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0 15:18:35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以供借鉴。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2、(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纯

  洁 心系百姓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二)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

1、课件出示全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 , 言 师 /采药 去 。 只 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知/处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读准节奏。

2、分组读,齐读。

3、师: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诗歌 体味意境

1、师:(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问

  答

  松下问童子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 师 采 药 去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处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四)拓展升华 体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 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板书:问 满怀希望) (2)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 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板书: 不遇 失望) (3) 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 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

(4) 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5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 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 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 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共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