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6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1
讲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孟郊是怎么看出母亲多了几根白发的?头发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亲又多了几根呢?就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为孟郊平时就很关心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才会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变化,这个细节正是体现的儿子对母亲的爱。
我认为,这个细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还是原来的那些头发,只是当他想起母亲连夜为自己赶制衣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觉得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既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也能体现孟郊对母亲的感激。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2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3
《母亲的恩情》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我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古诗《游子吟》入手,从古诗切入课文。一开始我先引述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了解了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2、抓关键句,抓关键词,体会母爱。在教学中,我突出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在教学中抓住母亲的行动、想法和语言,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哪儿。
3、说实际生活,报答母爱。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说说妈妈忙着为儿女做些什么,以此体会母亲的恩情。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最后两个诗句的理解还有点匆忙,教学不够细致。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4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
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6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时围绕课题展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体现了“母亲的恩情”,读一读,指导读好。在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句子相照应的.诗句是什么,从而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理解诗意。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更深一步了解“母亲的恩情”。在处理课的细节时,我主要从以下几面入手:
第一自然段里主要句子是“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抓好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她想了什么,就能充分体会到母亲为了孩子而付出的辛劳,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不住地点头”“为什么眼睛湿润了?”,集中火力,串联整个自然段,体会到孟郊的感动,其实同学也会被感动,这时候展开拓展,回忆母亲平时怎么照顾自己,我觉着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第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孟郊就像小草,自然就好理解了。多读,深入体会。并抓住“抚摸”一句体会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就可以。
在课堂最后,我们一起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6篇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5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12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