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篇 逍遥游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27 16:26:35 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篇 逍遥游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篇 逍遥游的心得体会

逍遥游心得体会共1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填鸭式、讨论式、自助餐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前一篇,我们学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受了先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念和牺牲精神。我们或许应该思考,人活着,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追求幸福。而人有两面,社会人和自然人;那么这幸福体现为两面:

一、作为社会人的幸福;

二、作为自然人的幸福。

  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为国为民为集体为社会,奉献力量,实现兼善之志;作为自然人:追求个体幸福与感受,为自己而活,活给自己看,时时舒展自己,独立的幸福体验。孔子曾问弟子之志,其他人都要治国安民,只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叹,叹出了孔子心灵深处的梦——做一个治世的自由自在的人,于是那个名叫金人瑞的改名叫金圣叹了。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谈到人生的四种境界——主要侧重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老庄的作品则是抛开社会人的那面幸福而谈自然人的幸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材和德育工作中十分欠缺的。

  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李清照词中亦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之语。岳飞取表字“鹏举”。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鹏”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的这篇《逍遥游》。

一、了解庄子的散文的价值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我们将通过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对文章字词句的疏通

(一)字词

1.字音识记:鲲、抟、谐、坳、徙、冥、阏、沮、枋、鷃、舂、朔、泠、蒿、翱、恶、发、知、决、数数、飡、蟪、蜩

2.通假现象:冥通“溟”;飡通“餐”;反通“返” ;知通“智” ;辩通“辨” ;而通“能”; 辩通“变”;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⑴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⑵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⑶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⑴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⑵《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⑶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⑷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⑸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⑹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⑺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二)文句(借助注解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已。”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三、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泛读全文,回答问题:

1.教师: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鷃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

  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

四、

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⑴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⑵斥鷃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鷃的“笑”是什么态度?

⑶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

  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眼界太狭窄,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

  对蜩与学鸠、斥鷃、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一一否定,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一方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另一方面是因为庄子要以“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给生活在世俗中执迷不悟的人们以当头棒喝!引导他们改变人生观、世界观。 7.问:怎样做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

8.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9.怎样理解这“无己、无功、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个密网宏罗。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或要做到《齐物论》中的“丧我”,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至人无己”三句下,宣颖《南华经解》评曰:“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功名在人生中的意义,古今思想家的看法截然不同。

  10.古今的名人有类似的思想么?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板书设计:

四、文章的写作特点

  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五、讨论《庄子》(逍遥游)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赤壁赋》、李白、陶渊明、李清照

六、课外阅读: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1.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庄子《秋水》《庖丁解牛》 3.冯友兰《人生境界》 4.南怀谨读《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自辅学案

  逍遥游以考代练

  逍遥游读后感(共8篇)

逍遥游心得体会共2

《逍遥游》课例赏鉴

【课例实录】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中,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要解读其中的玄机,我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也就是于全文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意象是什么呢?

(生思索)

  生1:大鹏吧!我们从一开篇就看到了它,作品讲的就是关于它的寓言故事。

  师:聪明,正是这只大鹏带我们一起去探求庄子笔下的“逍遥”境界,这一意象就是全文的穴位所在!

  那么庄子又是怎样描写这只大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并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1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

(生交流1分钟)

  生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

  生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

  生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句描写它奋起而飞时的气势,体现了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

  生5:“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它不仅奋飞时气势壮美,而且迁徙时也磅礴壮观。

  师:好!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开篇的三句话,再度领略一下这只来历不凡、一飞冲天的巨鸟飞翔的雄姿吧。

(生朗读“北冥有鱼??其翼若垂天之云”)

  师:读得不错,但如果感情再充沛些,就更能体现大鹏鸟展翅高飞的气势。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

  生5:作者用“蜩”“学鸠”是为了反衬鲲鹏的志向高远、气质超凡,非蜩与学鸠这样的小动物所能理解!

  师:你是根据哪句话得出上面的结论的呢?

  众生:因为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

  师:是啊,这确实是一个幻化神奇、志存高远、非一般动物所能比拟的神鸟啊!如果有可能,让你也变成这只大鹏鸟,你愿意吗?为什么?

  生6:愿意。可以翱翔于九万里高空,那是怎样的惬意啊!

  生7:愿意。一飞冲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多自由啊!

  生8(犹疑状):我??不,我不愿意。

  师:不?很意外的答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鹏的就是这篇《庄子·逍遥游》。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如此的巨鸟啊!在庄子的眼中,大鹏威武壮美,有着高远的理想,可见庄子对大鹏这一形象寄予的深情厚爱。你竟然说“不”,这是为什么呢?

