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XXXX年XX月XX日)应平朔工业集团公司团委邀请,笔者参加了“青莲读书会平朔工业集团分会”举办的以“读经典书籍、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多位青年书友介绍了自己的读书体会。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已经长期不认真读书的笔者感到很羞愧,总是感到“跟不上时代发展,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活动结束后,笔者结合“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成长”,认真地做了自我反思:看来,不读书就会落伍。让我们“一切从读书做起”吧!
下面是笔者在本次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书友:大家好!
今天来参加此次读书分享会,有机会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交流,我倍感荣幸。下面我也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的痴迷研究者。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无论在什么单位担任什么职务,都一直在做“码字”工作,我实际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码农”。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我工作很长时间里,都在做软件开发,而软件开发其实就是将一些代码堆砌并整理为成套的计算机程序,简言之就是“码代码”。只不过我码出的程序,只是为用户所应用,而不是为大多数人阅读,实际上一般人也读不懂。其二,整个严谨的软件开发过程,其实一直伴随着各类文档的编写工作,例如:管理业务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调研及分析、初步设计方案、操作及培训手册等,这些文档的编写其实就是“码文字”的过程。其三、我一度还幻想做一个“码音符”的音乐编曲者,在电脑安装了一些音乐编辑及编曲软件并鼓捣了很长时间,最后却因缺少音乐细胞、乐理知识而以惨败告终。其实,编曲其实就是把各种乐器的音符有序地排列起来,最终形成美妙的音乐。但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玩得了的。我的电脑编曲惨败的教训告诫我们:只学电脑技术而不学电脑所服务对象方面的知识,是根本无法做好软件及服务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IT理工男出身,逻辑思维比较缜密,平素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各类管理业务。平日里虽有写作,但大多数只是涉及到论文性质的东西。我写的东西一般是些只有我自己才能看明白的——管理技术文字的杂乱堆砌。我虽然看似有激情,但可能理性更强一些。很多时候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不解风情、不尽人意,也没有文人的浪漫及文采,但我设计的解决方案及软件却很人性化。虽然我的服务对象遍及平朔的各个管理业务领域,也学了不少别人的东西,但唯独在文学及读书方面,我感到很空白,感到很惭愧,也很无语。
其实,最初促使我打算提高文学修养、强化读书/写作能力并填补“文学短板”的主要原因源自于——XXXX年我在北大光华经管学院学习、以及XXXX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学习的那些经历。
第一、我发现具有“文哲史”及经济管理学历背景的人,比起技术工程师来,更具有治国安邦及经营企业的天赋及底蕴。另外,我所从事的管理咨询业界里,管理咨询者中“学文”的居多,而我们学计算机的这些理工男,干的却是“为人作嫁”的营生,只是听命于人家而苦苦地为其开发软件。有道是:“文以载道,书以焕采”、“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文学使人达理,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由此可以看出,文哲史对于我们人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第二、清华经管学院倡导的“通识教育(通用知识教育)”让我很受触动。清华经管学院很早就在本科生中增加了“中文沟通、中文写作、英文沟通、英文写作”等通识课程,并且有一半的课程实现了采用英语教授。目前,我们有些人(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的写作水平堪忧,连最起码的公文写作都写不好,更别说一些面向社会市场的投标技术方案及预算书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缺乏实实在在的写作。
