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是热心会员“mengbaiguan”分享的高一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欢迎参阅。
在寒假期间,我参与了xx乡xx村的几项调研活动。在此过程中,我切身体验到了耕种的不易与收获的快乐。结合实际,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对于xx村的教育情况展开了调查,数据显示,村民含有30%受到过初等教育,只有1%受过高教育。目前,村内只有13名高中生。如今,儿童上学的年纪规定是6岁,但有50%的孩子在8岁时才入校。
此外,还调查了农户的生活状况。调查表明,村民的粮食、蔬菜和肉类基本自给,仅需选购少量油盐,因此大多数家庭的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
根据这段时间与乡亲们接触,我深刻感受到:乡村对教育的重视水平并不逊色于城市,甚至在社会条件较差的区域,人们对教育的向往更加明显。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并非观念的落后,而是经济的缺陷。
被调查的家庭中,有80%家庭将三分之二的收益用以小孩的教育,绝大部分父母十分希望孩子能读大学。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诚挚的言语。在调查时,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总是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行了。”其实,大家辛苦付出,并不求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多学一些知识,找到更好的出路。还有一位老汉曾告诫我们:“我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拼死拼活也得上。”因此,大家回头思索,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是否可以仅通过入学率或文化程度来评判?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讲,评定大家重视教育的水平,应当看他们在教育上投入的家庭收入占比。虽然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教育的向往和期望比城市人更为强烈!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们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时;当你听见老汉说拼死拼活也要让孩子上学时,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甚至用手指数有多少失学儿童吗?因此,盲目地给贫困山区贴中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等标签,是否显得过于轻率,甚至带有某种歧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农村学生才这么说,而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我也有切身体会。
从调查的开端到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无数次的感叹与兴奋。在和乡亲们触碰、磨合,最后融进他们的过程中,乡亲们对我们的关注如同亲生子女一般,大家感受到他们质朴的情绪,和对知识、富裕的期盼。应对这份深厚的情谊,大家都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xx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有些想法我却无能为力,目前我们只能在宣传xx村成功案例的同时,提出一些尚不成熟的意见。
高一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