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教案【12篇】

时间:2023-10-16 08:22:56 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1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以登山缆车,荡秋千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构造几何模型,应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体设计上,由易到难,难度层层推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三角函数的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测量问题,坡度问题,旋转问题等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他们的图形,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注意兴趣的培养。

  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绩。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2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形这章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在学了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基础上再来研究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的内容,本章的知识通过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中的坡度、方向角方位角建立联系,解决问题。本章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特别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一定要熟记。本节课虽考虑到本班学生自从分班以后,学习氛围不浓,而基础又较差,因而必须将难度降低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引入时,既用了直角三角形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用:“黑夜给了我一个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类比数学中的“上帝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直角三角形”说明寻找直角三角形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又引入用学生最近反应学习苦,学习累和不爱护公共财物的情况,从引入课桌要到了到其他贫困地区孩子午休谁桌子下的情况引入爱护公共财物,今儿从而引出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虽然大家都在说这节课的亮点就是将德育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合不免显得优点牵强,下来我将在思考如何让本节课的引入与内容结合得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设计教学时,想到学生函数的基础不好,很怕函数,没有考虑到和函数的定义联系起来,而学生虽然会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了,但对为什么把这些值成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细节,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学生只停留在定义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在下次教学时,我要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它们成为函数值?”来启发学生。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3

  对照生命课堂的理念,自我反思如下:

  1、营造安全,受鼓励的学习环境。

  整个课堂过程,我给与了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三角函数概念以及例题讲解部分充分的给与学生展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讲解,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只是我在对于评价这个方面尚还很欠缺,缺少的是教师语言组织能力。

  2、自学,交流,汇报,评价流程。

  引入复习内容后,让学生完成考点管理知识的总结,有疑问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环节上,独立自主学生的比较好,可能是知识点过于简单,讨论交流的比较少。

  3、教学过程有效,深刻,真实。

  从知识点的复习到例题的讲解,时间上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恰到好处。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4、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观点,学生都会提出来,特别是在tan2A是否等于tanA这个部分,同学谈论激烈,在这一过程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并未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果,而是由我提醒学生的。这方面应该要学会忍住,让学生自己来说。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4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是关键。

  1、通过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课上问题引入法,从教材探究性问题梯子的倾斜度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用特殊值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从作图,找边、角,计算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进一步深入地去认识三角函数。

  3、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4、教学中存在许多缺陷,使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理念,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和严谨性,不断地改善教法、学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高学生成绩。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5

  一、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和余弦

  第一課时:正弦和余弦(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1,如果∠A=6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教科书第1-3页的全部内容。

  2,选用課时作业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 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 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7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学会利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及证明.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严格的逻辑语言证明函数的性质,并在今后解决初等函数的性质、求函数的值域、不等式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方面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归纳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由于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常常要综合运用一些知识(如不等式、因式分解、配方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所以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材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把自变量的变化方向和函数值的变化方向定性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如下

(1)函数的单调性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函数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前一节内容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知识的延续有密切的联系;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的知识是它和后面的函数奇偶性,合称为函数的简单性质,是今后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其他函数单调性的理论基础。

(2)函数的单调性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这节课通过对具体函数图像的归纳和抽象,概括出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的准确定义,明确指出函数的增减性是相对于某个区间来说的。教材中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既有从图像上进行观察的直观方法,又有根据其定义进行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方法,最后将两种方法统一起来,形成根据观察图像得出猜想结论,进而用推理证明猜想的体系。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前面的知识解决函数单调性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3)函数的单调性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在解决函数值域、定义域、不等式、比较两数大小等具体问题中均需用到函数的单调性;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形结合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数学教学。 因此“函数的单调性”在中学数学内容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函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点,在利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简单函数,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能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从图像的直观变化,学生能粗略的得到函数增减性的定义,所以引入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与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函数性质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函数性质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从已经学习的函数中比较容易发现的一个性质,学生也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但是如何运用数学符号将自然语言的描述提升为形式化的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要多引导,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探; 激励学生去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达到探究、归纳的目的。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脑展示)

  1. 如图为某市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1)观察这个气温变化图,说出气温在这一天内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在这一天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或下降”这一特征? 引导学生识图,捕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观察图形,能得到什么信息?