  生8:因为无论它多么神奇,它也只是一只鸟而已,作为一只鸟它并不是绝对自主的。

  师:嗯,有意思,还有没有同学跟他观点一致?

(生低声交流)

  生9: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从行文来看,庄子认为大鹏根本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关注到文章的题目了。不过,大鹏南徙时可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气势是何等的磅礴,这一“击”一“抟”就是“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还不逍遥吗?

  众生:不!它要靠巨风才飞得起来,没有巨风它寸步难行!

  师:能引文为证吗?

  生10:文中第一段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海运”即海动,海动必有大风;“扶摇”是旋风,而“六月息”就是六月的大风。这些都说明没有风,大鹏就无法翱翔,就谈不上逍遥游。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

(生仿佛有些犹豫,不知怎么作答)

  师:看来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逍遥”。

  从语义学意义上说,“逍遥”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悠远舒长的意境。根据课文后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指的是优游自在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根据这个词义,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鲲鹏无法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了吧?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再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11:文中说大鹏“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些都是说明大鹏虽然能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它还需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它寸步难行!

  师:很好。那么庄子有没有在第二段中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呢?

  众生:没有。第二段的内容是第一段的重复。

  师:仅是简单的重复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12:这一段所举的例子不仅有大鹏、蜩、学鸠,还新增了朝菌、蟪蛄、大椿等,进一步突出了小与大的区别。

  生13:这一段不仅举了自然界的例子,还用普通人与彭祖进行对比,还是为了突出小大之别。

  生14:这一段大鹏南飞的故事,是从“汤之问棘”的角度重复的。作者可能是想借古代圣贤之口来强调此事。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敏锐,而且观照仔细全面。但是,我们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这种对“小大之辩”的不厌其烦的重复,究竟要说明什么?

(众生小声议论)

  生15:这一段中所写的事物,归结起来就是大和小两类。根据文意,庄子认为不管你是大是小,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可能摆脱外在的束缚而达到完全的自由。

  师:你的意思是他们都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看来,还是回到了那个初始命题——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现在我们来研读文章第三段,一起从中寻找答案吧。

  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在文章第三段中筛选一下信息,看看庄子为我们写了几类人。

(生默读、勾画、筛选信息)

  师:谁来展示一下筛选的结果?

  生16:四类人,分别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7:我不同意。作者写道“宋荣子犹然笑之”,可见还有宋荣子。

  师:也就是说,你不同意把宋荣子跟前面提到的四类人归为一类了。那你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生17:“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应该是官场上的风云人物吧。宋荣子应该是比较清高的那种人。

  师: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什么?

  生17:他应该笑他们太看重名利,为名所累,为利所困。

  师:“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和文中所举的哪些例子相类似?

  生17(看书,思考):应该是“蜩”“学鸠”“朝菌”“蟪蛄”等小生物,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其实鼠目寸光。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就肯定了“宋荣子”这样的人?

  众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来思考一下这句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说明宋荣子这样的人心中还有什么观念存在?

  生13:哦,我知道了,这说明宋荣子内心还是不忘记分清物与我,荣与辱。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忘却荣辱。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宋荣子之后庄子又写了谁。

  众生:列子。

  师:与宋荣子相比,列子道行如何?

  众生:高多了,他能御风而行,来去自由。

  师:真的自由吗?

  众生(先是一愣,然后纷纷摇头):不,不,他还是要依赖于风。

  师:对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犹有所待也”。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不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大椿、彭祖一样吗?虽比众小高一等,仍然“有所待”,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啊!

  现在让我们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作品的最后两句话,为我们解开“逍遥游”的谜底吧。

(请一生朗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圣人无名”)

  师:你读后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了吗?(朗读的学生怯生生地摇了摇头)那么谁来说说他的理解?

  生11:庄子的“逍遥游”应该是指摆脱一切束缚,顺应六气变化,在宇宙间来去自如的境界吧。

  师:哦,也就是遨游太空了。(众生笑)那最后一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该怎样理解?

(众生思考)

  生15:看来,庄子要告诉我们,他这里所说的“逍遥游”并不是遨游太空,而是提醒我们要抛开名利思想。

  师:观点从何而来?

