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古都的秋》读书心得笔记3篇(故都的秋读书心得),以供借鉴。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笔记1
作者在文中写道,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虽然总是好的,可是,他最喜欢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所以,这就是作者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由。
虽然京城的秋,他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玩儿,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虽然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名酒,等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当中,是不合适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将近十余年了,但是在南风美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谭柘寺的钟声”这表明,作者就算不去,也很想念,这北国的秋。
这篇文章中,作者很强烈的表达出,他非常想念北国的秋,也非常喜欢享受北国的秋。作者还在文中提到了“秋蝉的衰弱的蝉身,更是北国的特产”,一句更是表明了,他喜欢故都的秋的原因。还类似这种话的还有很多。比如,北国的秋雨,北国的槐树,北国的古树等等。在文章中,作者还用了很多英语,比如:“GoldenDays”等等。
郁达夫的文章,语句通顺,非常简洁,不会有一句废话和多余的字,另外还会运用上英语,这让我非常喜欢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笔记2
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篇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对五幅秋景图的描绘,无不充斥着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却有心情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去听那“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是一种闲适吗?如果说作者描绘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四幅图还能勉强和“悲凉”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图画“胜日秋果”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悲凉”的影子了。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对枣树的描述:“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生活在这样的庭院中,面对着触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赞美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挚地赞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看来,作者要留住的是这北国的秋天,更是与这北国的秋天紧密相连的闲适的生活。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笔记3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达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古都的秋》读书心得笔记3篇(故都的秋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精品文章3篇(《巴黎圣母院》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