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

时间:2022-05-26 08:19: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供大家品鉴。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欢迎阅读!

  

  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案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

  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 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

  四、 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五、 作业布置

  1、 教材练习第三题

  2、 附加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面省略了 词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3、 熟读课文。

  六、 板书(由于内容过多,我将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2010/3/28 13:15:12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2010/3/28 13:15:12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知识点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知识点

月光曲说课稿7篇(小学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语文专业教育实习报告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知识点最新归纳 八年级英语上下册知识点归纳

高中总复习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整理

2022年小学语文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文3篇 语文老师年度考核总结2020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练习题 坐井观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202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语文阅读试题:冬天 阅读冬天的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


相关热词搜索:高一过秦论知识点   过秦论教案   高一   语文   过秦论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