  生15:庄子不是说了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忘记自己的人,“神人”就是抛弃功名的人,“圣人”就是无视荣辱的人。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吧。

  师:漂亮!同学们的发言实在精彩。所以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是“至人”,无欲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是“神人”,隐姓埋名鄙视是非荣辱的是“圣人”。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庄子所谓的“有待”和“无待”,应该是说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了。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对于庄子的思想,对于“逍遥游”,你们能接受吗?有怎样的看法?

  生18:我蛮佩服庄子的,他的想象非常大胆。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内就是外,荣就是辱,人不要去分辨它。但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更佩服庄子了。

  生12:我个人觉得这种“逍遥游”是难以实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认为那是太空、太虚的理想。

  生13:我不这样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境界,是一种抛弃功名利禄、精神完全自由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充溢着物欲气息的当下,这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俗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的思想,消极地看是消极避世、全身远害的养生之道;而积极地看,则是“判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至刚至柔的“人情化”的宇宙论,抛开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用他开阔的眼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他看来,不是人的物质条件束缚了人自身,恰恰相反,是人的思想束缚了人自身,因而无法达到“逍遥游”。他所追求的“逍遥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

  庄子生活在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其在《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自己无欲无求、保持恬淡宁静心境的思想。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虽然充满理想主义,但其内蕴实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非凡的启示。如果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课领悟到庄子精神境界之美并有所感悟,我想,我就已经满足了。

【执教感言】

  该篇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然而庄子“逍遥游”的绝对境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混沌,不知所云;庄子的写作风格也会给人一种荒诞可笑、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课前我反复阅读文本,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产生误解的根源,并尝试寻找正确解读的钥匙。赛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本节课铺平了道路。

  一开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很没底气,我一直纠结于我是否对文言知识的处理太过淡化。然而最终我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设想。我认为,教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文言教学的唯一任务,甚至不是重要任务,重要的是如何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思想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捕捉和领悟文本的内蕴,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新课标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更大程度地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找出赏析文中意境的钥匙。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设计了层层跟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对庄子思想的正确感悟理解。

  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文言的一个有效手段——诵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诵读分析,自主探寻、归纳,得出结论。

  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大胆质疑,精彩独到。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标下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我也为此感到骄傲和庆幸。

(张 茗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名师观察】 茶需静品,香能通灵

  有这样一句对当今语文课堂的评价之语:“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张茗应该是我熟悉的为数不多的能走进文本的老师。

  做教研员这几年来,下校听课让我感触颇多。“浅阅读化”倾向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解读文本时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不是“教什么”,而是“怎样教”:先怎样教、再怎样教、后怎样教。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观课中,观课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教学方法,从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的设计和执教是否精致、精彩。毋庸置疑,“怎样教”是必要且重要的,能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更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王荣生先生就曾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语文教学应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作为《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都给本文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庄子的文章正如他所追求的“精神绝对自由”一样,不拘一格,变幻无穷。如若把教学内容定位于文言知识的讲授和文意的疏通上,不仅费时难解,容易将飘逸洒脱、雄奇深邃的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而且会疏远学生与“庄子”的距离。可以说,张茗抽到此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比赛前一天,张茗按大赛组委会安排跟学生作了一节课的互动交流。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为赛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是而已。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的讲授和题目的反复训练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主动探求每篇古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上来。要使学生通过文言文去体认古人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思考当今的生活。

  作为象征型文学作品,《逍遥游》具有三大特征:写作目的的暗示性,艺术形象的意象性,艺术手法的象征性。其教学的难点在于对附着于“象”之后的“意”的破解。张茗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就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重要意象——鹏,她谓之为解读本文的关键“穴位”,其实这何尝不是找准了突破象征型文学作品教学难点的“穴位”?——是为此课之“起”。接下来她引导学生去体认大鹏的幻化之神奇、奋飞之壮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描写大鹏的原句,并说出句子表现了大鹏怎样的特点。接着,张老师轻点了一句作者在表现大鹏的同时为何又要加入“蜩”与“学鸠”的一段描写,貌似无意,实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行文反衬的妙处——是为此课之“承”。我在观课时喜欢留意“转”的环节,一堂课“转”得好,往往会曲径通幽,翻出新意;“转”得不好,则常常难以为继,草草收场。张茗老师以“你是否愿意变成大鹏”的发问引出“不愿意”的感言,继而引发什么是真正的“逍遥”的探究,应该是本课的巧妙一“转”,引导学生去探究附着于“象”之后的“意”。不仅如此,这一“转”,还将教学的重心从自然领域转到社会领域,引出对文本第三段的研讨,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许很多教师的课上到此就结束了,但我却认为,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就会迷失于庄子的奇幻故事和超现实的理想人格之中,势必与庄子产生疏离之感,甚至质疑其精神境界在当今世界的适恰性。这就是很多执教这一课的教师失败的根本原因。如何从庄子消极遁世的外壳下挖掘出积极的意义,让学生收获增益其性情的养分,才是收束本课的关键,而这需要教师有更广泛的阅读积累,肯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值得欣喜的是,张茗老师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大胆发表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于是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之下,在学生个人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学生终于领悟到文本的思想魅力,领悟到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自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何等的可贵!至此,张老师完成了本课最后的漂亮的一“合”。