  预案:(1)当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何时达到; (2)在某时刻的温度; (3)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 在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 是很有帮助的. 问题: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数据变化情况吗? 预案:股票价格、水位变化、心电图等等 春兰股份线性图 . 水位变化图 归纳: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初中同学们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严格的定义,今天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建立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

  1.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问题1:分别作出函数 的图象,并且观察自变量 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己动手画,然后电脑显示下图) 预案:生:函数 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 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函数 的图像变化规律 生:在y轴的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y轴的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我们学过区间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区间的概念来表述图像的变化规律 生:在 上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 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这样表述就比较严密了,很好。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函数的单调性与自变量的范围有关,一个函数并不一定在整个正义域内是单调函数,但在定义城的某个子集上可以是单调函数

(3)函数 的图像变化规律如何。

  生:(1)定义域中的减函数。

(2)在 上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 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对于两种答案,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从定义域,图像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举反例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 (增函数、减函数).并引导学生用区间明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从而让学生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问题2: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 预案:如果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 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如果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y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 在该区间上为减函数. 教师指出:这种认识是从图象的角度得到的,是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描述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图象直观感知函数单调性,完成对函数单调性的第一次认识.

  2.探究规律,理性认识 问题1:下图是函数 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和减函数吗?(电脑显示,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 问题2:如何从解析式的角度说明 在 为增函数?

  预案: 生: 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例如1和2,因为12<22,所以 在 为增函数. 生:仅仅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能说明函数y=x2在区间[0,+∞)上为单调递增函数,应该举出无数个。 由于很多学生不能分清“无数”和“所有”的区别,所以许多学生对学生2的说法表示赞同。

  生:函数 )无数个如(2)中的实数,显然f(x)也随x的增大而增大,是不是也可以说函数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可这与图象矛盾啊? 师:“无数个”能不能代表“所有”呢?比如:2、3、4、5……有无数个自然数都比 大,那我们能不能说所有的自然数都比 大呢?所以具体值取得再多,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思考如何体现区间上的所有值。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数。 生:任取 且 ,因为 ,即 ,所以 在为增函数. 旧教材的定义在这里就可以归纳出来,但是人教B版新教材使用了自变量的增量和函数值的增量来表述,并为以后学习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做准备,所以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增量来定义函数的单调性。

(5)仿(4) 且 ,由图象可知,即给自变量一个增量 ,,函数值的增量 所以 在 为增函数。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从而引导学生在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 进一步寻求自变量的增量与函数值的增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判断函数单调性。注意这里的“都有”是对应于“任意”的。 〖设计意图〗把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第二次认识.事实上也给出了证明单调性的方法,为证明单调性做好铺垫. 3.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问题: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增函数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然后学生类比得出减函数的定义.

(1)板书定义 设函数 的定义域为A,区间M A,如果取区间M中的任意两个值 ,当改变量 时,都有 ,那么就称函数 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如图(1)当改变量 时,都有 ,那么就称函数 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如图(2)

(2)巩固概念(以下问题老师提问后,学生适当讨论后回答) 师:根据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思考:由f(x)是增(减)函数且f(x1)x2), 生:能。因为定义中区间M中的任意两个值 若 , 都有 。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增函数与减函数定义中 的符号规范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8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一

  角三角函数是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研究边角之间的关系。而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上就是边与边之间的一种比值,它能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角边关系的根据。

本节课重难点就是对比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讨论角的任意性(从特殊到一般)(2)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让学生领悟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固定角,无论直角三角形大小怎么样改变,都影响不到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采 用激趣设疑方法,从修建扬水站铺设水管问题入手,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利用特殊角来探究锐角的 三角函数,通画图,找出边的长度、角的度数,计算相关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相关边的长度,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关系吗?整堂课都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思考。教学中,要关注学 生的情感态度,对那些积极动脑,热情参与的同学,都给予了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

在以后教学中,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

(1)要多花点时间来研究如何调控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找到合适的教学风格,每一种个性教学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

