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苏教版教案)

时间:2023-03-12 18:17:54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苏教版教案),以供借鉴。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苏教版教案)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3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苏教版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初二下册作文大全3篇 苏教版初二下册知识点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3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完整)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冀教版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和整理教案范文3篇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详案

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3篇(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教案年3篇(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

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12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随笔

小学五年级数学最新教案范文3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