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3篇

时间:2022-12-11 21:56:2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3篇,供大家阅读。

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3篇

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1

  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参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

  人参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

  人参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

  人参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0.5厘米。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

  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2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 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3

  药用价值

  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大剂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1、实证、热证忌服。

  2、服人参当天或24小时内忌萝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4、《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5、《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6、《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7、《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8、《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9、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药方选录

  治营卫气虚

  四君子汤: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定志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100克,人参、白茯苓(去皮)各150克。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25克,熟附子50克。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止血后此药补之

  独参汤:大人参(去芦)100克,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治下痢噤口

  人参、莲肉各15克。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15克。(《经验良方》)

  治霍乱心烦躁

  桂心1克(末),人参25克(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治虚疟发热

  人参11克(二钱二分),雄黄25克(五钱)。为末,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溪纂要》)

  治元气虚脱症

  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症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正体类要》)。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人参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

  治肺脾心肾气虚症

  人参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

  温胃煮散:人参末10克,生附子末2.5克,生姜0.5克(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治肺虚久咳

  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50克。每服15克,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250克,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100克。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糖尿病气阴两伤,体倦乏力者

  人参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

  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腹泻的人

  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对重病、久病后体力恢复卓有成效。

  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

  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25克,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25克。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150克。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治消渴引饮无度

  玉壶丸: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治消渴引饮

  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每次5克,一日三、四服。(《纲目》)

  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

  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25克。为末,用10克,入飞罗面10克,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

  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5克。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

  小地黄丸: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人参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