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亲情暖人间3篇(孝敬老人关爱亲人)

时间:2022-12-22 07:29:1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敬老爱亲情暖人间3篇(孝敬老人关爱亲人),以供借鉴。

敬老爱亲情暖人间3篇(孝敬老人关爱亲人)

敬老爱亲情暖人间1

  敬老孝亲铸就人间大爱

--记宜君县彭镇赵塬村敬老孝亲模范 陈小能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以敬老孝亲为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就是宜君县彭镇赵塬村的陈小能。

  四十多岁的陈小能,憨厚朴实、就像黄土高原上一杯黄土,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尽心竭力,无微不至,以自己的行动,照顾公公,倾注了全部的爱,写下了一个字“孝”。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陈小能十几年如一日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尽孝的事迹在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传为美谈。

  1989年她和丈夫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育有一儿一女。二十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她经常是干完地里的农活,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料理孩子,但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作为一位母亲,她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她时常教育子女学习要踏踏实实、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教育孩子。

  作为儿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她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再累,总要给公公里里外外换个新。都说媳妇难做,可陈小能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每天早晚为公公,整理被褥,端屎倒尿,擦身洗衣,端水喂饭,尽管家里不是很富裕,但还要设法给公公调剂好吃一点、易消化一点的,每逢赶集上会,从来未忘记为公公买一点好吃的。

  2010年8月,公公突然得了老年痴呆症,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她总是和丈夫一起陪着公公到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公公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她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出院后,回到家中陈小能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越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公公犯病初期常常表现出儿童的某些特点,挑剔,易怒,不听话,爱耍孩子脾气,有时嫌饭食不合口味,有时抱怨照顾不周,有时心事窝在肚子里不说让你猜,一不如意,就爱发脾气。每遇到这种情形,陈小能从不嫌弃。一次,公公嫌饭迟了,就乱摔东西,骂家里人不孝敬,把端来的饭一下挑翻,饭泼了一炕,可陈小能一点也不恼火,陪着笑脸向公公承认自己侍候不周到,请公公原谅,再端来 哄公公吃。现在老人没有意识,总是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屎尿弄到裤子和被褥上。而陈小能总是给勤换洗,从无一句怨言。她经常说:“人都有老的时候,都有老的干不动的时候,咱家穷,没什么好的物质条件,只能是尽自己的一片孝心,能在老人身上积一点德,积一点善,就心满意足了。”她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十多年坚持不懈。

  陈小能不光孝敬自己的公公,对左邻右舍都好,谁家有红白喜事、大情小事,她都能伸出援助之手,村里人都说她实诚,不爱计较,爱和她来往。谁家有事找她帮忙,她总是乐呵呵停下自己手里的活,去帮助别人。这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铸就了人间大爱,她爱老人、爱丈夫,她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家庭,用自己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老人、孩子和丈夫,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

敬老爱亲情暖人间2

  医者大爱,情暖人间

  3月11日,我非常有幸能够参加“2015感动二院人物”事迹报告会。听完高丹、谈春晓、瞿甦和杜旭东等4位“感动二院”人物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感人故事,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带给大家的却是平凡而真实的感动。妇产科高丹医生见义勇为,抢救孕妇;内镜中心谈春晓医生坚守岗位,无私奉献;JCI办公室瞿甦副主任舍小家顾大家,勇攀高峰;普外科杜旭东医生义无反顾参加援桑,为国争光。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敢于奉献。他们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誓言,用仁心仁术、攻坚克难展现着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始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和振奋人心的感觉。

  四位感动人物,虽然事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肩负的责任与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他们为标杆,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做贡献。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护理岗位作为建功立业的舞台,怀着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无比热爱,对技术精益求精。学习他们心系患者、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自觉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护理工作者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不懈追求。学习他们心系群众、尽心尽责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岗位上忠实履行了应有职责。

  除了感动,还有感慨。我们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感动医院人物的后面,也不是完全模仿他们的先进事迹,而是见贤思齐,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检视自己、提升自己,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帮患者之所需。就像特鲁多医生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敬老爱亲情暖人间3

  人间亲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敬老爱亲情暖人间3篇(孝敬老人关爱亲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