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教案【锦集12篇】

时间:2023-11-09 08:30:01 教案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这则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直”“大吃一惊”“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2、通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学习对事物乐于观察、乐于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难点: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本课特点,我开发了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课件贯穿始终。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具体形象的感受。从引导学生提问、学习字词到重点段的学习,课件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游戏:听力大考验。

  要求:根据声音做出相应的动作。

2、师出示课件:播放苍蝇、拨电话、喝水的声音。

3、由大雁的声音引出:你们听过大雁的声音吗?这就是大雁的声音。古时候有个人根据这个声音判断出是谁发出的,并且根据这个声音判断出大雁的喜怒哀乐,他就是更羸。

4、师:这个人是不是很牛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更羸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师板书课题第10课《惊弓之鸟》,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游戏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使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成语故事,自由读课文,开动你的小脑筋,想想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开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呀!聪明的小朋友,谁来回答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学生回答:更羸和魏王。

【设计意图:读书要原原本本地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精读课文。】

2、谁来介绍一下更羸?学生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3、全班齐读这句话,师问: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生答:有名。 5、师:有名可以换成哪个词?还可以换成我们学过哪个四字词?指名答。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谈论更羸的同时,我首先从“射箭能手”入手,再从“有名”二字入手,引出重点句的研读,“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更羸这个射箭能手太厉害了,书上是如何说的?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师及时评价。

2、谁来读更羸说的话,喜欢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如果把更羸的语气、表情、动作加上就好了。

3、师:现在我就是魏王,谁来指着大雁对着我读?喜欢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读,师评价。

4、大家一起指着大雁对着我读,全班齐读更羸的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渡:真有这样奇怪的事吗?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请看大屏: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2、师:“信不过”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课件出示魏王的话:谁来带着怀疑的语气来读一读魏王的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4、过渡:有,当然有,不信你瞧好了,更羸是怎么说的?请用笔画下来,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过渡:那就试一下吧。(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接着读第五自然段)

2、谁来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价。

3、师:谁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4、师:这里有一个字“嘣”读(bēng),“嘣”就是弦发出的响声。师边板书边正音,学生跟读。

5、过渡:呦,声音太小了,大雁没听见,所以没掉下来。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个词“嘣的一声”(课件点红)。

6、哎呦,声音这么响,吓我一跳,难怪大雁掉了下来。请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

7、师:这里有两个“直”字,仔细读读意思一样吗?直往上飞的“直”字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情况学生可以做做动作。

8、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讲的也是“直往上飞”的意思,请同学们赶快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答,全班齐读这句话。(他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9、师:直掉下来的“直”字是什么意思?指名答。师接着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大雁直往上飞,结果又直掉下来吗?指名回答。

10、师:这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生答:不一样。我们学习的很多汉字中,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都不一样。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不仅可以做动作来理解,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11、教师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做动作仔细体会两个“直”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阅读一篇文章,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深入阅读文本。我重点让学生通过“更羸拉弦,大雁受到惊吓,落下来。”接着用动作演示配合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的第六至八自然段。

  过渡:真有这样的本事?刚才魏王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现在这只大雁果然掉了下来。看看魏王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1、(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师:“大吃一惊”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指名答后,师顺势让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3、指名读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4、师:我们来想想之前魏王是怎么说的?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2

【教材理解】: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设计理念】:选编《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5、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课件

  惊弓之鸟 魏国 射箭 打猎 大雁 拉弦 大吃一惊 悲惨 愈合 孤单失群 裂开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孤单失群:形容孤单、无所依靠的人(或动物),不能与伙伴合群。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自由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时候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准确,故事的主要人物除了更羸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

  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2)指名读

  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更羸是信口雌黄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只要、就)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你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吗?(指名)

(3)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魏王相信吗?魏王是怎么说的?哪个词说明魏王不相信?谁再来读读魏王的话?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更羸成功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他成功了?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这句话中有两个直字,意思相同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一词多义,比如打水,打电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看到这个情景,魏王的反应怎样?更羸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谁来读一读?

