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回延安》教案4篇 回延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以供借鉴。
《回延安》教案1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延安话延安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听视频朗读
感受重音、节奏、感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倾听、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试着背全诗
再读诗,提出质疑
配合教师小结所学知识
回答、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互读互评,共同提高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诗的主旨
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学生再次质疑的能力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巩固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延安》教案2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3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4篇 回延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