(2)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学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角。

(3)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二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中关于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是关键。

  通过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上有问题能及时提出来,有的同学一堂课能提出好几个问题,其他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辩解,争得面红耳赤。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法,从教材探究性问题梯子的倾斜度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用特殊值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从作图,找边、角,计算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进一步深入地去认识三角函数;当得出正切的概念后,学生们就提出:能不能把公式变形成积的形式,去求边,这个问题已经把本课的内容拓展了,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增强了,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至此,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明显改变,表现得积极、主动、问题意识强。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缺陷,促使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理念,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和严谨性,不断地改善教法、学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形这章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在学了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基础上再来研究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的内容,本章的知识通过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中的坡度、方向角方位角建立联系,解决问题。本章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特别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一定要熟记。本节课虽考虑到本班学生自从分班以后,学习氛围不浓,而基础又较差,因而必须将难度降低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引入时,既用了直角三角形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用:“黑夜给了我一个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类比数学中的“上帝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直角三角形”说明寻找直角三角形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又引入用学生最近反应学习苦,学习累和不爱护公共财物的情况,从引入课桌要到了到其他贫困地区孩子午休谁桌子下的情况引入爱护公共财物,今儿从而引出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虽然大家都在说这节课的亮点就是将德育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但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合不免显得优点牵强,下来我将在思考如何让本节课的引入与内容结合得更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设计教学时,想到学生函数的基础不好,很怕函数,没有考虑到和函数的定义联系起来,而学生虽然会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了,但对为什么把这些值成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忽视了这一细节,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学生只停留在定义的表面,并没有深入思考。因此,在下次教学时,我要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它们成为函数值?”来启发学生。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

(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

(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

(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

(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

(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散点图”?

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

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

  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必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板书:二、周期函数的概念)

  3.[展示投影]练习:

(1)已知函数f(x)满足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均存在非零常数T,使得f(x+T)=f(x)。

  求f(x+2T),f(x+3T)

  略解:f(x+2T)=f[(x+T)+T]=f(x+T)=f(x)

  f(x+3T)=f[(x+2T)+T]=f(x+2T)=f(x)

  本题小结,由学生完成,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周期有无数个”,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引起混淆,特指最小正周期。

(2)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周期为5的周期函数,且f(1)=2005,求f(11)

  略解:f(11)=f(6+5)=f(6)=f(1+5)=f(1)=2005

(3)已知奇函数f(x)是R上的函数,且f(1)=2,f(x+3)=f(x),求f(8)

  略解:f(8)=f(2+2×3)=f(2)=f(-1+3)=f(-1)=-f(1)=-2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课本P4倒数第五行——P5倒数第四行,然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交流。

  2.例题讲评

  例1.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

  y=f(t)是不是周期函数?

  例2.图1-4(见课本)是钟摆的示意图,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y=g(t)。根据钟摆的知识,容易说明g(t+T)=g(t),其中T为钟摆摆动一周(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函数y=g(t)是周期函数。若以钟摆偏离铅垂线MN的角θ的度数为变量,根据物理知识,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也是θ的周期函数。

  例3.图1-5(见课本)是水车的示意图,水车上A点到水面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假设水车5min转一圈,那么y的值每经过5min就会重复出现,因此,该函数是周期函数。

  3.小组课堂作业

(1)课本P6的思考与交流

(2)(回答)今天是星期三那么7k(k∈Z)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7k(k∈Z)天前的那一天是星期几?1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作业:习题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1.作业:习题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板书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10

  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后已对函数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但是三角函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函数有着较在区别,函数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函数值是关于角度的函数与所在三角形无关很难理解,课本把它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来进行定义及进行简单计算,可以降低难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进行简单的计算应用,而其中三角函数的概念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习类型与任务分析

(一)学习类型

  1、学习结果

(1)三角函数的概念是数学概念

(2)在直角三角形中函数值恰好等于边长之比是数学原理(3)利用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简单计算是数学技能,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

(4)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应用是数学问题解决。(5)通过让学生体验三角函数来源于生活;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是数学认识策略。

