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网友“jinglanwo”收集的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最近,市政协组织了一个专题调研小组,分别深入西峰、华池、宁县、正宁等县(区)的12个乡镇和10家企业,对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现状
庆阳地区属于干旱农业区,森林资源总量较少,年降雨量低且分布不均,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黄土生态城市和人文魅力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黄土旱塬蓄水保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三北防护林、乡镇千亩荒山造林绿化、土地整理复垦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9年底,累计新修梯田462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完成和新建各类水保骨干坝、淤地坝工程86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董志塬生态保护、子午岭天然林保护提升、环县北部防沙治沙等多个生态项目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正在实施。自然生态的破坏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目前已建成简易填埋场39个,垃圾仓1225个。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整治,部分乡镇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现了雨污分流和专管排放。推广零排放规模养殖场,实行庭院养殖和养沼一体化模式,有效防治了畜禽养殖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重点实施了节本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等五大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共建立示范点132个,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服务网点230处。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建立回收站(点)100多个,组建回收利用合作社10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1户。全市废弃地膜残留量约为万吨/年,今年上半年已组织回收5300吨,占残膜总量的%,加工利用2100吨,占回收量的%。庆阳凯迪、庆阳中盛等9个较大规模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投入生产,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二、问题
(一)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缺乏足够认知,且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的局部恶化局面尚未得到彻底扭转。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排放分散、隐蔽、不易监测等特点,往往被忽视。农药、化肥及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农产品、土壤等严重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统计资料,全市农田化肥流失率高达30%左右,每年流失化肥约万多吨。废旧塑料制品和残留农膜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农田土壤结构受损较为严重。
(三)农村生活环境状况有待改善。饮用水污染问题亟需引起重视,某些乡村因石油资源的早期粗放开发,局部水质恶化问题突出。乡村垃圾的三级处理模式一般仅为简单填埋,容易引起二次污染。许多村庄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治污设施不配套。
(四)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力,人为破坏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乡村封山禁牧措施执行不力,散养放牧现象仍然存在。在某些地方,林地整修梯田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修复措施不到位,导致植被受损和水土流失。
(五)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仅西峰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西峰、庆城、宁县、正宁、华池五个县(区)建成了垃圾填埋场,其他县尚未建成。
(六)监管力量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业务和职责交叉重叠,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尤其是乡村环保工作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环保要求。
三、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市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6个县(区)要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创建标准,应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抓手,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建议:
(一)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坚定树立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政府网站设立专栏,发放宣传资料、环保知识手册、制作固定宣传标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园活动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政策法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增强低碳消费意识,促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做好清洁田园工作。首先要加强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加大《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规的实施力度,建立以供销系统为主的农药化肥营销网络,发挥行业管理、协调和服务的职能,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性及过期农药流入市场。其次加强对沼气、秸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推广,以村为单位集中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第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培养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最后,出台政策支持,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利用陇东学院农林分院和市农科院的科研技术优势,研究和推广农村污染治理技术。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 家乡调查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