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2篇,供大家赏析。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
对于《郑人买履》,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本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熟读之后参考注释进行复述,再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其情境,入境悟道,体会古文包蕴的道理,实现对古人进行客观评价,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我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条件。教学下来,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注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要求,不高、不低、不空。从“读准、读通”到“读懂”,再到“悟寓意”,最后到拓展延伸,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实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
二、重点引领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这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古文。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又“会“会学”。课堂上先放手让学生的自学,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进一步进行指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旨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具体体现在“读准、读懂、悟理”三个教学环节中,我都要问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读时注意些什么?”、“你觉得哪句话不好理解?”、“从这则寓言想开去,你认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在自主学习前提下,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生生相互促进、提高。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结于课外。我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郑人死板,顽固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领悟其中包蕴的道理:“做事要灵活变通,具体情况下采用具体办法”,让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人或事情,并引以为戒,由此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不够。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等无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因而学习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阶段选编这四篇文言文(第十一册两篇,第十二册两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得拗口,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感到古文的“易”、“趣”、“活”,这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朗读训练
朗读很重要,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加强朗读,在新课标上已明确指出,文言文的朗读最容易破句,所以要在重音、停顿、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指导。课上我虽然组织学生多次多形式的朗读,但也忽略了一些基础差学生的朗读训练。
3、教师的语言要求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教师用语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问题或总结时语言要精练明了,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进一步锤炼。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2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品读中,悟课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组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抓主脉,贯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修改导学案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回答了多种答案,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4
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要由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点。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能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并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这篇课文讲的是茅以升爷爷小时候的一则小故事。通过写少年茅以升对走马灯奥秘的探求,告诉我们,茅以升爷爷少年时代就很会观察,并且喜欢在观察中思考、探求科学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让学生说说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难点是:对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的认识。生字教学我抓住多音字“转”和“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理解字义并组词。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错误有“蜡”字“虫”字旁写为“火”字旁。“形”与“型”在组词时分辨不清楚。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在朗读指导时,反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并重点指导多音字“转”在不同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不同读音。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孩子们很轻松地理解了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老师分析:
全诗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物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这不正是诗人那开阔胸襟的体现。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6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节课下来,感觉优点寥寥,而问题多多。(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方法明确,环节齐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基本落实到位。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从实景的具体描绘到虚景的想象夸张;从实景中感悟祖国美丽的山河,体验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虚景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循循诱导,水到渠成,从而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注重了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与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开课后我不惜宝贵时间给学生读《导学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绍部分内容,同时还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作了适当的讲解补充,为学生体验诗歌意境和感悟诗人情怀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虽有许多瑕疵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迈出了最为宝贵的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诗歌朗读环节花时不多,比较仓促,害怕时间不够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个性化朗读和朗读体验明显欠缺,违背了诗歌须从“读中感悟”的原则。
2.没有逐句进行翻译,基础较差的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获得大面积丰收。
3.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处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气氛不够浓郁,讨论不够深入,在诗句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刻。
4.在评价上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老师评价居多,表现了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错误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胆小淳朴,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训练。
6.小组代表发言时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往往直述观点,给人造成似乎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三)今后的打算
通过这次我校举办的公开赛课活动,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他们学习,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学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县教学的崛起…….今后,我将在上级的引导下,在同行的大力帮助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点,为我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7
《观沧海》一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一首诗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并能结合文句来谈自身读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我在上完本课后,总结了一下问题:
第一:我们的学生在结合画面表达自身感受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表达得很笼统,不够具体且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感悟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我们的学生对古诗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过这节课我们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朗读缺乏应有的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综合以上几点,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加强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个人情感,来品味诗歌。让学生自觉地走入诗歌,理解诗歌。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意象,去体味诗歌的意境。做到真正的走入诗歌,走近作者,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去主动思考发言,来谈自己的感悟!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8
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9
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时间,让孩子们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带着学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
(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
(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够。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0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1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节课下来,感觉优点寥寥,而问题多多。
(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方法明确,环节齐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基本落实到位。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从实景的具体描绘到虚景的想象夸张;从实景中感悟祖国美丽的`山河,体验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虚景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循循诱导,水到渠成,从而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注重了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与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开课后我不惜宝贵时间给学生读《导学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绍部分内容,同时还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作了适当的讲解补充,为学生体验诗歌意境和感悟诗人情怀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虽有许多瑕疵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迈出了最为宝贵的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诗歌朗读环节花时不多,比较仓促,害怕时间不够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个性化朗读和朗读体验明显欠缺,违背了诗歌须从“读中感悟”的原则。
2。没有逐句进行翻译,基础较差的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获得大面积丰收。
3。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处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气氛不够浓郁,讨论不够深入,在诗句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刻。
4。在评价上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老师评价居多,表现了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错误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胆小淳朴,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训练。
6。小组代表发言时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往往直述观点,给人造成似乎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三)今后的打算
通过这次我校举办的公开赛课活动,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他们学习,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学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县教学的崛起……。今后,我将在上级的引导下,在同行的大力帮助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点,为我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2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