  反馈。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更羸又是怎样的表情呢?笑笑说明了什么?(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到底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小组展示交流

  看到、听到、分析、结论。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课件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人们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xx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成语故事,看看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又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并能复述课文。

  重点:

  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难点: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

  生字卡片、大雁图片电化教具:课件。

  一、语言导入

  在我们汉语言中,有一类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叫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富有启发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哪些读音比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自主分析、领读难读字音。)

  2、老师也有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三、理清脉络

  1、聪明的同学读了课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课文在叙述故事上的特点:

  先果后因,对话多。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呀?(读一读,演一演,论一论,找一找,)

  四、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语气。

  2、小组讨论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先说说准备怎么读,其它同学建议,读完后再评价。

  五、演一演(大雁怎么飞来,怎样掉下来)

  1、同桌互演。

  2、指名学生上台演。(手拿大雁图片)边演边说,边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关注“慢慢地”、“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这些词语,体会大雁心理非常害怕,为理解最后一段做铺垫。

  六、论一论

  1、默读最后一段。思考:那一句讲更羸看到的,那几句讲更羸分析的,边想边划下来。

  2、联系上文,同桌讨论更羸分析得有道理吗?全班再交流。

  七、找一找

  1、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被弓箭下怕了的鸟。)

  2、现在多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在生活实际当中找一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寓意(比喻受过惊吓遭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八、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成语故事不但内容有趣,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能让人受到启示。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在“Webquest”中的“我读成语故事”中有老师提供的几个成语网站,快去阅读,读后把感想发表在“课后讨论”中。

  板书

  惊弓之鸟

  大雁直上飞直掉下

  飞得慢受过箭伤

  听到弦声掉下来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正确)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3)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直往上飞”的“直”表示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的。

  “直掉下来”的“直”表示“垂直。”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五)作业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6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体会魏王与更羸在三次对话中的情感变化,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使学生养成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懂得最后一段内容采用了总述---分述的写法。也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写法。(因果倒装)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对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呢?(惊:害怕,惊吓;弓:弓箭;之:的。指被弓箭吓怕的鸟或害怕弓箭的鸟)文中是如何写“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要求认识的七个字,指生认读,重点强调“弦”、“惨”的读音。)。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魏”、“箭”、“试”三个字。学生练写。

  5、指生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三、抓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老师根据这篇文章制作了一个动画片,今天想请大家帮忙,结合课文给动画挑挑毛病,提提意见。(学生们提出三条建议:

  (1)应该给动画片中人物配上声音。

  (2)更羸拉弦,大雁掉下来缺少动作。

  (3)人物如能加上面部表情会更生动)。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⑴ 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⑵ 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⑶ 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⑴ 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⑵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⑶ 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

  ① 学生练读。

  ② 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

  ③ 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⑴ 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⑶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⑷ 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8

  课时目标

  1、会准确读本课生字词,知道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

  2、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3、会找重点段落,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抓住重点段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

  1、同学们,昨天布置了让大家自读28课惊弓之鸟,自学生词,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卡

  wèi

  cǎn

  yù

  pīn

  gēng

  léi

  bēng

  魏(魏国)

  惨(悲惨)

  愈(愈合)

  拼(拼命)

  更

  羸

  嘣

  3、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1次。

  4、自学中还遇到哪些不会读的字呢?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8.

  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6、看了课题,你知道这个鸟审指什鸟呢?(大雁)

  7、谁来说说你所知道大雁的有关生活习性呢?(大雁是群居动物,飞行时有时排成个人字,有时排成个一字)

  (出示挂图)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知识真多。

  二、学习课文

  1、下面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找你想老师、同学帮助你解答什么问题?

  2、自由朗读、质疑。

  3、质疑汇报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时目标:1、2、3、4)

  4、请同学们自己组合学习小组,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带着小组学习提示(幻灯出示)学习课文。

  5、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气氛很热烈,态度很认真,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板书:看到慢慢地飞来

  听到边飞边鸣

  (小组学习提示1)

  更羸从大雁慢慢飞,边飞边鸣,分析出这是一只受伤失群的大雁,是因为他是射箭能手,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才会对魏王说:自己不用箭,只用弓就能射下大雁。

  (2)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朗读,指导读出更羸充满自信的语气。

  (3)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已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读出魏王怀疑的`语调。

  (小组学习提示3)

  想象一下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想:就算你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可不用箭,只用弓射雁也许是大活,我不信你。

  (4)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两句句子的比较,体会直字)

  (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板书:听到弦响(嘣)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直在这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两次)

  两个直字意思有什么不同?谁上来用符号表示?

