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4篇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时间:2023-12-31 19:28: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4篇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目标,供大家阅读。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4篇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1

  [教材简析]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与实际解决问题之间的冲突激发认知的欲望,引出对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在感知体会中合理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直接计量。

  [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② 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例子,积累有关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在实际应用中,能迅速提取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计与判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锻炼数学的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套平面图形,有圆、三角行,长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

  1、考考眼力

  ⑴想一想那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

  课件比较快的演示(1)一个圆里面包含一个三角行,三角形里面包含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一个正方形。(2)几个不同的平面图形,通过移动,小的都被一个大的 覆盖住。定格2秒后隐去。猜测哪个图形的面积比哪个大,怎样判断的?

  生:只要能说出例如:因为三角形在圆里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大或者正方形的平面盖住了其他的图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等类似的观察结果就可以。

  ⑵学生交流出判断结果后,课件演示确认!

  2、找一找,比一比

  学生找一找身边两个物体上的一个面,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

  生:自由活动,相互演示,师巡视。

  [评:本节课是这一个单元的第二教时,要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处于低年龄阶段,创设有趣的生动的导入手段是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

  二、设疑导入

  1、创设疑问,诱导探究

  ⑴在学生的自主比较前提下提问底大多少呢?例如课桌面到底有多大,你的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学生知识冲突,有疑问。

  ⑵追问:想知道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准备怎样告诉老师?

  2、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告诉我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

  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

  估计情况:①用数学书、文具盒等去比划,说出有几本书大小或者几个文具盒大小。用课件演示静止画面:两种大小不一样的书(文具盒)在进行测量。②用尺在量两条边的长短。③用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的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一个一个摆。(故意设置的,但不做提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④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可能会想到画格子的方法。

  3、 讨论几种情况:

  ⑴通过静止画面的提示:大小不一样不能准确表示。

  ⑵学生可能说到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师明确要解决的是面的大小,非长宽的长度?

  ⑶①有可能选长方形或正方行的摆,追问,为什么不选圆的?

  ②想:选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那么这个桌面的`大小就出现两种情况,有7个长方形大或者8个正方形大, 利用课件演示模拟画面,加强学生的判断表象,从而否定。

  ③在学生的争论中,会提出大小一样,才可以比!追问:要让所有的人都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去测定那么改怎么办?

  4、师揭示:为了正确测量或计算面积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单位去测量。

  [评:当学生用不同的物体的面在比较大小后,会发现学生有争执的意想,此时是学生接受探索新知的最佳时机,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鼓励合作学习,探索新知,针对学生探索的结果,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筛取,选择最佳方案,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完全是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知识的探究。]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平方分米

  ⑴ 请一个学生选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 ,大家都可以一样用的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估计情况:有可能不同的学生会选择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形。

  ⑵学生测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讨论确定选取边长为1分米的一个正方形,师明确这是我们大家都统一的一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⑶用1平方分米 ,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告诉老师现在统一的课桌面大小可以怎么说了。为什么?

  ⑷比一比,身上哪个部位的大小比较接近1平方分米。

  估计情况:一个手掌心的大小;面颊的大小

  看一看教室里什么东西的面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

  ⑸用1平方分米测量你身边的物体一个面大小。

  学生操作活动,师搜集学生活动信息,以便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评:有效的操作,合理的指导,清晰的展示知识点。]

  过渡:搜集到有学生用1平方分米测量文具盒的面或者橡皮的一个面,或者没有孩子去测量较小的面的面积,提问:A为什么不去测量较小面的面积大小;B你觉得用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橡皮的一个面的面积合理吗?你想怎么办?引导学生考虑要用到一个比1平方分米小的面积单位。

  ([评:根据实际的需要产生探索新的知识的欲望]

  2、认识1平方厘米

  ⑴尝试作出1平方厘米的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你想怎么样做?

  生:从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可以知道边长师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是1平方厘米。

  每个学生自己在纸片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

  ⑵ 剪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平方厘米)每个孩子用红色涂一涂。加强感知。明确1平方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面积单位。

  ⑶找一找身边大小和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学生边叙说边用1平方厘米去比划,再次加深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强化1平方厘米的感知。

  估计情况:一个手指甲盖的大小;一个电源按钮的大小;

  ⑷想:下面的两个长方形都是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⑸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身边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小。

  [评: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不仅能是每个孩子体会到知识的迁移是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体现了做数学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新的知识直接指导运用于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3、认识1平方米

  ⑴ 猜想:还可能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是哪一个?为什么这样想?

  ⑵ 回答要点比较小的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用1平方厘米,那么大的面积应该有大的面积单位去测量,1平方米!⑶也请做一个1平方米面积单位。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问:到底有多大呢?