  2、学习形式

  锐角三角函数(1)是三角函数的起始课,属上位学习;三角函数的概念形成很抽象,宜通过实例、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让学生从实例中探究,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宜采用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启发式教与学。

(二)学生的起点能力

  1.函数概念,一些特殊简单函数及其性质的学习。2.线段比例及相似三角形(图形)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会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增进学生的数学经验(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情感态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经历。

(2)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经历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的计算 难点: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一)实例引入,问题提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每次新知识的学习都与生活问题的解决相关,下面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又一例:

  生活中有很多的“陡峭”与“平坦”的问题,如我们常见的各色梯子、商场里的电动扶梯、大城市里的过街天桥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讲这个坡太“陡”那个坡比较“平”,那么,我们又是用哪些量来衡量“陡”与“平”的呢?(幻灯片1)

  上图是我们把天桥改“平”的示意图,我们这次次改造过程中有哪些量保持不变,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变化有联系吗?(幻灯片2和3)

  如果进行上图的另两种改法呢? 由此看来坡改“平”之中这些改变的量之间到底有何必然联系有待我们去探索。(幻灯片4)

(二)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新知:

  下面让我们来做一做,作一个30°的角,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B,作BC⊥AC于C,计算比 的值,与同伴的结果进行比较。

  再作一个50°的角进行上述操作,对结果进行比较(幻灯片5)通过两种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能说明理由吗?那么这种特性是否对任意锐角都存在呢?你能说明吗?

  生思考,交流:

  1.高度没变;坡的长度、水平距离、坡与地面的夹角在变化,前两者变大;

  2.角度变小,坡变“平”了,角度的变化一定与三种线段长度的变化有联系。

(三)新知巩固,练习提高: 学生作图,通过相似三角形来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也能让学生体验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增加数学经验。

(四)小结与反思

  一个相关:锐角函数值只与角度数有关 二种写法:是否带“∠”符号

  二种计算:直接用直角三角形计算、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三种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五)作业布置:见作业本(1)

(六)课后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11

  课

  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一)教

  者:王永涛(宁县四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单位圆,推导出诱导公式,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

  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掌握有关三角函数求值问

  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诱导公式的探索过程,体验未知到已知、复杂到

  简单的转化过程,培养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

  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

  点:诱导公式

  二、三、四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

  值,提高对数学内部联系的认识。

  难

  点:发现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诱导公式的合理运

  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前置检测

  1.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π+α(k∈Z)与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你能求sin750°和sin930°的值吗?

  二、精讲点拨

  知识探究

(一):π+α的诱导公式(师生共同探究)。

  思考1:210°角与30°角有何内在联系?240°角与60°角呢? 思考2:若α为锐角,则(180°,270°)范围内的角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3: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角α,角π+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

  思考4: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角π+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如何?

  思考5:根据三角函数定义,sin(π+α)、cos(π+α)、tan(π+α)的值分别是什么?

  思考6:对比sinα,cosα,tanα的值,π+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公式二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

  知识探究

(二)

(三):-α,π-α的诱导公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探索公式二的过程,明确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为学生指明探索公式

  三、四的方向。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然后让小组学生代表阐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出-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及π-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的关系。

  公式三:sin(-α)= -sinα、公式四:sin(π-α)=sinα,cos(-α)=cosα、cos(π-α)=--cosα,tan(-α)=-tanα。

  tan(π-α)=-tanα。思考1:利用π-α=π+(-α),结合公式

  二、三,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sin(π-α)= sin[π+(-α)] = -sin(-α)=sinα

  cos(π-α)= cos[π+(-α)]= -cos(-α)=-cosα

  tan(π-α)= tan[π+(-α)] = tan(-α)=-tanα

  思考2:公式一~四都叫做诱导公式,他们分别反映了2kπ+α(k∈Z),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概括一下这四组公式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吗?

  2kπ+α(k∈Z),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a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例1 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cos225°;

(2)sin660°;

(3)tan(??);

(4)cos(-2040°)。3[变式训练] 将下列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并填在题中横线上:

  13(1)cos??;9?

