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调查报告3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4-03-22 16:36:00 调查报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文化产业调查报告3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欢迎参阅。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3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1

  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使文化具有传播性。就文化产品本身,由于我们以前将其赋予了过多的宣教功能,大大地削弱了文化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应该具有的娱乐功能,而使其本身的商品性随之而被极大削弱,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夜郎自大的“文化大国”观念作崇

  尤其最不乐观的一点是观念上的滞后,比起体制和资金技术的落后,观念上的落后最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刚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文化群体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陈旧的,或者更新很缓慢的,很多人至今并不认为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大家都从骨子里觉得中国是最不缺文化的泱泱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有世界上最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2、传统自治思想与文人心态的流弊

  产业化观念的'落后还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文人心态密不可分,认为文化不应该赚钱,而已经从事文化产业运作的人士,也基本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一些人在所谓“暴利”的驱动之下成为了第一批投资者,而更多的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投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因此,盈利模式更落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参差不齐。就从大局来讲,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缺陷不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而且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大多还处于零散,游击抑或完全是自娱自乐的阶段,拿政府的钱搞活动,用节余下来的钱当利润;电视台的剧组长期以来是靠吃制作费过日子,这些所谓的产业都是伪产业,利润就更是伪利润。

  3、“计划经济”意识作茧自缚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实践中依旧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使文化具有传播性。事实上现在还存在这样一个状况,西方文化产业的现状是传播手段因高度发达而过剩,传播内容便相对稀缺。中国同样存在传播手段堆积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中国的传播手段的重复建设与西方的情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产品的传播历来是宣教、官方和单方面的、盲目的,因此其重复建设不是如西方那样递进式的市场化结果,而是扁平式的简单重复,即所有单位都在同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上,按传统作坊式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其中观念的落后比起体制的陈旧和设备的简陋就来得尤其可怕。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我们都看着美国的文化产业眼红,人家早就是支柱型产业了。但是,当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改变的时候,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蜕变升级的风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产业化运作的冲击。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行业的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重组、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的介入、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与竞争力等等,都将以空前的速度进入我们观念的视野,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绝决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非加强政策性保护。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2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悄然而起。文化产业当之不愧的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当代国际的综合国力,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你对万州企业的文化产业的了解多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万州企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

  笔者作为万州区三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班的首届学生,为巩固自己的专业,也为了解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此次调研,先将调研情况即万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定义

  文化产业,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即以产业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它是一种从文化事业脱离出来的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延伸层”三个层次的划分,文化产业包括了相当庞杂的门类,涉及十分广泛地产业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对各类文化产业进行类别的划分在进行研究。从产业类别特征及其重要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成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产业、音像产业、网络产业、广告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九大产业。下面笔者就从这九个方面来汇报下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万州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图书出版业

  图书出版业,泛指从事书刊、图画等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生产工作的事业。图书出版的主要领域是出版社、制作、发行渠道和零售书店。从调研中笔者发现,在万州图书出版业相当滞后。根据图书出版业的定义来看,万州区正规的出版社只有三峡出版社一家,而万州的图书出版业目前能看好的只有零售书店。

  万州区附近书店(笔者实地调研所得):

  书店名

  位置

  万州区功成医学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知堂音像书店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华顺希望读书社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三人行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新兴文具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路

  在这些书店中多以销售教学图书为主,综合性稍强的书店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新华书店、万卷堂)。

  (二)报刊业

  报刊业,泛指通过报纸和期刊的发行和广告业务获取利润的事业。在万州区正规的报社只有一家,万州日报社,下有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日报》是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机关报,由重庆市万州区委主管主办,创刊于1950年5月15日,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大局,立足城市,辐射农村。原名《万县日报》;三峡都市报社(原万州日报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伴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已形成一报一刊一网(《三峡都市报》、《西部观察》杂志和三峡传媒网)及三峡传媒集团等多个经营实体的发展格局。除此之外,万州还有一些小报社。

  万州报社的数量和质量与万州发展经济发展现状不成正比,存在滞后趋势。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影视业,指电视、电影、广播等从事音、影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行业。万州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还是比较可观的。万州广播电视台是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整合原万州电视台、万州有线电视台、万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现有职工500多名,采、编、播、技等各类技术人员200多名、下设行政管理机构有: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计划财务中心、事业发展部;宣传业务机构有:总编室、新闻中心、社交中心、广播中心、广告中心、广播电视报;公共事业机构有:技播中心、后勤中心;产业经营机构有:网络传输公司、事业发展公司等。另外,电影产业在万州发展也很迅猛,现在万州有三峡影都,万州大礼堂,保利万和,国际影城,万达影城等几大电影院,还有一些小影院,每年的营业额相当可观。

