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小学数学教案3篇(小学数学统计的教案)

时间:2022-12-25 00:45:00 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统计小学数学教案3篇(小学数学统计的教案),供大家阅读。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3篇(小学数学统计的教案)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 月份气温最低,从 3 月份气温上升,5~8 月份气温最高,从 8 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 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 8~14 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 岁比 13 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00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00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00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00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00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00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六、板书设计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发现:

(1) 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 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1) 学生独立思考。

(2)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

  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 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 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 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欢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

  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xx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

  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统计小学数学教案3篇(小学数学统计的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数学4教案4篇 小班数学教案4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总结3篇(数学小组合作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小学数学)

新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案3篇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讲解

江苏南京寒假小学五年级全科精品班教学能力如何?学大教育_五年级数学计算题200道2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师教课赛听课心得3篇(小学数学老师听课心得)

最新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3篇(一年级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总结报告3篇(小学数学老师的个人总结)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红枣馒头》及教学反思5则范文3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数枣教案及反思)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大全]3篇(pep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