(3)sin()?;5例2 化简

(2)sin(1??)?;(4)cos(?70?6)?.??cos1(80??)?sin?(?360)??sin?(??180)?cos?(180??)

[变式训练] 化简:

  cos190??sin(?210?)?cos(350?)?tan58

  5三、当堂检测

  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7?(2)sin(?);

(1)cos(?420?);6

  79?(3)sin(330?);(4)cos(?);6

  2.化简

  sin3(??)cos(2???)tan(????).(1)sin(??180?)cos(??)sin(???180?);(2)

  四、总结提升

  1.诱导公式都是恒等式,即在等式有意义时恒成立。

π+α(k∈Z),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a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3.利用诱导公式一~四,可以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其基本思路是:任意负角的三角函数→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0~2π的角的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必做:课本29页习题组

  1、2;

  选做:课本29页习题B组预习作业:《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试用所学推导公式(

  五、六)。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篇12

  三角函数线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归纳和类比的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3.强化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函数线的作法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是如何定义的?

  生: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P和原点O的距离是r(r>0),那么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教师板书)

  师:如果α是象限角,能不能根据定义说出α的各个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生:由定义可知,sinα和cscα的符号由y决定,所以当α是第一、二象限角时,sinα>0,cscα>0;当α是第三、四象限角时,sinα<0,cscα<0.cosα和secα的符号由x决定,所以当α是第一、四象限角时,cosα>0,secα>0;当α是第二、三象限角时,cosα<0,secα<0.而tanα,cotα的符号由x,y共同决定,当x,y同号时,tanα,cotα为正;当x,y异号时,tanα,cotα为负.也就是说当α是第一、三象限角时,tanα>0,cotα>0;当α是第二、四象限角时,tanα<0,cotα<0.

  师:可以看到,正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纵坐标y,余弦值的正负取决于P点的横坐标x,而正切值的正负取决于x和y是否同号,那么正弦、余弦、正切的值的大小与P点的位置是否有关?

  生: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P的位置无关,只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有关. 师:既然三角函数值与P点在角α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我们就设法让P点点位于一个特殊位置,使得三角函数值的表示变为简单.

  二、新课

  师:P点位于什么位置,角α的正弦值表示最简单? 生:如果r=1,sinα的值就等于y了. 师:那么对于余弦又该怎么处理呢? 生:还是取r=1.

  师:如果r=1,那么P点在什么位置?

  生:P点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上.

  师:这个圆我们会经常用到,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圆,单位圆是以原点为圆心,以单位长度为半径的圆.(板书)1.单位圆

  师: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是P(x,y),那么有sinα=y,cosα=x.

  师:我们前面说的都是三角函数的代数定义,能不能将正弦值、余弦值等量几何化,也就是用图形来表示呢?因为数形结合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请同学们想想,哪些图形与这些数值有关呢?

(同学可能答不上来,教师给出更明确的提示.)

  师:sinα=y,cosα=x,而x,y是点P的坐标,根据坐标的意义再想一想.

  师:对点来说,是它的位置代表了数,点本身并不代表数.能不能找到一个图形,自身的度量就代表数?

  生:可以用面积,比如一个正数可以对应着一个多边形的面积,每一个多边形的面积对应着唯一一个正数. 师:很好.但这是一个二维的图形,而且多边形的边数也不确定,我们还应遵循求简的原则.有没有简单的图形呢?

  生:是不是能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线段的长度与正数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每一个正数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作几何形式. 师:正数可以这样去做,零怎么办呢?能用线段来表示吗? 生:(非常活跃)当然行了,让线段两个端点重合,线段长就是零了.

  师:可以画这样一个示意图,线段一个端点是A,另一个端点是B,当A,B重合时,我们说AB是0;当A,B不重合时,我们说AB是一个正实数.那么负数怎么办呢?能不能想办法也用线段AB表示?

  生:线段的长度没有负数.

  生:我能不能这样看,A点在直线l上,B点在l上运动,如果B在A的右侧,我就说线段AB代表正数;如果B和A重合,就说线段AB代表0;如果B在A的左侧,就说线段AB代表负数.

(教师不必理会学生用词及表述的漏洞.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知识、概念的发现上来.)

