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

时间:2024-06-29 18:30: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以供参阅。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提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25、44-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44-20=24,24-5=19。(2)44-5=39,39-20=19。

  (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

  (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1千米=()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将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并计算出最短周长。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拼成周长最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出这时的周长。

  难点: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我们上节课研究了什么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怎么求?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为什么乘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为什么乘4?

  2.计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今天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阅读理解。

  (1)默读例5,收集数学信息。

  (2)反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最短”?(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分析与解答。

  (1)拼一拼:将准备好的学具(16张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形状?(小组活动)

  (2)拼法反馈正方形:(一种)16=4×4

  长方形:(二种)16=1×16=2×8

  (3)画一画:怎样拼使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4)画法反馈:共有几种拼法?(三种)周长各是多少?

  (5)拼法、画法对比:共有三种拼法,结论是否一致?哪个图形周长最短?

  (6)你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

  拼成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只有拼成正方形周长才最短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求怎样最节省胶带,也就是要使捆的胶带最少?

  (2)有几种捆法?先画一画,也可以捆一捆,再算一算。(引导出:只要画出12个边长是5的正方形的周长的`捆法就行)

  (3)反馈画法或捆法:12=1×12=2×6=3×4,三种。通过计算三种捆法的周长,发现12=3×4周长最短。

  (4)将本题与例5比较。得出:

  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那么拼成正方形最短;不能拼成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练习十九第4题。

  (1)独立完成。

  (2)反馈:说说为什么这时贴的花边最少。

  3.练习十九第5题。

  (口答:(1)有几条路可以走?(2)哪条近?哪条远?为什么?)

  4.练习十九第6题。

  (1)尝试完成;(2)反馈演示,说理由。

  5.练习十九第7题。

  (1)独立完成;(2)板演齐练。

  6.练习十九第8题。

  (1)尝试完成;(2)反馈:第1问求什么?第2问如何理解“至少”,这时哪边靠墙?

  7.练习十九第9*、10*题。

  通过比较、演示或计算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大胆让学生拼一拼,通过小组协作探索出各种拼法,并计算出周长。通过对比各种拼法的周长,得出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拼一拼,算一算是基础,比一比后发现规律是提升,是关键。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4/9里面有( )个1/9 。

  2. 5/9是5个( )。

  3. 7/8里面有( )个1/8;3个1/5是()。

  4.1里面有( )个1/3或( )个1/8或( )个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图。

  (2)教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2/8)

  教师:弟弟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1/8)

  (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5)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2/8,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

  (6)交流反馈。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7)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画图引导学生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课件演示并板书:2/8+1/8=3/8)

  (8)巩固。

  3/5+1/5=2/9+3/9=2/7+4/7=

  教师:观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例2。

  (1)讨论5/6-2/6 的结果。

  5个1/6减2个1/6是3个1/6,就是3/6 。(板书:3/6)

  (2)巩固。

  4/7-3/7 = 8/9 - 6/9 =

  教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自学例3。

  讨论:(1)”1“为什么可以看作44?

  (2)”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第3~7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列式的理由。

  (3)说说计算的想法。

  5.练习二十一第8*、9*题。

  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实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12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师工作总结18篇

四年级上册豌豆荚的五粒豆教案范文4篇 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优秀教案

三年级英语上册《Hello》教学反思4篇 英语三年级上册hello教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6篇(八上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1篇 小学四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后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2篇(小学一年级数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4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