第三,我的侄女本科学的哲学,后来又先后在中央党校取得硕士,在北京大学又读了四年的哲学博士。在与侄女的交流中,侄女告诉我哲学到底是啥样的一门学问,以及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侄女还将哲学喻为“启迪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之母。侄女还非常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她建议我在运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再学习并运用一些哲学知识。此后“哲学思维 系统工程方法”组合研究模式就一直深度融入了我的研究工作中。通过这些年接触哲学,我就下决心彻底脱离企业信息化领域,而当时要想“弃IT而从文”的话,就我在平朔管理职级来说,也只能去二级单位担任党委书记。
第四,在我们IT领域里,很多“老人”终将脱离IT行当而转型做其他的事情。我们业界人士把这种“远离IT伤害”的做法称之为“从良”。IT界本来就是精英云集的地方,我的很多朋友“从良”以后,在各个行当都做得比较成功。例如在IT文学方面:就有一些人去当作家、当编剧,写小说,拍影视剧。现在市面上的四大当代商战小说——《输赢》(付遥)、《圈子圈套》(王强)、《浮沉》(崔曼莉)、《对决》(许韬)中,前两部都是我IT界的朋友写的。其中,王强是我在XXXX年在安家岭ERP系统规划选型时认识的,他当时在西门子任部门经理。王强脱离IT后就移居加拿大,他在2006—XXXX年连续出版商战三部曲小说《圈子圈套》以外,还将其改编成电视剧《魔方》,之后王强还出版了《创始人》、《螳螂》、《先胜》等小说。IT行当的确是众多文学作品素材的肥沃土壤,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也是从我们IT界诞生的,他的《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非常受人欢迎。另外,从业25年的IT老兵白丁竟然以零文学基础也跨界写出了堪比《三体》的长篇科幻小说《云球》。“不会写小说的IT男不是好工程师”,这也正是广大网友为刘慈欣近30年火电厂IT工作经历打上的标签。
另外,据说:搞文学的王小波原本也曾是一个IT英才,他堪称中国第一代程序员,上大学时他主修过经济学及数学,同时还自学了计算机技术,学过C、汇编、Fortran等编程语言。早在XXXX年就斥巨资买了一套配置豪华的IBM-PC兼容机286,还曾经自己编了一套DOS下的独立输入法。后来他想把自己的小说手稿输入进电脑,做成电子文档,但当时国内没有打字软件,所以王小波决定自己做。他用C 语言写出了中文输入法、编辑器以及多媒体系统,开发出了一个类似word的软件。在靠写书赚钱之前,王小波还靠着卖代码赚了一些钱。业内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小波的编程能力绝对不逊色于同一时期的雷军和马化腾。有很多中关村的老板邀请过王小波加入公司当程序员,王小波也认真地考虑过,只不过觉得写东西比赚钱更有意思,全给拒绝了。
我是有一定岁数的人,职业生涯也将面临离岗的境遇。近年来,我有意识地与一些文学才俊、文人墨客交往。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业绩、有故事、可总结的IT“老男孩”,这些年我积累了很多职场酸甜苦辣的趣事及糗事,也收集堆砌了不少文字及多媒体素材,因此有业界朋友就建议我花些钱在北京找个文学“枪手”,将自己的经历演绎加工一番,也出版一本纪实体自传或者IT商战小说,并实现从“读书”到“出书”的跨越式进阶。虽然把文字变成铅字一直是我的愿望,但我的积累及造化显然不够,因而总不能如愿以偿。
其实,作为企业干部比一般员工有更广的视野及经历,因此我们干部更应该拿起笔来,亲笔记录一些反映企业恢弘发展的历史事实。在此启发下,我也曾经心动并开始关注文学界的人与事儿,加入了一些互联网文学群组,也试图在离岗后做些兴趣转型的事情。但经过认真观察及思考以后,我很快就否定了一些想法。文学水太深,知难就转身,原来文学并不是我盘子里的菜——我根本玩不转。这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文学积累,书都读不好,岂还能出书?或许自己缺啥就羡慕啥吧,我对文人很是羡慕。我也纳闷了:有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些很平庸的凡人小事儿,我的文人朋友竟能以各种文学题材表现的那样的生动感人。现在,我对文学界充满了敬畏,对文人们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实证明,因本人文字功底及写作能力问题,本人虽倾心于文学,但与文学却始终有缘无份,文字文学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搞好的,看来我还是老老实实做我的IT理工男吧。我做人做事有个特点:总是喜欢暗自发力做事儿,而当大家知道我干某件事情时,可能我已经尝试过并放弃此事了。人生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大目标总是要放弃一些小目标,只有聚焦于大目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尽管如此,但我仍会一如既往地敬慕文人骚客,想方设法地亲近一些文学挚友。现在我心中及身边能有一帮文学朋友感到很荣幸。我将以我的专业特长与优势,与文学爱好者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的客户/用户绝大多数是青年人。我在信息中心担任领导期间,也招聘或交往了一批很有才华的青年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更是企业的希望。青年好,企业才能好;而企业好,那是一定是因为青年好!
让我们“一切从读书做起”吧!
谢谢大家!
(吕延斌XXXX年XX月XX日)
名著读书分享会发言稿(必读互联网书籍)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