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凸透镜教案5篇 凸透镜成像教案,供大家阅读。
凸透镜教案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教案2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规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⒉使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制作土照相机,培养同学的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半透明白纸、直径不等的较长纸圆筒、透明胶(浆糊)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师:出示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⒉生:中间凸起,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等等。
师:(小结板书)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这种镜片叫凸透镜。(也就是说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科学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镜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更形象具体。教师连线强调凸透镜的结构特征。)
反思:此处的连线强调让同学对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刻骨铭心。
⒊师: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还有聚光作用。
师:凸透镜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继续研究凸透镜。
二、新授
⑴指导同学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A初次实验感知。
师:(提实验要求)待会儿我们要做个小实验,每个小组有6个凸透镜,每个同学手持凸透镜,手臂伸直,眼睛透过凸透镜看窗外物体(教师事先在每个窗台放一盆美丽的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宣布开始实验。
生:同学实验
师: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台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楼房是倒立的而且缩小了……
B再次实验感知:
师:刚才大家观察仔细,真不错!光能不能透过凸透镜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纸上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实验,看到像映在白纸上感到惊奇。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移动白纸,外面的`物体能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像;物体通过凸透镜映在白纸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缩小了;移动白纸时,映到白纸上的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白纸在一个地方像最清晰……
师:讲解物体的像能映在白纸上的我们叫做实像。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师:(板书)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⑵指导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大家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刚才大家只得到了缩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会儿我们要继续用点燃的蜡烛的火焰当物体进行研究,看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到底什么规律?下面提实验要求:
反思:此处教师设疑,节约了时间。应该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即使多花点时间,但能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更能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介绍分组资料: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等。
②由于实验用了点燃的蜡烛,要注意平安,防止烧了东西。
③蜡烛、纸屏要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使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师示范:实验报告单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缩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们不作研究。
⑤移动要注意顺序,凸透镜不动,先动蜡烛(距凸透镜由近和远),再动纸屏,纸屏每次由近和远离开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为止。
⑥各小组要注意协作,不乱抢,由组长布置,两人做成像实验,两人丈量,两人记录,发现的规律由小组讨论再填写。师宣布开始做实验。
生:小组互助协作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分小组汇报,你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小组发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物体近时,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物体远时,就能形成缩小的像……
师:适时板书
反思: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为同学集中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丈量栏目,培养了同学用实事数据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然而,这个报告单也限制了同学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时应加上探究的余地,让优胜组对什么时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时候不能成像也能进行探究。
⑶指导同学研究土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
师: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们每个组用凸透镜来制作一台土照相机,然后观察使用。介绍资料,用一个制作好的土照相机示范讲述制作要求:把两个圆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个凸透镜,内盒口蒙上一层半透明纸,使凸透镜能随其中一个盒子的拉伸等动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学制作,制作后观察使用土照相机。
师:你是怎么观察、使用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镜对着物体,拉动内盒,在内盒的纸屏上可以得到物体的倒立的像,而且这个像可通过调节物体、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我发现土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机这一活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轻易就尝到胜利的愉悦,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应用巩固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的装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装置里物体通过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机则是通过凸透镜而成像。(相同),它们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扩大或缩小。
师: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与平面镜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镜成像相比,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而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与实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过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对比,拓展了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推测照相机怎样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师:怎样用照相机照全身人像?怎样照半身人像?
生: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远时,能照全身人像。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近时,能照半身人像。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
生:显微镜、摄像机、望远镜、老花眼镜的镜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为什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总评: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同学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积极观察、考虑、概括、交流、倾听,多种感官一齐融入到课堂中,他们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探究成像规律时,假如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更完美。
板书设计:凸透镜
放大镜的镜片边缘薄,中间厚,能透光,人们把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⑴放大作用
⑵聚光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规律②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
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老花眼镜的镜片等。
凸透镜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
(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
(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凸透镜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凸透镜教案5篇 凸透镜成像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