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3篇(选举风波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3 22:27:37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3篇(选举风波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3篇(选举风波教学设计)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

  《画风》一课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获得美的享受,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想象到的画风的方法写下来,这样就达到读写的统一。

  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展示宋涛、陈丹、赵小艺的画像,号召同学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能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1、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朗读指导不到位。在读上关注了量而没有关注质的提高。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没有作必要的范读指导。

  2、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环节上,我还设计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画风,或者画声音、味道。学生的想像力都非常不错,说出了很多方法,积极性也不错。但这方面就花了不少时间,所以让学生在文本上的感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时间就比较仓促,学生没有什么时间去消化、吸收文本文字。然而这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这样拉过去的,只能留到下一课时。课后有老师向我提议,拓展不是重点,有时间可以说多一点,没时间就算了。虽然我很认同朗读文本的重要性,但也产生了困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训练学生思维、口语表达能力,等等方面的拓展。

  措施:

  第二课时,及时巩固,充分读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通过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不再是零零散散的支离破碎的印象。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2

  《选举风波》的阅读与赏析已然结束,但这堂课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却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去反思。

  一、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创新教育观的指导思想,在课前我借鉴了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来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既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一种“宏观调控”,也可以避免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以致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完成相应学习目标。在课前我把学生的这份导学案收上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认真地根据这份导学案完成预习,但也存在三个问题:一,网络查找答案,缺少个人见解;二,懒惰应付——有抄袭现象;三,学生还缺乏一种自主学习意识,更缺乏一种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表现在导学案中,在“字词积累”一栏,除了给出的重点字词外,我还留了一块空地标明“自主归纳补充”,但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写上几个。不过当我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也没有提醒学生来重视这堂公开课。这是课前的一个疏忽。

  二、课堂互动环节

  “借班上课”意味着课堂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考虑不足,我没让学生有一种上公开课的心理准备,以致学生课后反映“很紧张”;但作为老师,我也没有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先舒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是直入教学主题,以致后面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时,才发现教室有点“冷清”。以致出现了“包办课堂”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总之学习目标达到了,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

  三、问题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也跟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比如,在这堂课上,我自认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问学生“如果这些人物出现在我们班级里,你会比较喜欢跟谁交朋友?为什么?”会比较符合学生的交友心理。而问学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谁都不是天生的伯乐”则比较抽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

  课后写作《这使我想起》,是想让学生从《选举风波》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说说自己的成长滋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就应该勇敢面对。这个作业的设置是比较理想的。但课后反思了一下,也许这个作业可以在课上先设计为“拓展延伸”式的问题讨论。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与感受,形成一种共鸣,最后再反馈到写作上。这样子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许,就课文内容而言《选举风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学而言它则是说不尽的。通过这次的“借班上课”,我受益匪浅。 两年以来,我个人认为自己在教学基本功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若从现在的“创新教育

  观”角度来讲,自己的教学方法却有待转变。通过这次的“教学创新比赛”,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有创新,首先就要在意识上转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直接影响结果。如果你还坚守在老传统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学生最后便会失去“飞”的能力。

  接下来则是行动,即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供学生去讨论,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识的火花——

  1、 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

  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

  老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导学案,或者先罗列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这个环节比课堂展示环节来得重要。

  2、让学生在激发中思考

  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要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点拨,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3、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谈谈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启发,深化了对人物的认识,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4、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

  本文题材符合学生这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本文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当今中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总认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后怨天尤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会有所认识。在课堂上就针对此设计作业《这使我想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遭遇,以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达到教学的目标。

  5、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并理解课文。然而,在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的互动体现还不够。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记录了“我”的两次“梦”。记录了“我”的梦与现实生活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记录了在城镇的“我”与贵州山区小女孩阿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我”那白纱裙的梦,在妈妈的影响下,变成了苗家山寨里的民族同心舞。

  在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同桌互查预习情况,然后让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有个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读错字音的情况,我只照顾到了那一个同学,实则应面向全体,让全班同学把那个易读错的字进行齐读,大家一起来帮助他纠正字音,加深印象!当生读完整篇课文后,我提出了个问题:这篇文章介绍了小作者的那几个梦?生思考并回答。紧接着我就让学生放下课本,专心地看黑板,继而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这环节中,我的问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课文讲的不仅仅是梦,梦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梦只是课文的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小作者做了几个梦,也不能代表学生理解了课文。如果我再上这篇课文,我一定给生默读课文的时间,放手让生去说,他们都读懂了什么,而不是以我的一个片面的问题来阻碍学生的思维。