  从张茗老师的课堂实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不露斧凿痕迹的精巧预设,但这一切皆是为其深入解读文本后通过筛选而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堂课无疑能给很多在“教什么”上还拿捏不定却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样教”的教师以有益启示。

(訾 惠 中学高级教师,贵州贵阳市高中语文教研员)

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

  我心目中的“鹏”

-----《逍遥游》教学心得

  我心目中的“鹏”

-------《逍遥游》教学心得

  李白有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借助大鹏展现自己自信乐观人生态度。确实是该深挖《逍遥游》的潜在意义了,在惊叹于庄子的汪洋恣肆想象绮丽的同时,我更崇敬大鹏的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精神气概。

  学习《逍遥游》这一课的前一节我在班上做了一个铺垫,说这一篇如何如何的经典,如何如何的有味,让学生下去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原本想让一男生朗读一下文段,想不到的是,该男生竟一口气背诵下来,下边的其他同学在赞许同时,有几个举起手:“老师我也能背诵”。问其原因,回答是感觉有意思。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这是学生最质朴的回答,感觉有意思! 《逍遥游》是高考必备64篇之一,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大量幻想、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观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文中有一些易写错的字词 ,比如:南冥、坳堂、夭阏、蓬蒿、抟扶摇、蟪蛄、腹犹果然、辩乎荣辱之境、御六气之辩等,这些字词,通过课堂板书、课下反复巩固等方式,以期达到理解识记熟练掌握的目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形象:鲲、鹏、蜩与学鸠、大椿、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而这些形象当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鹏”。

  在庄子心目当中,客观世界皆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凭借就得无所待,希望一切顺应自然,超脱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追求无条件的绝对自由,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

  1 境界。庄子的思想的这种思想,跟当时的大背景有关,庄子年轻时也有自己的梦想,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其学无所不窥”但等到庄子学成后却发现“而今也天下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所以,才有了后来楚王派人携重金邀其做相时,庄子只是“持竿不顾”,好一个持竿不顾的庄子!面对高管重金的诱惑丝毫无动于心,不得不说是一种境界,哀莫大于心死,因此笔者认为:这应是庄子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之鸣,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境界,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冷眼相待。

“鹏”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独特形象,它体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么雄壮无比的实力,仍然志在南冥,实在难能可贵。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机会转瞬即逝,机会只留有准备的人,善于捕捉机会,是鹏的智慧所在。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表明“鹏”善于借助外物,“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鹏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九万里的高空,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比抢榆枋而后止的蜩与学鸠,有着更大的格局,而我们,就要吸取其正能量,要有雄心壮志、要胸怀世界,要做一个大格局的人,当然,仅仅仰望星空并非智者之举,我们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还需要脚踏实地。大到鲲鹏大椿,小到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抑或宋荣子列子,这些皆有所待,都非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 《逍遥游》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大鹏的形象尤其奇特,“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汪洋恣肆的想象,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么多举的例子竟然都是无所待,这种思想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的确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九万里的高空在后来的人们看来的人们将之理解为天堂,而庄子却让大鹏展翅高飞却只为南冥,怎能不令人惊叹不已信服万分呢。从大鹏身上,我们应该学到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当然,要想成功,不但要仰望星空胸怀壮志,还需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蜩与学鸠、朝菌、蟪蛄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只是与大鹏有小大之别,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壤上,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大鹏也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逍遥游,但我个人认为,它的那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心存高远的气概、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借助外物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实在是无人无物能比,尽管没有达到庄子心中的逍遥,但是仍给后世留下无尽的念想和崇敬。“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

  俞敏洪这样说过:“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逍遥游》中的“鹏”,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样的化身:志存高

  3 远、善于捕捉时机并借助外物、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如果说 “逍遥”是庄子深邃哲学思想中那潭水,那么大鹏则是其中最具魅力的涟漪。

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篇 逍遥游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逍遥游心得体会(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