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时间:2023-11-19 20:33: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计划),供大家参阅。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习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

  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2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看到4个代表队的成绩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根据它们的跳远成绩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学生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交流.学生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0.514 0.51<0.52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3

  课题:练习十三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完成下面的板书:

  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1个角是直角

  (按角分)钝角三角形:1个角是钝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6~87页“练习十三”。

  1.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180-90-45=45

  解法二:90-45=45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第5题。

  这道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懂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对称轴上,并掌握对称轴的画法。

  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时教师强调对称轴的画法。

  3.第8题。

  课件出示习题中被遮住一部分的三个三角形。

  先让学生量一量露在外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讨论。

  组织汇报交流得出:第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三、综合练习

  1.第9题。

  这道题是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和交流找出规律,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二是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第11题。

  这道题是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四边形的内角和。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时,内角和是180,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四边形时,内角和是360。

  3.第13题。

  由于题目中没有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具体有多长,因此需要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得出只能用20米作为三角形的腰。因此菜园的三条边长就是:10米、20米、20米。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进行解答。

  4.第14题。

  (1)让学生取出小棒摆一摆。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摆法。

  (3)全班交流。

  师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边,所以“3、3、8”这种情况不能摆成三角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0+568=0×78=0÷23=

  128—128=0÷76=235+0=

  99—0=49—49=0+319=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体验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体验数学的精彩,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难点】

  正确地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直尺、卷尺、线绳、图片、树叶、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观看蚂蚁比赛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一场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瞧!这是队员红红、黄黄和蓝蓝。比赛规定:谁最先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周,谁就是比赛的冠军。今天请同学们为小蚂蚁们当一回啦啦队员好不好?你支持哪一只小蚂蚁?大声地告诉老师!比赛时大声为你支持的小蚂蚁喊加油好吗?准备好了,比赛开始!(课件演示比赛动画)比赛结束了,请同学们来评一评,谁是比赛的冠军呢?

  生:蓝蓝,因为红红没有跑到终点

  师:红红是怎么跑的?

  生:沿着树叶边缘跑的,但是没跑完。

  生:黄黄不是沿着树叶的边缘跑的,只有蓝蓝跑完了一圈。

  生:黄黄跑的不规范?

  师:怎么不规范?

  生:他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跑。

  师:还有想说的吗?

  小结:小蚂蚁红红没有跑一周,黄黄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跑,只有蓝蓝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了一周,那么,这次比赛的冠军就应该是?同学们都是公平的小裁判,像蓝蓝这样从树叶的这一点开始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缘跑,再回到这点,蓝蓝跑了树叶一周的长度这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体会领悟

  1、摸一摸

  蓝蓝跑完了树叶的一周,那同学们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拿出树叶,咱们都来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我是从这儿开始指的,这样再回到这一点

  师:只要从任意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缘一周再回到起点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其实不仅树叶有周长,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周长,你能指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指出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都来指一指。同时,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指的对不对。)

  2、描一描同学们都会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如果给你图形你能用彩笔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试一试,看谁描得好!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生展示)

  师:听明白他是怎么描的吗?无论哪个图形都是从一点出发沿着图形的边缘一周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猜一猜看到同学们描得这么好,红红和蓝蓝又来凑热闹,它们在两个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仔细观察它们谁跑的比较长呢?

  师:红红绕着圆形跑道跑了一周,蓝蓝绕着正方形跑道跑了一周,你看它们谁跑的一周比较长?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红红跑的长,因为圆形跑道的表面大,它的一圈就长。

  生:我认为蓝蓝跑的长,因为正方形跑道的表面大,它的一圈长。

  师:虽然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要想知道谁跑的长,我们就要知道圆形一周的长度和正方形一周的长度,我们要借助尺子来测量A(课件出示圆形跑道上的红色痕迹逐渐变直,移动过来一把直尺测量是30厘米)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圆形的周长是30厘米)

  30厘米是这个圆形跑道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可以说圆形跑道的周长是30厘米。

  B(课件演示正方形的一条边线变成蓝色,出示数据7厘米)

  再仔细观察正方形跑道,你又能发现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正方形的一边是7厘米

  生:正方形的周长就是28厘米

  师:虽然它们同时到达终点,但是红红跑的一周比蓝蓝要长,看来物体的周长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生:一周的长度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周是一周,长是长度,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它们的周长)师接着出示图形“角”

  师:这个图形有没有周长?

  生:没有(说错的学生演示:回不到起点,线断开了)

  生:有,到前面来指一指(边指边说)

  师:像角这样的有缺口的图形叫不封闭图形,像刚才描的图形和正方形、圆叫封闭图形,那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们的周长)。师擦去角

  4、量一量

  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呢?

  (1、)先指,这个是长方形,哪那个同学能上前面来指一指,这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那现在你能用你的两只手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吗?

  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找学生前面比划),从长方形上把绳子拿下来,看,这根绳子的长度56厘米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你能像他一样先估一估,再动手测量出我们手中图形的周长吗?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直尺、线绳、卷尺来测量它的周长,测量时要取整厘米数。(学生测量)学生动手实践,全班交流汇报。(重点演示“圆形”的测量方法。)

  师小结:圆是曲线图形,它的周长不好测量,但是同学们却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有的同学先在圆上做个标记沿着尺子滚一周;还有的同学用绳子把圆围起,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课件展示)我发现同学们的办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化曲为直。(板书)其实,化曲为直就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我们给名画和照片镶边框时,需要先量出它的周长,我们给小花园围上栅栏,栅栏的长度就是小花园的周长,买裤子的时候,售货员总要问你的腰围是多少,这也是周长知识的应用。

  课件出示名画镶边框、小花园围栅栏、买裤子图片。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腰围吗?腰围就是一个人腰的一周的长度,请同学们来指一指哪是你的腰围?想知道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吗?怎么才能知道呢?用什么量呢?(卷尺)(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工具)谁来给老师量一下(指名到前面给老师量腰围)把尺子的一点固定在腰上,然后让尺子绕着腰一周注意一定要把尺子拉紧,再回到这个起点,看看尺子上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少厘米。

  想知道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吗?请同桌两人互相帮助给对方量一量腰围。我们都能量出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那么,你还可以量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回答。

  三、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同学们可以量出这么多物体面的周长,那么你能量出地球的周长吗?从同学们惊讶的神情中老师知道量地球的周长对同学们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人却量出了地球的周长,想认识这位伟人吗?(课件出示第一个测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同学们看到这则信息有什么感受吗?

  第一个测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08千米相差无几。

  看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愿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敢想敢做的小勇士。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期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11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体育教案5篇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3篇

一年级第一学期个人工作总结必备10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合集15篇】

第一学期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5篇 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八年级美术教案6篇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锦集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2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工作总结)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工作总结12篇(小学语文三年级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