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草船借箭》教案8篇(草船借箭的教案),供大家赏析。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妒忌”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最喜欢的名著,交流其中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而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四、初读
生字词:“妒”的书写、辨析
内容: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知天文(大雾弥漫)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雾大,“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
2、能不能猜猜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3、为什么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4、读到这,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
(二)识人心(草船受箭)
1、曹操上当了吗?(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
2、从这里能感受到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3、如果你是诸葛亮,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4、有感情朗读。
六、品读
想象一下,草船借箭事件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
七、小结作业
作业: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的体会。
八、板书设计
略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5
导入: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 《三国演义》那个人物最有才能,智谋最高?
板书:诸葛亮
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简介。生自读。
出示学习内容:课本《草船借箭》;丛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课外阅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轻声读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初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
1.读《草船借箭》,找到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填写学习单。
方法提示: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从 课文第()段()可以看出来,这是()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等)。
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大家共同补充纠错。
学习《诸葛亮舌战群儒》,方法同上。
学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方法同上。
二、畅所欲言,交流收获
小组讨论总结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抽生到黑板上板书这些词语。
3、读写结合,完成练笔。
用今天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同学,让其他同学说说你描写的同学是怎样的人,用到了什么描写。
四、学习总结:1.我会通过……感受人物性格。2.我会运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6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诸葛亮妒忌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
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
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
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
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 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 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
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
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
(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
汇报:
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
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
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
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
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
总结:
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 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人心 知地理 晓天气) 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
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 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8篇(草船借箭的教案)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5篇 草船借箭教案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