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1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2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3
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
这的确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被舍弃了,似乎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但是,真的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绝大多数可能性尽管未被实现,却是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发挥小组与对子的合作力量欣赏诗歌;在品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著追求理想的信念。
4、学具准备:笔记本、字典
Ⅰ.自学自研部分(时段:自习时间:20分钟)
旧知链接:背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新知自研:1)找出本文的生字词,熟读本诗,根据语感划分诗句的停顿;2)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赏析诗歌。3)主题归纳。
Ⅱ.交流展示部分(时段:正课时间:35分钟)
【学习目标】
培养欣赏诗歌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题;理解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导学案、朗读录音
内容模块
“导学·合作·探究”流程模块
操作流程
自主学习环节
交流合作环节
展示质评环节
探究总结环节、巩固延伸环节
设计重点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形式·过程·时间)
展示方案
(方案、建议、时间)
随堂笔记
(规律总结·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
A品读诗歌
B欣赏诗歌
C探讨写法
D开拓思维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扫清文字障碍。
2、第二遍读,划分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3、第三遍读,听朗读录音,再次品味诗歌韵味。
感知课文:
1、划分诗歌层次,并能用四个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2、你认为诗歌在传达着什么。
B品析鉴赏:潜心会文,自选角度(章法结构,名句品析,分析意象,领悟意境,鉴赏写法……)自由赏析。
C1、请说说这里的“路”有什么其它的含义吗,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2、你觉得作者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效果吗?
D1、诗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哪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2、你遇到过人生的十字路口吗?你怎样选择的,结果呢?
1对子互学:相互检查导学内容的完成书写情况并用红笔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时:5分钟
2组内群学:小组长主持互助组内的互动,明确重点交流内容和交流规则。
①交流:小组长带领下交流、明确互助成果,解决本人未解决的问题。
②抽签:明确展示主题,商讨并确定展示方案,做好人员分工及组内预演,确保人人有事做。
③预演:围绕表现任务,参照表现方案,优化表现形式,分派表现任务,进行组内表现预演。
④展示:互查互检组内成员演练成果及自行修正;
⑤记录:观察大黑板展演成果,快速查找问题,组长记录问题;
预时:5分钟
3、跨组研学
交流新思路、新解法、新拓展。解决本组未解决的问题
预时:5分钟
A1、小组推荐组内朗读优秀的学生,全班展示。
2、全班评价示范生朗读情况。
3、听录音朗读,学生掌握好断句。
4、选一名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组内讨论,派代表黑板前展示诗歌的结构层次及诗歌的主题,暂不做讨论,在赏析诗歌之后,在确定。
B1、选择本组最佳品析成果在全班展示;
2、鼓励个性化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
3、讨论黑板前的层次划分与主题归纳。
C组内探讨,组长归纳并记录讨论结果,向全班及教师汇报。
1、选本组内最佳优秀成果或者自荐在全班展示。
2、各组积极评价,同时可对他组展示进行挑战。
D1、加分鼓励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敢想、敢说。
2、此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举例提示,协助学生理解此问题。
预时:15分钟
等级评定:
【质疑问题】
提示:预习时未找到的问题
【重点识记】
【病题诊所】
提示:自我赏析时理解错误的地方。
【精题入库】
本文的写作特色?
同类演练(时段:课下,时间:20分钟)
“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题”自评:师评:
基础题: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二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1)涉足:
(2)萋萋:
2.用“/”在诗句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发展题:
3.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答:
提高题:
4.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答:
Ⅲ.复习辅导部分:
回头看:基础知识再现与梳理.
精品阁:充实完善课堂笔记.(纠正自己预习时出现的错误)
字词
片段
结构层次
主题
诗歌赏析
资料库: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背景资料:
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象征手法介绍: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秀身手:预习《黄河颂》
【教师寄语】
新课堂,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今天你展示了吗!!!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品析诗中的美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品析诗中的美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描述导入(出示预先画好的彩图,如下)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图。
师:描述得很好。的确,“神密”,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密的路有许多危险,常人走了会后悔,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透过课外资料可获得相关知识。请两位学生分别简介。
三、配乐朗读
播放迟志强的《愁啊愁》曲乐。
学生怀忧愁之情读诗,体会诗中流露的感情。
点评:读得很有感情。迟志强误入歧途,走进了监狱。那么,诗中作者的选择如何呢?
四、整体把握诗意
分小组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小组长汇报结果。
板书:伫立(思索)决定(选择)
选择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点评:同学们归纳得真不错,简洁准确。
五、问题探究
1、第一节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2、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6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7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8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篇9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精选9篇相关文章:
★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推荐11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缺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教学反思3篇(二年级小熊请客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