  (四)音像产业

  音像产业,是指将声音信号或者声像信号复制到特定的物质载体上,以商品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获取利益的事业。据笔者调查,万州此产业目前只有音像制品零售这一种,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产业在逐渐走向衰败。

  (五)网络产业

  网络产业,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网、移动手机等新兴技术为平台传播信息和创造娱乐的事业。目前,万州网络普及面极广,但主要用于广告服务和生活娱乐。现在万州还没有网络游戏开发、网络技术开发这样的网络产业。

  (六)广告产业

  广告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得利润的产业门类。在万州,广告业发展在近几年来较快,例如近年来广告公司林立万州,笔者了解到的有成长广告,潮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华洲广告有限公司,天长广告有限公司,百安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昊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庆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重庆港源广告装饰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豪派广告公司,重庆市兆丰广告装饰工程公司等。这些广告做平面广告的公司较多,立体广告的比较少,车载广告的多,媒体广告也比较多。另外,在万州市区见到最多的就是有关房地产的平面广告,这种平面广告做工精致,耗费材料巨大,造成环境破坏也相当明显。

  (七)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指利用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等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并获取利润的事业。万州位于长江岸,与湖北利川相接,拥有相当丰富旅游资源,如烈士墓、太白岩,西山公园,青龙瀑布,西游洞,罗田古镇等。万州是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及其明显。但是现在万州的旅游发展不敬人意,游客来万州除了游青龙瀑布,西游洞等景点外别无去处。另外,万州旅游产业融入的饮食文化不很明显,比如人人都知道万州烤鱼,但是万州旅游承接点很少有地道的万州烤鱼店;还有万州的牛肉干,在没有被旅游所吸引;谭木匠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够。总的来看,万州旅游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景点开发力度不够,很少能吸引外来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旅游的能力不够;

  3、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不够,拉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

  (八)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主要包括艺术品经营业和演出业。万州演出业基本归为初始阶段,原因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承接演出的地点有限。但是近年来万州也承接过一些当红歌星的文艺演出,规模都不怎么大;另外,万州本地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的得到了保护并逐渐走上表演舞台。例如,万州土家族的摆手舞,杂技等。万州的艺术品产业也有所发展,就拿万州名片谭木匠来说,它已经从一个功能性的梳子,发展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九)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与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通过消费的形式推销到市场并获得利润的事业。万州体育事业在近几年发展之快,就拿体育产业中的服装产业来说,匹克、361、安踏、鸿星尔克、耐克等体育品牌的服饰卖的相当火爆。随着近年来,各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器材在万州也卖得相当不错。

  三、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文化产业问题:

  纵观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万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人才短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连文化产业人才都没有,试问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万州虽然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但是它远离重庆市区,没有重庆市区那般繁华,又在山区,地势不平,城市都是依山而建。这样的城市是很难留住人才的。这对他的发展极为不利,万州如果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它的关键所在;

  2、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如果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政府一定会重视它的发展,但是像万州这样的三线城市,政府重视的力度多在工业和农业上。万州也不例外,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的重视力度明显低于工业和农业。万州有工业园,农业基地,但是就是没有文化产业基地,这完全能说明万州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不够;

  3、资源利用不充分,万州有很好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万州的旅游资源、万州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因地缘优势而特有的移民文化资源和它的`区位优势。向万州这样远离主城的三线城市如果不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将万州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起来。那么它的文化产业将始终滞后于其他地区。

  4、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万州的旅游业中,这一点体显得尤为突出。万州旅游业只限于旅游的开发,却很少注意将万州的地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没有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这也就形成了万州地区文化产业畸形发展的原因。如果万州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优越于现在的状况。

  (二)应对措施: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么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政府可以在政策上,资金上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很大的帮助。

  2、引进文化产业人才,要引进人才首先要留得住已人才。留住一个人才,首先你要给人才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再者,当地政府的提供一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最后,要给人才自我发展的的空间。

  3、走与高校联姻发展模式,在万州高等教育学校首数三峡学院,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与三峡学院实现联姻模式来实现。文化企业给三峡学院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或者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给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新思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很多具有创意思维,这些思维在大学生里尤为凸显。

  4、利用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一个民族旅游胜地。万州有2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主散居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尤其是土家族文化。例如在万州很多地方都有土家风味餐馆,或者酒楼,这说明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在万州得到发展,但是这些也只有万州当地人比较熟悉,而外地游客不是很了解,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利用不到位的现象。