  ⑷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比划1平方米的大小。

  ⑸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一张纸,展示给学生看,放在地上让学生站一站,看能站几个人?追问1平方分米能站人吗?加深两者之间的感观区别。

  ⑹用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估计教室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注意合理选择测量的对象。如黑板,地面,窗户

  [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种过程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孩子们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建构的过程,再次基础上的新知识的产生是润物洗无声的,是丰满的!在这个环节中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是老师提供,学生根据实际选择的,1平方厘米是自己做出来的,1平方米是学生在上两个知识的基础上猜想后得到验证得到的,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层次性与策略性。]

  四、巩固练习

  1、在上面一个层次的练习上,师要求学生回答教室里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应该选择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理,为什么?

  2、想想做做2,P81页

  ⑴提示:哪位同学想提醒大家点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提示要点:第一个是封面的长,应该些长度单位,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

  ⑵ 你是怎样解决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这个问题的?学生能多方面的表述自己的解题策略。例如:填写20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200平方分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200平方厘米或许还有其他的策略。

  3、 填空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3、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2( )。

  4、一条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5、教室地面大约是40( )。

  6、小明的身高比小华多5()。

  [评: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民主化的提问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开放性的交流体现了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

  [评:非为总结而总结,必须提供学生一个反思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的时机,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奠定基础]

  [总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知识点的呈现次序上先组织认识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小表象,在相互的比较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2

  课 题

  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 六 册 第86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8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1个平方米的图形;两片树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 学 设 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成教学、实践体会

  一、导入

  1、课件显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2、出示两片树叶,让学生比较叶面的大小。然后指出对于不规则图形,我们用划分方格法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板书:划分方格法)

  3、课件显示:把两个长方形划分方格。

  1、什么叫面积?

  2、比较面积大小:

  ① 桌面与凳面;

  ② 门面与桌面;

  ③ 黑板面与地面。

  3、利用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通过观察发现对于不规则图形不能用重叠法比较它们面的大小。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成教学、实践体会

  4、游戏:不同的方格划分一张纸的正、反面。然后指出:方格的大小必须统一,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二、新授

  1、教学1平方厘米。

  ① 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②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1平方厘米。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书上88页练习第2题。

  6、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1、 观察: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 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 互相说一说:什么是1平方厘米?

  4、 小组汇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成教学、实践体会

  2、教学1平方分米。

  ① 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②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1平方分米。

  3、教学1平方米。

  ①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

  5、 找一找:你身边还有那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6、 摆一摆:书上88页第3题的两个图形你准备怎么摆?

  7、 投影学生的作品。

  8、 说一说: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9、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1、观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3、说一说什么是1平方分米?

  4、现在请快速量一量课桌面的大小。(小组合作)

  5、请同学们去量一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又发现了什么?

  1、猜一猜1平方米有多大?

  2、能直接说说1平方米的大小吗?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成教学、实践体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②板书:1平方米。

  1、课件显示练习。

  2、出示两片树叶:你现在会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了吗?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老师小结。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

  4、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并让学生量一量它的边长并在纸上站一站,看一看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多少个同学?

  1、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 在垫板上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摆8平方厘米的有趣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作品。

  3、 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探究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了!

  1.复习回顾。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比划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3、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

  (1)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她)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量了几次,发现了什么。

  (2)请测量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谈感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并板书课题--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的确定与演变。

  教师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米、m)

  (2)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绍:测量较长的长度要用到“米”,这个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教师边说边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

  2、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一庹与1米长进行比较。

  (2)通过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1米”的`长度。

  让学生测量绳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别有多长。

  3、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师: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1米有这么长(指着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1厘米有这么长(边说边在黑板上1米线段的下面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处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将“1米”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个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课件展示:介绍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点。

  2、实际测量:完成教材上第9页练习一第5题。

  四、反馈评价,深化理解

  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4题。

  拓展练习

  比划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特别是对测量,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于米的认识和1米的长度的建构,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由于测量活动学生不是很熟练,有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测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数学生还是没有落实,要加强学生的组织教学。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3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不同单位面积的表象,能说明或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能根据实际正确选择面积单位。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和操作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和单位面积大小的观念;培养观察、类比等思维方法,体会不同面积单位意义的一致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面积单位的认识,体会学习内容的发展和自身的知识的积累,初步了解面积单位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4把米尺;学生在课本第111页上剪下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2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每组准备4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创设情境。

  引导: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请你摸一摸,让同桌的小朋友着一看。启发:我们教室每张课桌面是同样大的。你想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的具体数量吗?那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出面积有多大这样的数量呢?

