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爬山教案4篇(爬山坡教案),以供参考。
关于爬山教案1
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关于爬山教案2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关于爬山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二单元第六课,语文书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难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交互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两个谜语吧!
出示课件
师:这两种植物要想生长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种和它们相类似的软藤植物不需搭架,无论是在岩石上或墙上都能生长的很好,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师:谁来说说看了图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诀就在“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谁知道段落介绍的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三、分段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状 颜色)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作者把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归纳:观察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去的呢?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运用十分贴切的动词。
学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
师:也将就是说,细丝原来是直的,后来因为触着墙后用力变弯,弯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的更紧。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细心的叶圣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夸爬山虎、叶圣陶)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师: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触着墙的呢?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风能吹下它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华
1、师:现在你对爬山虎或它的脚有了什么新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3、4、5自然段。
2、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文学大家用词的准确。
选词填空(一)(二)
3、作业:像叶圣陶爷爷一样观察一种植物,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下来。
五、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观察细致、连续
关于爬山教案4
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姚老师便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姚老师这堂课,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姚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姚老师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姚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姚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姚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关于爬山教案4篇(爬山坡教案)相关文章:
★ 爬山的日记13篇
★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