  四、结论

  笔者认为,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先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有两点原因:

  1、万州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有发展的潜力;

  2、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人们产业,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带动当地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体育产业主要看好的是万州的新体育馆,这个体育馆可以容纳两万余人观看比赛,而且可以承接国家级单项或省级综合性体育赛事。重点发展这两大产业,然后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2013年11月10日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3

  根据国家现代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将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一)文化产业的秩序紊乱,体制改革长期滞后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上来看,由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低于并将可能长期低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这形成了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影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可能发展成为文化安全问题。

  “据统计,恩格尔系数我国农村居民1978年为67.7%,20xx年为47.8%,城市居民这两年分别是57.5%、37.9%。20xx年,我国GDP突破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其中,人均GDP率先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人口约占5亿人。国际上,当城乡居民恩格系数下降到50%以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阶段,文化消费需求会大幅增长。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趋势”。

  “据预测,按照GDP年增长率7%计算,在今年20xx年,我国GDP将达到1.4万亿美元,以20xx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6000亿元人民币为基数,保守估计,按照年增长率12%计算,20xx年,我国文化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8%”,这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我国文化产业1998年以前连续5年增长,之后连续下降,而同期居民储蓄每年以30%增长,反映出文化市场巨大的供需缺口与失衡的矛盾。究其问题,就在于目前我国文化经营组织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整体竞争力不强。国有文化单位,普遍是“事业壳、企业体”,活力不足、效益低下。民营文化企业机制灵活,但规模实力不够。此外,在文化管理体制及市场体系方面,政策与体制亟待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改革,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的矛盾尖锐,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链条极为脆弱,文化原创力不足。因此,除了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之外,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劣质粗滥产品充斥市场,都是体制落后带来的流弊。

  (二)文化产业的内外结构失衡

  对文化产业而言,我国文化产业边界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不光文化部门哪些应该归属于产业,哪些应该作为事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合理的关系,建立起分类指导和协同运作的政策体系,而且产业内部的整体面貌模糊而紊乱,基本上比较破碎,产业的.局部结构,产业门类之间的搭配,产业的布局很不合理,市场结构尚不畅通,产业的外部关联也没有建立起来,比如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定位和重视,然而在同期或者说更早,西文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在技术方面已沿着硬件→软件→网络→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更新,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的选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发展趋势愈加显现,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

  (三)市场主体不成熟,经营管理体制滞后

  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方面来看,作为我国当前文化产业主体的各类文化经纪单位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合配制度,用人制度等都还没有顺畅地建立起来,比如近年来各地组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等,由于内部机制不到位,市场运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规模和效益没有成正比例发展,而市场中自发组建的民营经纪机构,又大多由于先天积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而长期处于青黄不济的艰难发展状态,因此更难于形成规模发展效应和进行结构的优化及资源的配置。

  那么举例来说吧!中国影视动画产业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典型的资金和人才的匮乏。迪斯尼公司制作《恐龙》时成本为2亿美元,《怪物》公司成本是1.1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产品制作周期相当长,以《花木兰》为例,迪斯尼在这个题材上花了近10年时间。最近的例如《指环王》三部曲也是磨金八年。更是动用全球范围200家影视制作公司600多名一流数字特技师。没有足够的投资和人才投入必定影响一部作品的质量和水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几乎是空白,为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文化单位都采取直接从企业挖来人才进行“嫁接”的办法培养文化经营管理者,但很显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纯粹采取“嫁接”的办法并不是长久的治本之策,因此,只有彻底地建立完善的文化经理人培养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就整个文化产业来说,当前综合的现状是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人才政策调整,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尤其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同时,由于我们没有包括优秀人才、资金投入、市场操作、经济回报在内的良好的产业链,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使得整个恶性循坏越来越严重。

  最后,我国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不配套,法规不健全,政策不透明,职能交叉,“管办不分”等种种问题还大量存在,文化市场还存在人为分割的局面,制约了产业不能迅速发展。

  (四)国民文化产业观念滞后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不具备与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行横向比较的实力。而最不明智的一点是,很多人并不认为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好,从骨子里觉得中国是最不缺文化的泱泱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有世界上最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这种文化优越感慢慢变成了一种历史包袱,极其沉重。我们对文化的专业理解只停留在学术层面,没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概念,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3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11篇(校园文化调研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9篇 房屋产权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6篇(山西临县秧歌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6篇 春节相关的民俗调查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必备14篇

市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必备13篇)

文化建设调查报告4篇(文化调研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篇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3篇 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分析报告开题报告3篇 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