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孔乙己教案集合3篇,以供参考。
孔乙己教案集合1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小说的老师,咱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孔乙己教案集合2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唯一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运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人,因为文中_____(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一段文字,进行鉴赏。
孔乙己教案集合3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 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 基本教学流程:
(一)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 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 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 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 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
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 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 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 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
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 提出突破口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 集体讨论。
(1)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 “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 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
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 归纳、巩固。
1、 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文章后的收获。
2、 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
孔乙己教案集合3篇相关文章:
★ 小班语言教案小青蛙听故事11篇 快乐的小青蛙小班公开课教案
★ 牵牛花教案6篇
★ 小班语言小青蛙听故事教案7篇(快乐的小青蛙小班公开课教案)
★ 小班语言教案:小青蛙听故事3篇 幼儿园小班小青蛙找家教案
★ 教师节教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