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流萤谷》读后感3篇 流萤谷的读后感,以供借鉴。
《流萤谷》读后感1
今年十一月,我读了《流萤谷》。这本童话深受大家的喜爱,我读后更是喜爱。 这本书讲的是:妈妈很悲伤,跟随萤妖阿碧去了流萤谷。艾羽也跟随去了。阿碧被艾羽的真诚与善良打动,改变往日的冷酷,放走了艾羽,却遭受萤妖婆婆变成普通的萤火虫。艾羽、阿碧本是一对冤家,但爱能感化一切。最终,艾家幸福咒语显灵了。
我读了《流萤谷》后,感受到了流萤谷的阴谋、阿碧的冷酷、艾羽的真诚。这是一个神秘的故事,像蒙上了一层雾般的面纱。读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幸福。其实,一家团圆平安,就是幸福。像艾羽这样,能和爸爸妈妈、阿碧和兔子艾小羽在一起就知足了。幸福像萤火虫一样,你笑,它就亮,你哭,它就暗。只要乐观的面对生活,幸福何尝不会亮呢? 因为爷爷的离去,我从小就盲目地寻找幸福。
可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幸福就像萤火虫一样,在我身边闪起了萤火。对于艾羽,我也许比她得到的还要好,因为我有爸爸,她却没有了爸爸。但她值得我学习,学习把握身边的幸福,追逐幸福,不放弃,不退缩。 读一遍幸福咒语吧----羽毛轻落草尖尖,一切烦恼化成烟.....。它会帮助你抓住幸福。
《流萤谷》读后感2
橘黄色的光芒洒在书上,这温暖的颜色,这爱的颜色,使这本书像婴儿般圣洁。我只轻捏了一下她花朵般的小手,一段新奇的经历便飞了出来,撞疼了我的鼻尖。
我爱看童话,妈妈说我总也长不大,我想,即使我的头发花白,双手双脚已经不听使唤,还是改不了爱看童话的习惯。汤汤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无论看她的哪一本书,无不叫我泪流满面。她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像一双大手无形中轻轻烘暖了我的心。
仅用了一个晚上,我看完了这本《流萤谷》。那些饱满的,活跃的,蹦跳在眼前的文字,就像一簇簇薰衣草,它们站在宁静幽深的山谷,聆听鸟儿清脆的鸣叫,远离城市的灯红酒绿,繁华喧嚣。
艾羽的妈妈为了摆脱悲痛,抛下仅仅只有11岁的艾羽跟随萤妖阿碧而去。为拯救幸福,艾羽固执地挡在阿碧面前,即使脸庞被阿碧扇得红肿不堪,也无法阻挡艾羽执着地踏上艰辛的寻母之路。
在美丽而神秘的流萤谷,在萤妖婆婆手下,阿碧千方百计想拯救艾羽却奈何不了萤妖这个身份。因为身为萤火虫的阿碧本来只有15天寿命,而萤妖婆婆却赋予它另一个生命!逃离流萤谷的曲折艰难使我摒住了呼吸,阿碧和艾羽的真挚的友情更令我动容。尽管有误解,有纠结,有不舍,但最终阿碧还是为了艾羽,为了帮艾羽救回母亲,放弃了作为妖的身份,变回了那只蓝色翅膀的萤火虫,一只只有15天寿命的萤火虫!
我流泪了,并不酣畅,只是浅浅淡淡的,温热了我的眼睛三次。一滴泪,给了执拗站在阿碧面前的艾羽;一滴泪,给了误以为阿碧背叛了自己,其实是因为萤妖婆婆的阻扰而独自苦恼的阿碧;还有一滴是给了最后在莹妖婆婆手中旋转的蓝色荧光中的阿碧,只剩一声叹息,像羽毛,轻轻擦过心尖。她们脉脉情深,缘何艾羽要到最后才明白,阿碧所做和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我合拢心情的叶片,挨着汤汤的文字坐了下来,在这个冷漠残酷的世界,这样温暖和唯美,使我对汤汤,有着莫名的敬意。
我没有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有朋友的。可这些朋友是真正地可以交付一切的朋友吗?看了这本书,这是我最大的疑问。
艾羽11岁,我也正好11岁呢!我祈祷,我期待,能跟艾羽一样,拥有一个为她付出一切的善良的朋友。我想,在不久,我一定能收获一个属于我的阿碧,那将是我莫大的财富。
《流萤谷》读后感3
“羽毛轻落草尖尖,所有烦恼化为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流萤谷》此书。
这本小说讲的是:主人公艾语的爸爸死了,而艾羽的妈妈秦若草因为伤心故度投向阿碧要去流萤谷里作一只萤火虫。阿碧骗了秦若草,她说作为一只萤火虫会开开心心,而秦若草进去后,不但没忘掉痛,反而因为又一次失去女儿而更加悲伤。后来艾羽的爸爸艾尘从天国变成了一滴水珠回到了家。艾羽又在爸爸的支持下去流萤谷救自己的母亲,阿碧看小女孩如此天真便喜欢上了艾羽,阿碧也想放艾羽走,然后她就想了各种办法帮助艾羽,逃出了流萤谷而一次次都被幕后之主萤妖婆婆发现了,阿碧让兔子挖坑帮助他们逃出去,许多被骗女子都逃出去了,而艾羽却未能逃出去阿碧为了让艾羽活下去,也挡住了萤妖婆婆,最后萤妖婆婆把阿碧变成立一只寿命只有15天的萤火虫。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友谊的幸福和美好,主角艾羽用她的天真、可爱的烈火融化了阿碧的.无情、冷漠的“寒冰”
这同时让我想到了我和源源之间的友情……我们二年级便相识,中间我们打过,闹过,疯过,笑过,哭过,吵过。
当我孤独时,身边总有一个人陪我,当我被欺负时,身边总有一个人为我出头,当我伤心时总有一个人安慰我!这个人就是源源,我的好朋友!
即使是寒冬,当我回想这片时光时,内心也是温暖的!
……羽,艾羽的羽,碧,阿碧的碧,草,秦若草的草,尖,艾尖的尖,羽毛轻落,碧草尖尖,一切悲伤化为青烟。虽然再也不会见面,彼此思念,留在心间。
《流萤谷》读后感3篇 流萤谷的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