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篇(草船借箭反思成功与不足),供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这是一篇小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不用讲出来,但是教师心目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小说”的概念。孩子们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印象是相当深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人物形象活起来,这应该成为我们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利用文中的语言让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细目中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2、形象是活的,抽象是死的。
一个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让一个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有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他也是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来展开教学的。(1)他问:“孩子们,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神”是神奇;“机”是机智;“妙”是巧妙;“算”就是谋划。连在一起就是“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2)大家来看一看,找一找,文章那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孩子回答了:知天文,晓地利,识人心。(3)教师总结:大家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下课。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品读、感悟有多少深刻认识吗?我想不会的,这就是抽象了人物形象。这叫什么?这叫“扒了诸葛亮的皮,抽了诸葛亮的筋,吸了诸葛亮的血,剩下的只有诸葛亮的骷髅。”在非常理性的“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化了,形象死掉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聪明机智,诸葛亮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温文尔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有的神韵都被抽干了。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引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一个个人物形象塑造出来,让这些人物在纸面上站起来,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才能达到“让人物形象活起来”的目的。
3、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储存活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载体。要让孩子们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就必须引领孩子们品读文中富于形象化的语言。在这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了两处非常主要的语言点:(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般的老师讲解课文,到这里仅仅注意到了这里的“雾很大”,没有再注意其它,但这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这时候鲁肃和诸葛亮都在船上,他们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你看到这场大雾,你是什么感受?(惊讶、害怕——因为他们正在向曹军水寨前进)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如果你是诸葛亮,你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想写什么?他有什么感受?(高兴、得意)谁来读一读?通过这样一个语言点的读、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和再造,使这个形象深深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使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如果要抓文章“文眼”的话,我倒不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全文的文眼,因为这里太抽象。而恰恰是这个“笑着说”才是文章最传神的地方: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让孩子们反反复复诵读,反反复复品味——诸葛亮在笑谁?有的说在笑鲁肃,有的`说在笑周瑜,有的说在笑曹操,有的说在笑自己。孩子们对于品味这样形象的语言是非常有兴趣的,正是这样有兴趣的品味,才使得孩子们品出了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精神和内涵。
只有花力气去品味活的语言,才能引导孩子们品味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引领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
在王崧舟老师这节公开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学生的素质高超,更加有感于王崧舟老师对生本的关注与引导。只有在教师这样精心地设计和引导之下,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才会层层深入——这种理解是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所无法达到的。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虽然有教师作秀之嫌,但课堂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既然效果突出,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即使高效课堂,即使生本教育,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又有何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
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这次的青年教师过关课,我讲的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堂课,我主要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来贯穿的我的课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身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在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抓住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来不及了。”等句子来体会他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另外,我还抓住“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来感受曹操的多疑、鲁肃的老实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孩子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是少了些什么,我渲染的气氛还不够紧张,如果我能够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渲染起来,课堂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对于这堂课,我对于时间的把握上还是存在了失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课前准备的.课堂任务,剩下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不得不“急中生智”的扩展一些内容,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其他的一些小故事,这样前紧后松的状态让这个课堂看起来很不舒服,我想,先讲小故事,再来讲本课的内容,或许会更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这个课堂更和谐。 其次,对于本课的课后习题还是把握的不到位,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本课要训练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但我的这节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添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认真研读课本、教参、课后习题,坚决做到备好课。
再次,这堂课中缺少合作探究的环节,这是不符合当前的新语文观的,课前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考虑小组合作探究对于我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次课上我并没有大胆的使用,而是采用了舍弃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锻炼小组的合作探究作为我课堂研究的一个重点。
最后,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敢放手让学生真的去做,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放心的去做,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多一些自信,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信自己、相信那些朝夕相助的孩子们。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今后要虚心请教、虚心学习,争取在驾驭课堂上有所进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临近尾声,在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时,我提问: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黄盖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也惊讶地望着他。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可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作为教师,我应尽责任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呵护,想到此,我没有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忌嫉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竞争,没有忌嫉,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他又例举了一个他曾经忌嫉过的一个同学的例子,他说正因为有忌嫉心的“激励”,才使他超过了这个同学,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我平时是很少见的,尤其没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问题,跟大家讨论,敢于质疑,积极交流,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思维;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篇(草船借箭反思成功与不足)相关文章:
★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