  前一个直有一个劲使劲拼命飞的意思,后一个直是笔直掉下来。一个汉字的直字,就有这样丰富的意思,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5)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里的本事指什么?(本领)

  看课文插图,图上的更羸是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你从哪看出的?

  读出又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体会魏王语气的变化,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已的眼睛。

  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本事。魏王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学习汇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提示:用引读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理解更羸善观察和动脑,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师:(引读)飞得慢。

  生:(齐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叫得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它一听到弦响

  生: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它一使劲

  生:伤口又裂开,就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些就是更羸知道这只鸟是只惊弓之鸟的原因。

  生:分角色通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

  读得真好,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28

  惊弓之鸟

  不用箭只拉弓掉下来本事

  看到慢慢地飞飞得慢:伤口作痛

  弦响(嘣)→害怕

  听到边飞边鸣叫得惨:孤单失群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9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认识了一些生字,谁来接受检查?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更羸是一个射箭能手,那文中是怎样具体介绍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悟课文

  (一)出示前置性作业:1.自读课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找到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去体会,标出感受。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二)自学整理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预设一:“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师引导:更羸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感受更羸的仔细观察。

  预设二: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 读句子,从两个“直”字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飞得急、掉得快)请你在书上做批注。

  2. 指导朗读,感受更羸射大雁的过程。

  预设三:汇报第九自然段的基础上

  1、自读本段,出示:说一说: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它因为 ,所以叫得悲惨。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所以伤口又裂开了。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 。

  2.交流。教师板书:慢 惨 受过箭伤 孤单失群 弦响害怕高飞伤裂 掉

  归纳板书:观察 分析 判断

  师:我们再来读读更羸是怎么说的。

  3.自己读第9自然段

  ①更羸的推断过程有没有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分析。

  ②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有“因为”却没有“所以”看老师把它变出来“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谁能把另一句中“所以”也变出来?讲解因果倒装句

  ③练一练:出示: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因为他把窟窿堵上了,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因为 ,所以

  (四)小结升华

  1、我们从更羸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中不由得赞叹更羸真是个射箭能手,你还发现他是什么能手?

  2.体会“惊弓之鸟”的意思,交流后出示: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想着只大雁一样?

  3.找同类成语,课件出示:杯弓蛇影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谈虎色变

  三.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导航:①阅读成语故事《杯弓蛇影》,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读书收获

  四.游戏:看图猜成语

  1.课件出示:语文园地四的成语图,进行猜成语。

  2.小组内拿出各自所画的成语图互猜。

  3.交流你积累的成语。

  五.作业

  1.把《惊弓之鸟》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继续阅读成语故事。

  板书 10惊弓之鸟

  更羸 观察 分析 判断

  大雁 慢 受过箭伤 弦响害怕 掉

  惨 孤单失群 高飞伤裂 下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11

  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 “ 惊弓之鸟 ” 的意思,《惊弓之鸟》教学片断赏析。

  生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所以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

  生2: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害怕弦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生3:更羸知道受了箭伤的大雁惧怕弦响,就拉响弦,大雁果然害怕得掉了下来。

  生4: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误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就害怕得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大雁就掉了下来。

  ……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是不是有话要说?

  生5:我觉得 “ 惊弓之鸟 ” 这个成语有毛病(众笑),应该改为 “ 惊弦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是被弦响吓坏的。(众诧)

  生6:老师,同学们,我也有话要说(众笑)。我觉得应该改为 “ 惊箭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听到弦声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才害怕得掉下来。(众诧)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佩服地点头答:有道理。

  师:这两位同学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享受,请他们幸福地接受我们热烈的掌声。

  (由衷的持久的掌声)

  师:还有没有有话要说的同学?(众笑)

  生7:有。如果是魏王拉弦,大雁会掉下来吗?

  师:好问题,老师也想知道答案。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坚定地异口同声地)会。

  师:是呀,如果老师当时在场,也使劲拉弦(作势), “ 嘣 ” 的一声响,大雁会掉下来吗?