  师:正数与正数不都相等,负数和负数也不都相等,你只是规定了正负还不够吧?!

  生:可以再加上线段AB的长度.这样所有的实数都能对应一条线段AB,以A为分界点,正数对应的点B在A的右侧,而且加上长度,B点就唯一了.

  师:他的意见是对线段也给了方向.与直线规定方向是类似的.那么如何建立有向线段与数的对应关系?(板书)2.有向线段

  师:顾名思义,有方向的线段(即规定了起点与终点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那么如何建立有向线段与数的对应关系呢?这需要借助坐标轴.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可以规定两种方向.如图2,线段AB可以规定从点A(起点)到点B(终点)的方向,或从点B(起点)到点A(终点)的方向,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正的;当线段的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反时,就规定这条线段是负的.如图中AB=3(长度单位)(A为起点,B为终点),BA=-3(长度单位)(B为起点,A为终点),类似地有CD=-4(长度单位),DC=4(长度单位).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角α与单位圆的交点P(x,y)的纵坐标恰是α的正弦值,但sinα是可正、可负、可为零的实数,能不能找一条有向线段表示sinα?

  生:找一条有向线段跟y一致就行了,y是正的,线段方向向上,y是负的,线段方向向下,然后让线段的长度为|y|. 师:理论上很对,到底选择哪条线段呢?我们不妨分象限来看看.

  生:如果α是第一象限的角,过P点向x轴引垂线,垂足叫M(无论学生用什么字母,教师都要将其改为M),有向线段MP为正,y也是正的,而且MP的长度等于y,所以用有向线段MP表示sinα=y.

(图中的线段随教学过程逐渐添加.)

  生: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sinα=y是正数,也得找一条正的线段.因为α的终边在x轴上方,与第一象限一样,作PM垂直x轴于M,MP=sinα.

  师:第一、二象限角的正弦值几何表示都是MP,那么第三、四象限呢?注意此时sinα是负值.

  生:这时角α的终边在x轴下方,P到x轴的距离是|y|=-y.所以还是作PM垂直x轴于M,MP方向向下,长度等于-y,所以sinα=y.

  师:归纳起来,无论α是第几象限角,过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M,有向线段MP的符号与点P的纵坐标y的符号一致,长度等于|y|.所以有MP=y=sinα.我们把有向线段MP叫做角α的正弦线,正弦线是角α的正弦值的几何形式.(板书)

  3.三角函数线

(1)正弦线——MP 师:刚才讨论的是四个象限的象限角的正弦线,轴上角有正弦线吗?

  生:当角α的终边在x轴上时,P与M重合,正弦线退缩成一点,该角正弦值为0;当角α终边与y轴正半轴重合时,M点坐标为(0,0),P(0,1),MP=1,角α的正弦值为1;当α终边与y轴负半轴重合时,MP=-1,sinα=-1,与象限角情况完全一致. 师:现在来找余弦线.

  生:因为cosα=x(x是点P的横坐标),所以把x表现出来就行了.过P点向y轴引垂线,垂足为N,那么有向线段NP=cosα,NP是余弦线. 师:具体地分析一下,为什么NP=cosα?

  生:当α是第一、四象限角时,cosα>0,NP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一致,也是正的,长度为x,有cosα=NP;当α是第二、三象限角时,cosα<0,NP也是负的,也有cosα=NP. 师:这位同学用的是类比的思想,由正弦线的作法类比得出了余弦线的作法,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其实有向线段OM和他作的有向线段NP方向一样,而且长度也一样,也可以当作余弦线.

  师:从作法的简洁及图形的简洁这个角度看,大家愿意选哪条有向线段作为余弦线? 生:OM.(板书)

(2)余弦线——OM 师:对轴上角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学生经过思考,答案肯定.)

  师:我们已经得到了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它们都是与单位圆的弦有关的线段,能不能找到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角α的正切呢?

  生:肯定和圆的切线有关系(这里有极大的猜的成分,但也应鼓励学生.)