  引导:你能用一个物体的面量一量,说出大约有几个这样的物体面大吗?自己选一个物体,比如课本、文具盒、垫板、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用它的面去量一量,看看大约是多少,等会大家交流结果。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量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师板书交流的结果) 2.引入新课。

  质疑:同样大小的课桌面,为什么量得结果里的数不一样?请你说说是为什么。那怎样就能使大家量得的结果里的数是一样的呢?说明:看来,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需要用统一大小的面去量面积。我们量长度用长度单位,而这里量面积就要用面积单位。也就是说,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观察感受,认识单位1.说明单位。

  引导:你看了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说明:大家想知道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首先我们来看面积单位。在测量和计量面积时,常用的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提问:看了这些面积单位,你又想知道些什么?说明:大家看到这些面积单位,又想知道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的,各有多大。接下来我们就认识这些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1)说明:我们上节课数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看一个图形面积有几个方格大,用的方格是正方形的。今天要认识的三个面积单位,是像方格那样的正方形,但不同的单位,正方形大小不同。

  引导: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从我们准备的这些小正方形中,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找出来举给老师看一看。

  指出:小朋友的眼光真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黑板上贴出1平方厘米)小朋友量一量这个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提问:边长是多少?指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大家仔细观察这1平方厘米的大小,记住它的大小。(板书:1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可以写成1 cm2。(板书:1 cm2)这里cm表示厘米,右上角的小“2"表示“平方",也读成1平方厘米。(让学生集体读两遍) (2)引导: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摸一摸它有多大。你有什么感觉呢?告诉大家。

  拿这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与你的指甲比一比,看看哪个指甲面的大小最接近。交流:你哪个手指的指甲接近1平方厘米?和同桌说说你接近1厘米的是哪个指甲,把那个指甲给同桌看一看。观察:大家看一看1平方厘米的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把1平方厘米记在心里。强调: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 (3)引导:大家观察教材第61页的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知道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说明:要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只要看这个图形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4)引导:你能拼一个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独立拼一拼。交流、展示拼成的不同图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面积是4平方厘米。说明:用几个1平方厘米拼成的图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1)引导:平方厘米这个单位比较小,一般用来测量比较小的面。如果要测量像课桌面、椅子面这样比较大些的面的面积,就要用稍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现在大家拿出你准备的这样一个稍大些的正方形,(贴出1平方分米)量一量边长,想想它可能是哪个面积单位。

  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认为它是哪个面积单位?

  指出:大家的判断真对!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同样观察这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记住它的大小。追问:1平方分米是怎样一个正方形的大小?

  (2)引导:你能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码?试着比划给老师看一看。指导:1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比划:一只手手心朝前,一只手手心朝里,用拇指和食指搭成边长大约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大约就是这么大。想象:大家在头脑里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记住它的大小。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分米呢?请你举出说一说。(学生举例交流)强调:1平方分米就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大小。.(3)测量:请大家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同桌两合作,再量一次课桌面,看看大约多少平方分米。(学生操作测量)交流: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指名几人说结果)这次测量结果里的数相同了吗?为什么这次会相同呢?提问:我们是怎样测量的?把你的量法做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学生演示)说明:测量长方形面的面积,可以一行一行地量出这一行是多少平方分米,再量出有多少行,得出一共有多少个平方分米。长方形桌面含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认识平方米。

  (1)引导:根据前面的学习,你认为1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的大小?说明:边长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画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板书:1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像这样大的正方形是1平方米。量较大面的'面积,通常用平方米作单位。

  提问:1平方米还可以怎样写?学生读一读。 (2)引导:你能用米尺摆出1平方米吗?由组长负责,带领全组同学在前面或后面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再往里面站人,看看1平方米的地方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看到1平方米有多大了吗?你个例子说说,什么物体的面大约1平方米? 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说明: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像大家刚才那样站9~10个同学所占的面积大约1平方米。

  (3)引导:根据黑板上画的1平方米,你能估计一下黑板面大约有几平方米大小吗? 5.梳理面积单位。

  (1)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各有多大?你能比划或者举例,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约各有多大吗? (2)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面积单位的三句话。提问:这三个面积单位从大到小怎样排列?说明:其实还有比1平方厘米更小的,比1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以后我们再认识。(在板书的3个面积单位两端往左右标出箭头)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面积特别是多少。

  交流: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摆的?(演示、观察每排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摆了几排,一共多少平方厘米)正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摆了几排,每排有几个1平方厘米?说明:一个图形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在测量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时,可以像刚才这样,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看每排是几个1平方厘米,有几排,就能知道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在图下对应填写单位名称。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这两个单位有什么不同?你发现有什么联系吗?(用1厘米做正方形的边长,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指出:长度和面积的意思不一样,长度是线段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所以长度单位用线段表示,面积单位要用正方形表示。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这里要填哪些面的面积单位?插图表示什么地方的大小?请小朋友想想这些面的实际大小,看看量得的数,想想用哪个单位名称,再在( )里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选择3道要求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选择面积单位,要想想物体面的实际大小,再看看量出的数,思考用哪个单位是正确的。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要帮助解决吗?

  2.课后活动。

  布置: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相互合作,用旧报纸拼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积和门窗面积,在小组之间交流。回家作业:补充习题第49页。

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4篇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8篇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旋转与平移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8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加与减教案汇总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大班数学教案精品7篇 大班数学教案大全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9篇 《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8篇(四年级数学角度的认识讲解)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排序5篇(小班数学排序的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二等分10篇 幼儿大班数学二等分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