(2)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就贵族的特权(2分)

(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或者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分)对改革的看法:改革是强国之路,动力之源等等,酌情给分(1分)

  30.阅读下列材料(7分)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

  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2)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8分)他创立的常说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2分)30答案.(1)孔子(2分)仁(2分)

(2)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8分)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1)商鞅变法时,在行政制度方面“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是什么?(3分)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2分)“秦王扫六合”之后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统治。(4分)

  材料三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社会的那一问题?(2分)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4)以上三人实行的政治措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31答案.(1)建立县制。(2)嬴政。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3)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书》记载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32答案.(1)汉朝时期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任意三点均可)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3.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⑴“魏主”是谁?

⑵魏主的这个诏令提出了什么方面的改革?类似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 ⑶这此改革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有什么作用?(2分)33答案、(1)孝文帝(2分)(2)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1分);类似的还有:使用汉语、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等。(1分,任列举一项即可)

(3)迁都洛阳(1分);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1分

  3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共7分)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 唯两人得还。”

(1)材料一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什么事件?后两句指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中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是哪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分)(3)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4)在哪一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来总管西域事务?(1分)34答案、(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昭君出塞。(2)公元前139年;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3)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4)公元前60年。

  35、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共9分)

  材料一: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材料二:南阳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1)材料一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2分)

(2)材料二中的“南阳武侯”指的是谁?有关他与刘备之间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这一政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4)“魏主”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的这次改革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35答案、(1)官渡之战;200年。(2)诸葛亮;三顾茅庐。(3)(北魏)孝文帝; 北魏;鲜卑族。

(4)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 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考历史试卷)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7篇(高一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发试卷_优秀作文12篇 写发试卷的作文

历史教师2022教学优秀总结范文3篇(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年全国高考天津语文试题答案3篇(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七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6篇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七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模板4篇(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国际商法考试内容3篇(国际商法教程期末考试及答案)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篇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模板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最新模板5篇 历史教师年度总结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