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促织读后感共3篇(读促织有感),欢迎参阅。
促织读后感共1
前几天,我读了《促织》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促织》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
《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一头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时供应。县里有个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当了一名里长,专门负责征收蛐蛐。成名干了不到一年,本来不多的田产给赔光了。这时,又该征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户摊派收缴,又无钱赔偿,急得很。他自己设法捕捉到的三两头又不合标准。成名不能按时交纳蛐蛐,被县官多次用刑追逼。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能请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问卦,得到了一张绘有蛐蛐的画。成名觉得画上的景象很像村东面的大佛阁,于是按画中所指去寻找蛐蛐,结果找到了一头体壮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兴的把它带回家细心供养。成名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时去偷看蛐蛐,不慎让蛐蛐跑了出来,等再次捉住时,蛐蛐因伤而死。儿子害怕极了,就跳了井。成名回来后由怒转悲。天快黑了,成名发现儿子的身体有轻微的喘息。夜半时分,儿子又复活了,但神智痴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于原来那只。将这只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斗,结果获胜,这只蛐蛐还有叮住鸡冠不被鸡啄的本领。这只小蛐蛐被进贡到皇宫后,屡战屡胜,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县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设法让他考中秀才。一年后,儿子精神恢复正常,告诉父亲自己变成了蛐蛐,善于打斗,成名这才明白原来那小蛐蛐是儿子的化身。从此,成名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促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成名一家本来好好的过他们的日子,但当他不幸被迫干上里长这份苦差后,便没有安宁的日子过了。为了征收蛐蛐,许多人家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为不善征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备受惩罚。好不容易捕到的一只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救命稻草”却由于儿子的不慎而化为乌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灭,甚至儿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当然,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他设想成名儿子幻化成了一只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亲及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里,这有可能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成名的儿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像这样的情况又何止他们一家呢?所以说,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寻欢作乐,置劳动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其昏庸可见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为献蛐蛐有功而获中秀才,不但如此,还获得重赏。原来,一只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变一家人甚至是许多家人的命运,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通过《促织》一文,我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认识。作者的良好愿望,当然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文中也得到体现,要是这美好的愿望能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啊!
促织读后感共2
《促织》读后感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偶读,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对其略作赏析。
首先,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
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
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再次,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
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促织读后感共3
促
织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等词的意义及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2、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4、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5、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3、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板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句话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写鬼写妖”的题材内容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促织》就是借助一只小小的蟋蟀来显示那个怪胎社会的古怪事情的。欲知故事详情,请听《促织》分解。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虽童子试连中第一,此后却屡试皆第。除三十一岁曾作了一年幕客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三、《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20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16卷,431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题材可分为: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整体感知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正音正字
3、划分小说的情节结构
起因(1)宫中尚促织之戏 开端(2)成名因无促织受苦 发展(3—4)成家求卜得虫 高潮(5—7)成子魂化促织 结局(8)成名因祸得福
五、赏析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明确
小说围绕着一只小小的促织来安排情节,以征集、捕捉、交纳促织为线索展开,成名一家的命运,悲喜系于其身。
2、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 明确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 妙处:这样曲曲折折、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哉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速读全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迫充当里正,“薄产累尽”“忧闷欲死”“杖至百”,这是“悲”。第3段,写成妻问卜得图,第4段写捕捉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给成家带来了希望,是写“喜”。第5段写关乎全家性命的促织被儿子弄死,这又是“悲”。第6段得儿尸于井,是“悲”,儿半夜复苏,门外且有促织鸣叫,又转为“喜”。第7段写促织斗鸡,则为“大喜”“惊喜”。第5至7段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化悲为喜。 二.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情节曲折。
本文以促织的得失为线索。全文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料,曲折多变,扣人心弦。
(2)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
二、细读课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段,从文中选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括号内,并按空格限制的字数写出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并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得儿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如写“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是“惭—大喜—惊—惊喜”,这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相联系,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
3、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难点解析:借古讽今抒胸臆 :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戏嬉为引线,由于宫廷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这样既可放开去写,又可避开文网迫害,是一种借古讽今笔法。
故事以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基调是揭露社会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等,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他们受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三、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
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总是,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
四、文中写“问卜得佳虫”(
3、4节)与“魂化促织”(
6、
7、8节)皆属幻想。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这样行文有和好处?
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证实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终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林的现实。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
五、课文总结
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我们今天的同学们,更因该敢于同丑恶现实作斗争。
六、作业
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寓言故事。
纺织读后感
组织读后感
织梦人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孟母断织读后感(共15篇)
促织读后感共3篇(读促织有感)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促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