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大全

时间:2023-10-07 09:52: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大全,供大家参考。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大全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2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使学生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39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2页第6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2页第8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页第7题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9页第7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2、做教材1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3、做教材140页第9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4、做教材14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复习指导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四、全课总结(略)

  五、作业

  教材第142、143页第9、10、12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简单的统计

  教材第140页第11题,第143、144页第13、14题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的含义,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做教材140页第11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二、巩固练习

  完成143页第1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教材第144页第14题的问题。

  (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 3 )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

  2、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什么是整除?

  2、25和5,谁能被谁整除,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二、教学例118和24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首先明确找一个数的约数,就是看这个数能被那些自然数整除?

  找18的约数,就是看18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18除以()=()

  2、找约数的方法;

  A、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最小的约数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B、用一一对应的试除法来做:也从最小的自然数试除,在能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约数,不成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不是这个数的约数,一直除到除数比商大为止。

  18/1=18(1和18都是18的约数)

  18/2=9(2和9都是18的约数)

  18/3=6(3和6都是18的约数)

  18/4不能整除

  18/6=3除数已比商大。

  18的约数按顺序排列是:1、2、3、6、9、18。

  3、用同样的方法找24的约数。

  24/1=24(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2=12(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3=8(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4=6(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5不能整除

  24/6=4除数已比商大。

  4、观察约数的特征:

  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思考:根据上面的图回答

  1、约数中最小的一个是什么数?(1)

  2、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是什么数?(本身)

  3、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2、3、6、9、18

  1、2、3、4、6、8、12、24

  18的约数24的约数

  5、练一练

  找15和36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三、教学例23和5的倍数各有哪些?

  1、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乘以1、2、3…..。所以

  3的倍数有3、6、9、12、15、18、21、24、27……

  5的倍数有5、10、15、20……….

  3、6、9、12、15、18……

  2、3、5的倍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5、10、15、20、25、30……

  3的倍数5的倍数

  观察上图发现:(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数?(本身)

  (2)一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倍数?(没有)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练一练

  (1)50以内4、9的倍数各有哪几个?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2、在4、8、16、32、40、48、64、80这几个数中,

  80的约数有(4、8、16、40、80),

  8的倍数有(8、16、32、40、48、64、80)

  3、32能被哪几个数整除?32有哪几个约数?32是哪几个数的倍数?

  32能被1、32;2、16、4、8整除。32的约数有1、32、2、16、4、8。32是1、32、4、8、2、16的倍数。

  五、布置作业

  反思:在教学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应加强:

  1、约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约数是什么。

  2、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倍数是什么

  3、强调一个数最大的约数和最小的倍数是一样大的是它本身,。

  4、如何找出所有的约数,而且确认已全部找出的方法应加强。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6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大全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3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乘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11篇

关于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3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3篇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

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10篇 7年级数学教研组上学期计划

个人工作计划小学数学(合集7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篇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模板6篇 初中美术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