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10篇(枫桥夜泊的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枫桥夜泊》的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枫桥夜泊》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的教案4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泊》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枫桥夜泊》的教案7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枫桥夜泊》的教案8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脍炙人口(kuàizhì):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招徕:招揽。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í):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部分(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部分(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眠”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部分(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己的疑问?
[明确]: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别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己却未能做到感到很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明确]: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明确]: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乌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枫桥夜泊》的教案9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的教案10篇(枫桥夜泊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 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常用知识点归纳3篇 枫桥夜泊语文三年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