  坐标等于1的点,这点的纵坐标就是α的正切值. 师:那么横坐标得1的点在什么位置呢? 生:在过点(1,0),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上. 生:这条直线正好是圆的切线.(在图3-(1)中作出这条切线,令点(1,0)为A.)师:那么哪条有向线段叫正切线呢?不妨先找某一个象限角的正切线.

  生:设α是第一象限角,α的终边与过A的圆的切线交于点T,T的横坐标是1,纵坐标设为y′,有向线段AT=y′,AT可以叫做正切线.

  师:大家看可以这样做吧?!但第二象限角的终边与这条切线没有交点,也就是α的终边上没有横坐标为1的点.

  生:可以令x=-1,也就是可以过(-1,0)再找一条切线,在这条切线上找一条有向线段表示tanα.

  师:我相信这条线段肯定可以找到,那么其他两个象限呢?

  生:第三象限角的正切线在过(-1,0)的切线上找,第四象限角的正切线在过(1,0)的切线上找.

  师:这样做完全可以,大家可以课下去试,但我们还是要求简单,最好只要一条切线,我们当然喜欢过A点的切线(因为这条直线上每个点的横坐标都是1),第一、四象限角与这条直线能相交,AT是正切值的反映,关键是第二、三象限的角.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由教师讲授即可.)师(或生):象限角α的终边如果和过A点的切线不相交,那么它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能和这条切线相交.因为△OMP∽△OAT,OM与MP同号时,OA与AT也同号;OM与MP异号时,OA与AT也异号,(板书)

(3)正切线——AT 师:的确像刚才同学们说的,正切线确实是单位圆的切线的一部分,那么轴上角的正切线又如何呢?注意正切值不是每个角都有.

  生:当角α终边在x轴上时,T和A重合,正切线退缩成了一个点,正切值为0;当角α终边在y轴上时,α的终边与其反向延长线和过A的切线平行,没有交点,正切线不存在,这与y轴上角的正切值不存在是一致的. 师:可以看到正切线的一个应用——帮助我们记忆正切函数的定义域.现在我们归纳一下任意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作法.

  设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过P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过A(1,0)点作单位圆的切线(x轴的垂线),设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与这条切线交于T点,那么有向线段MP,OM,AT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利用三角函数线,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板书)

  4.三角函数线的应用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分析:三角函数线是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的体现,从三角函数线的方向看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其长度是三角函数值的绝对值.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可以借助三角函数线.(由学生自己画图,从图中的三角函数线加以判断.)

(画出同一个角的两种三角函数线). 师:例1要求我们根据角作出角的三角函数线,反过来我们要根据三角函数值去找角的终边,从而找到角的取值范围.(板书)

  例2 根据下列三角函数值,求作角α的终边,然后求角的取值集合.

  分析:

  P1,P2两点,则OP1,OP2是角α的终边,因而角α的取值集合为

(3)在单位圆过点A(1,0)的切线上取AT=-1,连续OT,(4)这是一个三角不等式,所求的不是一个确定的角,而是适合三、小结及作业

  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线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几何工具,它是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体现.我们应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注意在用字母表示有向线段时,要分清起点和终点,书写顺序要正确. 作业

(1)复习课本“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一节.

(2)课本习题P178练习第7题;P192练习十四第9题;P194练习十四第22题;P201总复习参考题二第2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三角函数线的教学,曾有过两个设想:一是三种函数线在同一节课交待,第二节课再讲应用;另一个设想是,第一节课只出正弦线、余弦线及它们的应用,第二节课引入正切线,及三线综合运用,如比较函数值的大小、给值求角、解简单的三角不等式,证明一些三角关系式.本教案选择了前者,原因是利于学生类比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的水平也不相同,教案中的例题可能讲不完,或根本不讲,但是宁可不讲例题,也要让学生去猜、去找三角函数的几何形式,我希望把三角函数线的发现过程展现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数形结合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渗透.通过三角函数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形结合的“形”不单有函数图象,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至于在解决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时用函数图象还是用三角函数线,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证明等式sin2α+cos2α=1,研究同一个角的正余弦值的大小关系,都以三角函数线为好.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12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2篇 锐角三角形函数初中基础知识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共14篇(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