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教案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书写教案)

时间:2024-02-05 13:4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化学方程式教案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书写教案),以供参阅。

化学方程式教案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书写教案)

化学方程式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提问。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组织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案2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3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3.【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102-例题1,对比分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化学方程式教案5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书写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教案范文6篇 中班音乐教案详案

数学的教案11篇(鼎尖教案数学)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1篇(三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大班语言春天的电话教案3篇(幼儿园语言领域春天的电话教案)

《青蛙》大班教案12篇(大班音乐教案五只小青蛙)

纸桌大班教案10篇 大班桌子教案

大熊猫大班教案7篇(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熊猫)

两人三足大班教案7篇 大班游戏教案两人三足的活动重难点

《羚羊木雕》教案12篇 羚羊木雕的教学目标

《羚羊木雕》教案11篇(羚羊木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