  接着就是生字词的学习,我板书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给生字加上了标点,期间,我运用了生范读,全班齐读;接着去掉拼音,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开火车读;在这环节中,我还是采取以往的做法,学生非常熟悉,做一这部分进行的很顺利。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4

  综合本课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了课堂的高效。在本课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还有对神话故事特点的了解。不仅注重了对重点的理解,而且选择对于相关内容注重了取舍;不仅落实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还关注了如想象、对比、文本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读书注重了多种感受,注重了读的层次的递进。

  二、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进行了读书、想象、表演的训练,能力在老师一次次鼓励和赞赏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认知的过程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要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正式源于事情发展的过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认知过程。由天破了学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类的担心,到要急于去救人,从而不畏艰辛先找五彩石、再炼五彩石、最后补天成功后快乐的心情,都呈现了情感的发展历程。而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饶有兴趣,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热情参与恰恰表现出他们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在学习中以主人翁自主参与的宝贵意识,同学们因为天破而感受可怕,通过想象置身故事中,感受着女娲的艰辛,快乐着补天成功的快乐,这不正是孩子们最真诚的情感吗?神话故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认识有可能停留在神话故事本身,甚至深信不疑神话内容,相信有女娲、人是女娲用泥捏的,女娲真的补天。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会坠入唯心论,带有了迷信认识。我适时地追问学生:“真的有女娲吗?真的有女娲补天这件事吗?”从而让学生对这件事产生怀疑,老师告诉学生这都是神话,但是为什么神话故事会流传至今呢?那是因为人类由于科学条件不发达,对面对灾难时无助时的美好向往,对于女娲高尚精神品质的赞扬,和对幸福的渴望。再经过延伸拓展,这样,学生对于女娲补天所展现的精神和品质就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争取做像女娲一样的人,为民造福。

  三、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课本只是一个参考,如何利用好课文应该是每一位执教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从文章本身来看,是一篇有趣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要思考女娲补天的故事渊源流传、至今仍耳熟能详,是为什么呢?所以我们还应该从女娲身上挖掘出女娲的神通广大、不怕困难、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从而拓展延伸当代的女娲精神,如白衣天使坚持在非典一线,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环保卫士的无私奉献都是“当代女娲”,从而赋予女娲补天更新的现代含义。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5

  《修鞋姑娘》一文感情真挚而富有感染力,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首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运用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搜集信息,默读批注、理性思考,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心灵呼唤、情感升华等多种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浅到深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等,注重放手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具有个人独特感受的知识。

  课堂是生活的例子,生活是课堂的延伸。教材只是一个凭借,一把钥匙,一把引领学生开启更广阔学习空间的钥匙,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寻找和利用这把钥匙,将其与课内外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这种人与人互相信任的故事,说说身边讲信用的人,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守信的榜样,帮助学生成为像修鞋姑娘那样心灵美好的人。力求读进去,想开来,使学生的获得的道理不是挂在空中的楼阁,而是成为可感可用的知识,真正让学习走向生活,让学习为生活服务。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

  三、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7

  通过《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第2课时时,让学生通过把小洁与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小洁的心灵美。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纂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问题“她四处张望,在寻找什么?眼睛一亮,看到了什么?飞快的向前跑去干什么?”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课文走,可他们的答案却千奇百出。(去找鱼网捞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厕所等等。)当然也有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的。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不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呢?”学生却说:“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带回家扔。”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你能给以否定吗?其实我清楚,他们心里早有了课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觉得那太普通了,太没创艺了。现在的教学是开放的,多元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8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9

  《选举风波》的阅读与赏析已然结束,但这堂课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却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去反思。

  一、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创新教育观的指导思想,在课前我借鉴了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来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既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一种“宏观调控”,也可以避免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以致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完成相应学习目标。在课前我把学生的这份导学案收上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认真地根据这份导学案完成预习,但也存在三个问题:一,网络查找答案,缺少个人见解;二,懒惰应付——有抄袭现象;三,学生还缺乏一种自主学习意识,更缺乏一种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表现在导学案中,在“字词积累”一栏,除了给出的重点字词外,我还留了一块空地标明“自主归纳补充”,但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写上几个。不过当我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也没有提醒学生来重视这堂公开课。这是课前的一个疏忽。

