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精品11篇

时间:2023-11-29 20:54:18 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课题引人

  师:下面我们先进行一个知识问答,大家了解的诗人有哪些?

  生:(杜甫、贺知章、李白、孟浩然、王维……)

  师:那么谁能给老师背一首李白的诗呢?

  生:........

  第二步:背景简单介绍

  这首诗课本上附有一副形象的插图,老师可以通过插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李白为什么坐着敬亭山上?他在思考什么,并给学生大致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三步:自学

  自学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步,让孩子通过自己认真阅读本诗,并且可以结合注解,自己大致了解诗意。

  第四步:互相讨论

  可以先将学生每三到六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其相互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提一些关键点。

  师:谁能解释一下“孤云独去闲”中的“闲”字是什么意思?

  生:“闲”就是悠闲的意思。

  师:意思回答的很准确,但是老师要强调一点,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释整句话的时候需要做一下顺序的调整,不能直接翻译。谁能给老师翻译一下刚才整句诗的意思呢?

  生:……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这首诗中哪句诗呢?

  生:(举手回答)

  师(补充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诗?

  第五步:朗读

  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朗读本诗,然后给学生介绍朗读本诗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本首诗主要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故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要用平缓的语调进行朗读,而且朗读速度也应该缓慢,尽量读出诗人亲近大自然时的那种轻松感。

  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

  讨论结束之后,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朗诵整首诗歌,最后根据自己理解写一篇有感。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2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

  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

  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意象”,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读《独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题目中有“独”,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解“独”

  悟“独”,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独坐敬亭山》前两句的“尽”与“闲”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的“有情”实际是表现人世的“无情”。短短20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

  四、品味诗歌的韵律

  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独坐敬亭山》“读”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

  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

  1、指导朗读。

  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5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6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读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惊喜、感激、喜爱)(板书: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7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8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9

  课题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0

  课题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品11篇相关文章:

关于独坐敬亭山教案3篇 中班《独坐敬亭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