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3-09-06 11:51: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以供参考。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

  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

  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

  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太阳高度

  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1】

  【PS】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PS】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昼长>夜长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昼长<夜长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读图,思考P135】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

  【作业】P137——①②③④⑤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5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2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8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模板3篇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课件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范文3篇(人教版地理八下黄土高原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素材3篇(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最新范文3篇 印度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地理

2022年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7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月考必考

七年级地理教案12篇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一地理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