  二、课堂互动环节

  “借班上课”意味着课堂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考虑不足,我没让学生有一种上公开课的心理准备,以致学生课后反映“很紧张”;但作为老师,我也没有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先舒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是直入教学主题,以致后面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时,才发现教室有点“冷清”。以致出现了“包办课堂”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总之学习目标达到了,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

  三、问题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也跟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比如,在这堂课上,我自认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问学生“如果这些人物出现在我们班级里,你会比较喜欢跟谁交朋友?为什么?”会比较符合学生的交友心理。而问学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谁都不是天生的伯乐”则比较抽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

  课后写作《这使我想起》,是想让学生从《选举风波》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说说自己的成长滋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就应该勇敢面对。这个作业的设置是比较理想的。但课后反思了一下,也许这个作业可以在课上先设计为“拓展延伸”式的问题讨论。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与感受,形成一种共鸣,最后再反馈到写作上。这样子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许,就课文内容而言《选举风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学而言它则是说不尽的。通过这次的“借班上课”,我受益匪浅。 两年以来,我个人认为自己在教学基本功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若从现在的“创新教育

  观”角度来讲,自己的教学方法却有待转变。通过这次的“教学创新比赛”,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有创新,首先就要在意识上转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直接影响结果。如果你还坚守在老传统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学生最后便会失去“飞”的能力。

  接下来则是行动,即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供学生去讨论,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识的火花——

  1、 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

  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

  老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导学案,或者先罗列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这个环节比课堂展示环节来得重要。

  2、让学生在激发中思考

  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要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点拨,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3、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谈谈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启发,深化了对人物的认识,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4、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

  本文题材符合学生这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本文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当今中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总认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后怨天尤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会有所认识。在课堂上就针对此设计作业《这使我想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遭遇,以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达到教学的目标。

  5、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并理解课文。然而,在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的互动体现还不够。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0

  《石榴》一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1

  在设计《选举风波》前,我一直思考着两个问题:《选举风波》相比较于其它的课文篇幅要长,而且必须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实践长文短教;《选举风波》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样才能实现浅文深教!

  最终的教学设计由四部分组成:理情节、评人物、品多味、说心情。设计伊始,我准备只选某一个部分,给文本做一道减法,这样整个课堂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这种设想,因为这样极有可能是对文本的一种割裂,还因为这是一堂展示课,更多的是探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该怎样操作。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是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开这四个环节,那么课堂就会因波澜不惊而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上得追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学的高潮。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把短教与深教定位于“多味”?走进文本,品味贾里多味的内心世界;走出文本,说说自己的多味经历。而将理情节与评人物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铺垫。

  上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短教与深教这一目标,教学伊始,我直接从题目入课设置了两个问题:我们将《选举风波》这一题目换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选举》行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从而高效地去“理情节”,也达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评人物”这个环节上,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卷进这场风波我们发现有贾里、鲁艳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愿意和哪位交朋友?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好理解,所以处理时在“放”的同时更多的受“收”,以便让学生认识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短教。同时为了达到深教这一目标,在“品多味”这一环节上,我设置的问题是:经历这场风波后,贾里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这句话,进而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贾里内心多味的具体体现,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内涵。接下来“说心情”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品多味这一环节的延伸,问题我是这样设置的: 这贾里如果走到我们中间,他也一定很想听听我们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学能否说说看?学生走进生活,畅谈发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从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这也也就实现了深教。

  上完这节课,反复观看这堂课的视频,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短教”与“深教”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组织教学,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是老师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放得不够开,如: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扩大学生参与的面,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生生互动体现还不够。

  反复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便不断心生遗憾:遗憾一,课堂上预设的内容多了点,生成的内容少了些,所以教学过程中有点越俎代庖。遗憾二:某些对话环节拖沓往复,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驾驭课堂节奏。遗憾二。由此可见,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诗意地驾驭课堂,实在应成为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2

  《回家路上》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 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 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 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3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通过这一节课,我对第一单元导读课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更让我坚定开这种课的必要性,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特别是在第四环节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中,更让我明白到教无定法的意义所在。其实教学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今后的单元课堂教学课型的教学中我一定在市教研室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力争使单元整体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选举风波教学反思13篇(选举风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