  生:(热烈)会。

  师:老师不用箭也射下了一只大雁。老师真高兴,高兴得想讲个故事,要求同学们听完故事,给故事加个题目。

  师:从前有个人被恶狗咬伤了。伤好后的一天夜里,他翻墙进一户人家偷东西,偷完东西正在翻墙出去时,突然身后响起凶猛的狗叫声。这个人大吃一惊,从墙上摔下来。后来他怎么努力也翻不出去,因为他总觉得那只恶狗就要扑上他的后背了。最后他被主人逮住时,才发现那只狗原来是被拴在柱子上。

  生给故事加题目:恶狗叫贼,该死小偷,……惊狗之人……(当学生说出 “ 惊狗之人 ” 时,一阵寂静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学生和听课教师),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教学片断赏析》。

  师引导学生比较 “ 惊弓之鸟 ” 与 “ 惊狗之人 ” 。

  总评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湿润过多少灵魂!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地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如 “ 惊狗之人 ” )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学生只会背诵寓意以应付考试,而不懂得 “ 惊狗之人 ” 的现象,那么这样的阅读课堂是无法促进生命的成长的。

  其次,很好地实践了 “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对话的过程 ” 的理念。学生对 “ 惊弓之鸟 ” 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感悟,以及 “ 惊弦之鸟 ”“ 惊箭之鸟 ” 的大胆探究,都非常成功地张扬了个性,培植了与教材对话的信心。

惊弓之鸟的教案 篇12

  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 “ 惊弓之鸟 ” 的意思。

  生1:因为大雁受过箭伤,所以听到弦响,就非常害怕。

  生2: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害怕弦声,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生3:更羸知道受了箭伤的大雁惧怕弦响,就拉响弦,大雁果然害怕得掉了下来。

  生4: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误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就害怕得拼命往高处飞。因为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大雁就掉了下来。

  ……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是不是有话要说?

  生5:我觉得 “ 惊弓之鸟 ” 这个成语有毛病(众笑),应该改为 “ 惊弦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是被弦响吓坏的。(众诧)

  生6:老师,同学们,我也有话要说(众笑)。我觉得应该改为 “ 惊箭之鸟 ” ,因为那只大雁听到弦声以为又有箭要射向它,才害怕得掉下来。(众诧)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佩服地点头答:有道理。

  师:这两位同学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使我们的思维得到享受,请他们幸福地接受我们热烈的掌声。

  (由衷的持久的掌声)

  师:还有没有有话要说的同学?(众笑)

  生7:有。如果是魏王拉弦,大雁会掉下来吗?

  师:好问题,老师也想知道答案。同学们的意见呢?

  生:(坚定地异口同声地)会。

  师:是呀,如果老师当时在场,也使劲拉弦(作势), “ 嘣 ” 的一声响,大雁会掉下来吗?

  生:(热烈)会。

  师:老师不用箭也射下了一只大雁。老师真高兴,高兴得想讲个故事,要求同学们听完故事,给故事加个题目。

  师:从前有个人被恶狗咬伤了。伤好后的一天夜里,他翻墙进一户人家偷东西,偷完东西正在翻墙出去时,突然身后响起凶猛的狗叫声。这个人大吃一惊,从墙上摔下来。后来他怎么努力也翻不出去,因为他总觉得那只恶狗就要扑上他的后背了。最后他被主人逮住时,才发现那只狗原来是被拴在柱子上。

  生给故事加题目:恶狗叫贼,该死小偷,……惊狗之人……(当学生说出 “ 惊狗之人 ” 时,一阵寂静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学生和听课教师)。

  师引导学生比较 “ 惊弓之鸟 ” 与 “ 惊狗之人 ” 。

  总评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湿润过多少灵魂!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地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如 “ 惊狗之人 ” )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如果学生只会背诵寓意以应付考试,而不懂得 “ 惊狗之人 ” 的现象,那么这样的阅读课堂是无法促进生命的成长的。

  其次,很好地实践了 “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对话的过程 ” 的理念。学生对 “ 惊弓之鸟 ” 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感悟,以及 “ 惊弦之鸟 ”“ 惊箭之鸟 ” 的大胆探究,都非常成功地张扬了个性,培植了与教材对话的信心。

惊弓之鸟的教案【锦集12篇】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说课稿模板4篇 《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0篇 惊弓之鸟教学重难点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篇

《惊弓之鸟》说课稿9篇(惊弓之鸟试讲逐字稿)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9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惊弓之鸟说课稿9篇(《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9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惊弓之鸟读后感6篇

《惊弓之鸟》说课稿8篇(惊弓之鸟说课稿500字)

惊弓之鸟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