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

时间:2023-10-21 14:05:32 教学设计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

  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

  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江中又听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㈢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全班朗读“序”

  2.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

  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

  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江中又听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

  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

  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㈢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 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

  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春酒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山雨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山雨》优秀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12篇(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

苏教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公开课

八年级生物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初中生物优质课教案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优质课3篇(《变色龙》优秀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海底世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火烧云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6篇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

优质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4篇 登岳阳楼优质课教案